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篇为商业模式篇,后来补的纯人物访谈篇请见《华山路上的Enson》]
“我看见你了,一直往前走。”
于是我在上海旧法租界的这条弄堂里握着手机一直往前走,然后听从指令右拐,再一直往前走。 前面的老洋房里走出来一个握着手机的男人。老洋房比它的外观还要有年头得多,过一会儿我就会在踏上不太安静的木头楼梯的时候,摸到扶手上可能有百年历史的灰尘。但在那之前,让我们先握个手。“你好”,他伸出手说,“我是Enson”。
初衷——高质用户的需求与设计的作用
EnsonKwok(郭家悦)在他二十九岁这年做了一件平时很少干的事:回顾二十出头的那段人生。准确地讲,在那篇名为《美空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MOKO! 》,后来被很多网媒以更有噱头的标题传播的文章里,他回顾的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事业,以及对社交的诸多感悟。最后一点是促成这次见面的主要原因。
于是这个下午我们坐了下来。四月份刚启用的办公室采光很好,房间里放着不知谁设的歌单,当时正放到陈奕迅的《白玫瑰》(他的《浮夸》会在大约一小时后出现)。团队极小,有人还因为前几个月的疯狂工作而去了中国西北部自驾游。办公室里只有一个从英国休学回来加入的工程师,他将会在工作同时为我们的谈话不断补充事实资料或者纯粹的语气词(比如突然响起的“哈哈”),并且在接近晚餐时段出门买回功能意义上的午饭。
总之,对话开始了。
内场社交
社交这个词自出现后就成为长盛不衰的网络概念,它既包含一切又没有准确定义,一千个人眼里如果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也有一千个自己对社交的理解。
那么现在有一个小小的分辨题:小区门口的保洁大爷大妈需要社交吗?
很多人会回答需要,当然也有人会给出否定答案, 后者可能会更接近Enson对社交的定义:只有能提供高质量内容的人才需要社交,并且真正受益于彼此的互动。网络提供的是联系的工具,没有改变现实的关系和行为逻辑,如果精英们在线下看演出只愿意坐在内场,他们在线上的时候也没道理希望和所有人一样。
从这个概念出发,美空一开始的页面和后来的审核制都是不错的设定。之后人们口耳相传,从时尚圈到创业圈到投资圈,他们还在办公室给来访的薛蛮子拍了张照。
[Qube和Beautifulpeople]
当然,内场社交,或者精英制社交这一点并非罕见事物。在欧美,elite social networking这个概念亦有很多角逐者。 比如专为商业人士打造的Qube和Beautifulpeople(这个需要提交照片和资料审核的约会网站曾经引起过轰动,但近期基本在沉寂中)。
设计的作用
怎么做的问题。 有人曾问过Enson当初怎么吸引到这一批精英会员,下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为什么会被吸引。
虽然回顾过去甚至和想象未来一样艰难,让我们先暂时假设自己生活在2006年左右(那个年代iPhone都没出现)的互联网环境里。那时门户网站还是主流,人们习惯在繁杂的页面上看信息,沟通主要靠线上论坛和交流版,想要建立个人品牌时用新浪博客或其他博客平台。 那个时候个人主页和社交结合的产品Myspace刚出现。
然后你发现自己可以拥有一个设计不错的,由巨幅图片和小段文字组合的个人页面。在那之后很久,单页式网站(single-page/one-page website)才成为个人网站设计的主流。 因此,当Enson说他们当时对网站的设计属于领先时代时,我必须表示同意。
发展——线上线下和内外不一的退出
O2O与现金流
在那篇回顾往事的文章里,他提到尝试过的最原始的O2O。原始的O2O是线上到线下的聚会,以及凭借网站会员群体的吸引力与线下餐饮场所的达成的合作,比如活动免费提供酒水(据说餐馆想要借此吸引想要一睹美空会员真容的大众),以及美空会员卡消费有优惠。
