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说以人为本,但真正的人本主义你知道吗?

“当我看着这个世界时,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

罗杰斯在对待人这个复杂的动物时,说出了以上的话。其实,这话本身就蕴含了基本的人本主义关怀和情愫,如果你能读懂的话,就证明你对人本主义或平时咱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那什么是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呢?做好这些,对于我们人有什么帮助呢?一起来看下。

天天说以人为本,但真正的人本主义你知道吗?_第1张图片

人本主义的定义

人本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有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主要分支或歧义

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的人性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有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我”;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做较大、较复杂的老鼠——人与老鼠一样,只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并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或精神等,而这些忽略掉的部分正是人本主义的最初发端和努力所在。

人本主义理论与人性理论的观点不同,人本主义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虽然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欲望,但我们有自由意志,还有自己的心灵和精神,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因此,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与前两个容易走极端的人性理论一起统领着人的心理认知领域。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股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的时代思潮,为人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心理学上的人本主义思想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文学界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其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但其所指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处于社会中能独立自主的人。他没有从具体的历史、社会的实践来研究人,因而也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德国的某些哲学家运用,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理论家克拉格斯,在他们那里,人本主义是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研究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后来演化为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极端种族主义的理论(种族主义使得大量犹太人被杀或被迫害),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人本主义研究的最终结局并不让人乐观。

天天说以人为本,但真正的人本主义你知道吗?_第2张图片

人本主义的起始

在历史上,人本主义开始于14世纪下半期的意大利,后来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国家,它是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哲学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承认人的个性和价值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看待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

西方17世纪以来的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的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而历史上的人本主义运动往往同超自然的信仰及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 怎样全面又准确的把握和阐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哲学难题。撇开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不谈,我们一起来看下当代的人本主义。

当代的人本主义把人看作是一种存在的“主体”,由于哲学家对“主体”的理解不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又开始变得含义众多且无法统一。如果把来源于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哲学都看作人本主义的话,那么新康德主义便是人本主义的典型。因为,新康德主义继承了康德为科学、尤其自然科学(马堡学派)和文化科学(佛莱堡学派)所做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他们从自我是一般的、非经验的和非人格的这一理念出发,重新开始重视科学的价值,而摒弃了以个人价值和个性自由为主基调的早期人本主义思想。

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一个分支,胡塞尔的人本主义也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不同的是,他求助于“本质直观”,虽有些类似于柏格森的直观哲学,但又有所不同。它主要以描述的方式进行其构成客观性的工作。胡塞尔的“我思”有别于康德的“先验”,不是非人格的,而是对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我”给予现象学上的“还原”。胡塞尔关心的是要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但他的人本主义学说在论证上始终存在着不够严密的缺陷。

天天说以人为本,但真正的人本主义你知道吗?_第3张图片

以“哲学人类学”为主攻方向的舍勒在人本主义方面,强调人格是道德行动的中心,但人格主义并不能让人成为善和恶的唯一尺度,因为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存在,我们对自己不能做到完全的制约或中国人讲的“自在”。对此,我们对萨特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解决存在的焦虑,解决个人因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感,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的更加成熟的态度)中有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人本主义。他的著作《有和无》把现象学、存在哲学和人本主义融汇到了一起,做了一个集中的体现和总结。存在主义者断言:“在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世界之外并无其他世界”,这些言论虽然遭到了自然主义的非议,但却没有一个自然主义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其错误性。

狄尔泰及其后继者在对待人本主义时,强调社会环境、人文教育对人的助益作用,而把坚持理性的科学自然主义看作是一种无用的且制约人的机械复制。

而中国佛教在人本主义上,往往是朦胧和混沌的,抑或更准确说是隶属形而上的,他们坚持“一念即佛,一念即魔。人人皆圣,人人皆魔。万物皆空,万法皆无”等观念,强调在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同时,更要注意人的欲望的杂多性和无限性。

以上是现有的人们对人本主义的理解和存在的争议,在此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希望能让你们对人本主义或以人为本有个更高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天说以人为本,但真正的人本主义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