纳言原创| 马太效应VS英语学习

经常有家长向我抱怨:“老师,我家孩子每天家庭作业都要做到晚上十点以后,睡眠都不够,根本没时间学英语啊!”

也有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告诉我,他每天在学校基本都能把作业完成,回家后还有时间阅读,运动,培养兴趣爱好。这些学生往往是重点小学的,作业量并不轻。

小学生尚且如此,上初中、高中好,差距更明显。为什么在家庭作业上表现得这么大的差异呢?

这就是学习上的马太效应。以下以英语为例详解。


纳言原创| 马太效应VS英语学习_第1张图片


一、什么是学习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对应到各种学习中,就是学习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英语学习尤为明显:


A.学生英语好——老师重视,大量扩充——吸收更多,广泛阅读——老师教更多——学生学更多……

这就是个良性循环。


B.学得不太好——老师受限,只能讲课内——学得少,进步慢——老师只能继续死磕课本,少量精讲……

这,也是个死循环。


就像马太福音所说,学习中两极分化加剧,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好学生有更多时间,去体验、感受更多,更多的刺激会让他知识网织得更密、能力提高更快:慢一点的学生继续不停做作业,忙得暗无天日,学习也没多大起色,甚至健康也受影响……



纳言原创| 马太效应VS英语学习_第2张图片


二、如何扭转局面

面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困境,家长没有不着急的。但如何扭转,有些方法就不见得可取了。同样以英语为例。


方法一:

以考试为纲,以课本为主,大量背单词、记语法、刷题。

这种方法是我们小时常用的,现在也并不鲜见。通过背单词、做题,确实能提高分数,只不过通过这种像考科举八股文似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死磕课本,只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式的学习方式。等考试一结束,孩子只怕再也不愿意碰那些英语书。听不懂、说不出、写不出、不会读,仍是常态,就跟我们当年一样。


纳言原创| 马太效应VS英语学习_第3张图片


方法二:

以兴趣为主,以能力为本,大量阅读英文原著。

选择自己喜欢的英语学习内容开始学:看原版电影、动画片,阅读大量阅读原著,听原版音频,听英文歌,看英剧美剧……将英文融入生活,一种方式学累了,就换一种。

让自己的耳朵习惯英语,让嘴巴习惯说英语,阅读喜欢的英文故事,慢慢也锻炼自己用英语写文章。像吃饭喝水一样,将英语学习融入生活,变成习惯。慢慢地,你也会感受到效果:

你不需要刻意去记单词、背语法,因为那些读过千百次的单词耳熟能详,那些听过无数次的句子能脱口而出。你在说一句话之前,再也不用憋很久暗自揣摩是否语法正确用词得当了。考试成绩也会稳步上升。

这种方法刚开始效果缓慢,对你的考试成绩的帮助肯定没有第一种方法快。但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你阅读的几百本、几千本书,给你带来的语言优势,就不是区区基本教材、几套题所能比的。


纳言原创| 马太效应VS英语学习_第4张图片


一直记得,初中那个长得像周慧敏一样的英语老师,和英语成绩超好的像小天鹅般骄傲的英语课代表杨颖欢。为了得到漂亮老师的卡片奖励,我非常用功地学英语。可是无论我如何努力将课本和单词背得滚瓜烂熟,练习题做多少遍,考试依然有我不会的内容,依然有高分碾压我的英语课代表。当年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明白了,或许,除开智商的差距,我的学习方式就已经落后了好几个量级。


希望我走的弯路,你不用再走一遭。



纳言,英语老师,6岁孩子的妈。教书育儿之余,喜欢写点小东西。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文章底部点赞。更多好文,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纳言英语。

纳言原创| 马太效应VS英语学习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纳言原创| 马太效应VS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