挺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国外的饮食类线上社区,还是国内近两年兴起的生活方式类自媒体也都采用了从线上会员社群到线下商家合作的路线。
除此之外,更多人知道的是那些出现在网站上的广告,从淘宝的服饰模特招聘到冯小刚的电影演员征集,广告是最快进帐的手段,也成为日后淘宝专职模特出现的契机。
内部创业的决策受限与传说和真实的区别
淘宝一日十万的广告才过去没多久,美空的人决定不再收取广告费用。因为那些钱会直接转入集团帐户,并不能用在网站上。这看起来是个非常荒谬的处境,但两位创始人基本没有股份,而由于集团总部——网站股份的实际拥有者——的安排,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外界投资者的注资,还基本无法领到广告收入。有一段时间,创始人甚至需要从外部借钱来支付这个团队的开支。
2009年下旬,正值美空声名顶峰。淫媒这个称呼逐渐在舆论中出现,网上开始流传他们作为中介拉线大赚特赚的方法。那年的一个夜里,两个创始人找到当时月薪一万的技术总监,请求他接下来两个月领半薪来让下面程序员领到薪水。在北京成家不久的总监答应了。
而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据说他们是在期待上头改变心意,直到后来Enson退出,带走的不仅有这一段经历,还有那段时间欠下的六万块钱。
结尾——北京蓝天和最了解的那一群人
休整期的蓝天
2010年某日,郭家悦结束了在美空的最后一天。上午出了门,中午就直奔五道口见了美丽说创始人徐易容。他想不起来去的原因,却对当时的场景印象深刻。 因为五道口那边地铁有一段在地面上,从刘家窑乘地铁过去,会突然发现外面是北京难得的蓝天。
实际上,这也是他见到徐易容时说的第一句话。在那之后,由于住得近,两人经常长聊,直到徐易容完全投入美丽说。而Enson开始自己的项目——为大学生中最活跃的那一部份打造的平台——后又因为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回了上海。
一年半后,他投入了家里比较熟的服装业,远离互联网圈。 直到又在接下来的两年发现这个古老行业的一些问题可以靠互联网解决。于是这个人兜兜转转又回到网上,不同的是当初的懵懂青年这次可以用自己的资金启动项目,并且决心把它当最后一个事情来做。
最了解的那群人
开头问Enson这个新项目时,他说是和世界各地的好时装有关。那有社交吗?有。 直到对谈最后,再问他过去创业经历中“为最精彩的那部分人提供平台” 这个关键概念有没有在新项目里,他说是的。
我不知道应该对哪一样更好奇,线上时装如何与精英社交联系还是为什么每次面对群体不同但都瞄准最上面(或者最中心)的那群人。 但他的解释听起来不错,最高质量用户的社交需求一直没有被满足,而那群用户拥有的共性已经超出了他们在职业上的区别。
在开始新项目之前,有朋友曾经问过他这个计划,之后又质疑这样怎么成功。回答是他知道这样可以,在美空出现前也没有多少人能想到这样的网站可以成功(实际上他的原话借用了福特的一个老梗,投资人都想投出部车,但每个人都只看得懂马)。
那么我们或许大致上可以期待一下。
作者后记:
篇幅所限,很多观点没有摘录。 我在问他创业中最开心的回忆时,他举出了很多个当时用户因为美空实现合作的例子,比如商业圈交换资源影视圈的一举成名。 挺有趣的,这大概算是精英社交(elite/exclusivesocial networking)或者小圈社交产品比较突出的优势。
在谈话过程中Enson提到刷微信朋友圈无意义,都是碎片信息,未来应该是像Facebook一样推动精准的信息供应。 这点也很有意思,实际上Facebook的动态信息流算法(News Feed Algorithm)已经推出了很久,并且一直在不断调整(每次都遭到营销人员抱怨)。我们或许也可以期待微信将来也会根据用户的互动行为调整朋友圈显示方式。
上述两点的冲突大概是所谓小圈社交和全民社交网络的区别。说到社交,你到底是希望尽可能认识同样精彩的人并实现可能的合作,还是知道平日好友们又去了哪里吃了什么呢。
p.s. 题图是我拍的办公室内景,感谢Enson提供手机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