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掉牙的六尺巷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说来已经老掉牙了,该是爷爷辈们爱听的了。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这故事似乎老套得很,假得很,矫情得很。但我却极喜欢这个故事。

小时候听到的六尺巷,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说,丞相家和邻居因为地皮起了纷争,家人写信给丞相,希望他能为自家出头。谁知丞相看过信后修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受到启发,将自家院墙往后挪了三尺;而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往后移了三尺。这样,两家中间便空出了一条六尺的巷子,人称“六尺巷”。

小时候头脑简单,只知道这是讲邻里和睦的,就是教育我们要大度嘛,跟邻居要和睦相处嘛。那会,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邻居好牛逼,区区一平头老百姓敢跟丞相叫板;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丞相挺正直的,没有私下里搞死邻居。话说那时候还真是单纯,现在嘛,就心理阴暗得很了。

后来懂得多了,就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那位传说中的丞相名叫张英,当时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因为对清朝官制了解不多,只能依靠度娘。文华殿大学士初为辅导太子读书之官,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大为扩展。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和珅都做过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而邻居吴氏,历史并未载明身份,一般都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据说是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而张家人不同意。不过俗话说民不与官斗,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大清朝,就算是当官的要侵占自家的土地,多数人也只能吃个哑巴亏,当时那位邻居不知是哪来的胆子,竟还敢主动挑衅,与当官的争。

我们脑补一下,这位邻居,或许也是名门望族吧,或许也是有那么一点点后台的,只是后来人为了拔高故事的精神层次,显出张英的正直,不仗势欺人,不以权压人,所以就弱化了邻居的身份;也或许,这位邻居就是一特较真的读书人,就是有一股子知识分子的“迂腐”劲儿。这其中的逻辑嘛,我们今天就不得而知了,还是乖乖地领悟其精神去吧。

六尺巷的故事如今传为千古佳话,张英的人品德行的尤为人称道。毕竟,一个普通人宽宏大度、与人为善就已经很难得了,而张英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莫说是三尺土地,哪怕是让邻居搬家,恐怕也不费吹灰之力。而他,仍然能够宽宏大度、与人为善,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遥想当年张英研磨铺纸,执笔揽袖,庄重地写下那几行字,便是由衷地钦佩。

不过进一步讲,六尺巷成为千古美谈,也是有两方面原因的。张英和吴氏,一个气量大,一个知好歹。试想如果只有张英的不计得失,那么,家喻户晓的,恐怕就是三尺巷了。那位未留下史料的邻居,倒是为这个故事平添了几分魅力。

想想也是,知好歹何其重要。别人对你好,对你宽容,我们便该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若别人让你一分,你却觉得是人家怕了你,反而得寸进尺,早晚都是要遭人厌弃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掉牙的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