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教育纪录片《镜子》的反思

看教育纪录片《镜子》的反思_第1张图片


微信上一部教育纪录片《镜子》----央视花10年筹备、2年拍摄的,引发教育界巨大波澜,人大附中号召全校师生专门停课半天观看此片。

一共一个半小时,趁午休时间我看完了。

主要三个家庭的“问题孩子”,一个14岁,一个16岁,一个18岁,这三个家庭父母都是大专以上学历,14岁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学学历,爸爸是政府官员,妈妈是医生,外公外婆还是大学教授。16岁孩子爸爸是私企老板,妈妈是国企员工,学历都是大学本科。三个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辍学,分别是初中、即将中考、即将高考。

父母们把孩子送到武汉郊区一个教育机构的营地,要待满81天。中间有心理辅导师、家长课堂。通过辅导、结营以后家长和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

我庆幸自己早看到这部片子。

当看到家明被机构老师强行摁着“押送”到营地,他撕心裂肺地大喊大叫“放开我放开我!”,当看到泽清妈妈描述儿子把她的头往墙上撞、甚至抄凳子打她、骂妈妈“贱”,当看到张钊不屑地说父母在“表演”,那是他父母听完家长课堂后掏心掏肺写给他的家信。看到厦阳爸爸作为一个农民工说“那些孩子家长生活得那么好,学历那么高,按说他们的教育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困惑。看到一个小女孩说“妈妈,我是人,不是机器人!”。我几次流泪。

追踪两年,其实最后的结局没有太大的改变。泽清的心理状况没有大的改善,继续寻求帮助;嫌父母控制他人生的家明,在父亲的让步下,终于去张家界当了一回“背包客”,体验了一把流浪人生;早恋的张钊(我觉得18岁的确也不算早恋了)在第一年高考后,放弃已录取的学校,来年准备再考,与女朋友也分手了。

在观看过程中,我强烈的感觉到父母是需要学习的,什么工作都要持证上岗,只有父母是不需要的,或者即使有时父母们感到有困惑有疑问,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砂砺中被打磨得麻木、主观、和想当然。

孩子的问题一定是家长的问题,一定是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的问题。纪录片中三对夫妻除了18岁的张钊父母关系还略为好点,另外两对看得出都到了危险的边缘,冷战、吵架、堵气,全是负能量,好象都是在为了孩子而互相将就对方。孩子是敏感的,看到家明像是发泄似的喊“他们都在干涉我,这也不许那也不让”,泽清说了一句“我觉得应该待81天的是他们,不是我”,我的心是刺痛的。


看教育纪录片《镜子》的反思_第2张图片

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父母也有其深深的无奈,逼迫孩子学习的家明爸爸一句-----“你知道武汉6万5千名孩子,只有2万能上高中吗?”,中考30%的录取率,远低于青岛的45%,更远远低于我家乡市区的90%,中考已经成为全民的聚焦点。家明爸爸应是通过自我奋斗,考上大学,自己做企业,他把他的苦难,他的期望转嫁到儿子身上,希望儿子也能按步就班的考高中考大学,过上“理想”的生活。

还有一个刺痛点是独生子女的问题。纪录片中三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现实中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暴露出很多问题,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家长),搁自己身上问题就出来了,只言片语中流露出父母和孩子没有沟通、不知道孩子真正在想什么,我觉得家庭中有两个孩子的要好上很多,有时候孩子和孩子之间会有好的沟通。

妹妹最近研究心理、母婴关系之类的问题,还买李雪的书送给我看。关于孩子心理,虽然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对有些观点还是很赞成。前两天看了部一位基层计生干部采访失独家庭的手记,感触很深,在他有了自己的女儿后,由于见多了失独家庭的悲欢离合,他说“我很怕很怕失去她”,内心里老有怕失去女儿的恐惧,他想开了许多。

朋友放哥说过一句话:“让孩子真心地觉得生命是有意义的,活着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我想这是最主要的。


看教育纪录片《镜子》的反思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教育纪录片《镜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