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里的小败局—InnoSpace加速计划的经验教训

孵化器里的小败局—InnoSpace加速计划的经验教训_第1张图片

InnoSpace的创业加速计划已举办了三期了。投资和孵化的几十个项目中,有一路凯歌,急速突破的。有稳步前进,寻找爆点的。当然也有被兼并收购的和被迫清算的。

无论结局如何,创业都是一种历练。

在我们看来,创业的失败,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那就让我们回顾三期创业加速计划中的那些败局,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教训吧。


孵化器里的小败局—InnoSpace加速计划的经验教训_第2张图片
小米的创业邦

【创始团队胜过一切】

如果只有一票来判断一个创业项目的话,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投给创业团队。在早期创业中,人才是最大的资产,也是最大的竞争壁垒。我们在筛选项目中对创始团队主要看以下两点:

1.创始团队是否同心。

创业是一项艰辛的旅程,要求所有团队成员必须认同项目的理念,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事业里。但事实上,由于创始成员的工作背景、思维方式、三观上存在差异,造成了团队的分裂。在InnoSpace前三期创业加速计划里,有6个创业项目出现了创始团队的分裂。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种情况:

(1)方向和理念不同。某行程工具类项目的创始团队还是多年的老同学,但在项目遇到瓶颈之后,两人就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最终以一人退出收场。创始团队是老同学,照理说应该关系很铁。不过事实证明,没有一起共事过的同学组合,是远远不如在一起经过高强度工作的同事组合。

(2)野心太大,办公室政治。某中外组合的创始团队做一个留学咨询的项目。创始人也是同学组合。开始总是美好的,一人管内,另一人管外,把项目打理得井井有条,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投资。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老外创始人开始空降外部人才控制公司,并顺利地把中方的创始人踢出局。接下来所有中方核心团队也选择退出了。在初创期创始人的野心太大,势必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伤害。

(3)利益驱使,无法同心。某在线油画定制项目,三个创始人都具有多年的行业背景和经验。不过三人各自拥有自己的外包业务。在受外包业务的利益驱使下,在项目上投入很少的精力。项目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地处于停滞阶段。

2.创始团队是否完整和互补。

有人说,最佳的创始团队组合是: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和阿里的运营。我们认为,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过创始团队的完整和互补确实很重要,前者体现于项目在产品、技术、和运营上都有人;后者体现于团队在个性、思维方式、处事方式上具有一定互补。前者中,产品和运营的角色尤其重要的。在前期技术可以通过外包来实现,但必须要有产品经理来做规划和方向的策划,也必须要有运营负责人来做执行和反馈。后者虽然是个加分项,但也很重要。在前三期加速计划里得出经验,如果创业团队不够完整,人才存在短板,也无法短时间补齐的话,项目就很难引爆。久而久之,一旦风口过了,也就成为了一些半死不活的僵尸项目了。如果创始团队成员个性、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无法形成互补,也会产生创始人之间的分歧、矛盾,造成项目速度发展偏慢,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


孵化器里的小败局—InnoSpace加速计划的经验教训_第3张图片
风口上的猪

【方向与风口的关系】

谈到创业方向,总是会和风口联系在一起。正所谓,风口上猪也会飞,风口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不要去选那些已经过去的风口。一般在过去的风口里,行业的格局已经确定,而资本和媒体早已很少关注。要想在这样的风口找到细分的切入点,积累用户,并再次引起关注,可谓难上加难。其次,不要去选那些还很远的风口。因为这本来就不是初创企业能玩的。风口很远,市场尚不成熟,教育用户的成本很高。初创团队往往很难熬到风口来临的时候,就从先驱变成先烈了。因此,创业还是要选择那些可以预见即将来临的风口,做好布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首期和第二期加速计划里,有几个做智能硬件和SaaS服务的项目,有的熬过来了得到了继续发展。有的发展偏慢成为了行业的探索者。


孵化器里的小败局—InnoSpace加速计划的经验教训_第4张图片
人性的善恶

【满足用户需求就是做出符合人性的产品】

关于用户的需求,有不少说法,有投资人总结了八字真言:显性、刚需、普遍、高频。也有人分析要区别真需求和伪需求(创始人臆想出来的需求)。我们认为满足用户需求就是要做出符合人性的产品。何为人性?往正面说就如马斯洛对需求的分析: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如衣食住行,健康、工作和性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如婚姻、亲情等,尊重的需求,如社交、财富等;自我实现或更高的需求,如成功、求知探索、审美等。往负面的说,就是西方天主教里谈到的人性的七宗罪: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无论人性的正面还是负面,创业者首先要换位为产品的重度用户,从符合人性的强需求切入,通过不断与目标用户交流得出的反馈,不断迭代产品,不断接近用户的真实需求。在前期不必过于在意市场容量、商业模式等问题,设计出一款符合人性且满足用户强烈需求的产品,就完成了从0到1的工作,而规模化和市场化就是从1到100的事情了。前三期加速计划里,大部分产品都满足了用户一定的需求,但真正能贴近人性的产品还是很少。


孵化器里的小败局—InnoSpace加速计划的经验教训_第5张图片
现金流

【现金流,永远悬在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每一期加速计划的创业项目可以都到一定的启动资金,这笔钱是让创业团队将产品做出来,打磨好。在完成了从0到1阶段的同时,创业项目就开始融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用户数据,团队存在短板,产品定位、商业模式不清晰等等问题,团队的融资遇到了阻碍,但现金流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一般团队会做出三种选择:1.外部借款,继续融资;2.寻找外包,养活自己;3.放弃项目,进行清算。从三期加速计划的创业项目来看,选择第一种的团队,大部分都熬到了下一轮融资,获得了继续发展。选择第二种的团队,大部分都改变了创业方向,把项目做成了线下的Deal Business,虽然保住了公司,却失去了未来发展的可能。选择第三种的团队很少,或许是创业者大都不是轻言失败的人。

在我们看来,这三种选择都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避免出现选择,首先,创始人有清晰的财务规划,要根据项目的发展情况,严格制定每月的支出,预测可获得的收入。其次,要预留足够的融资时间,一般而言,在天使轮的融资额可考虑维持团队12-18个月开销,而融完天使后,6个月内就要启动下一轮融资。如果拿的是美元基金,那就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最后,初创期的项目不必过于在意估值。一个初创公司到底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从来就没有答案。而对于同质化严重的创业项目来说,在融资上获得先机,就比其他项目更有快速占领市场的优势。当年,周鸿祎融资时,IDG的投资人问他,你需要多少钱?周鸿祎报了个价200万够了,投资人以为是200万美金,周鸿祎还补了一句“人民币啊”于是IDG捡了个漏,给他们带来了超过100倍回报。但周鸿祎从来没抱怨过。

创业不易,与一同在路上的伙伴共勉!

有人说,成功的道理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我觉得,在创业中,成功也是无法复制的,也许是偶然的。《异类》格拉德维尔表示,成功除了个人的资质、勤奋、专注外,还会受到机遇、家族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热钱涌动,风口瞬移的当下,成功只是暂时的,C轮、B轮都是创业的大劫,现在甚至A轮也是一个生死劫。而失败则是创业的一种常态,失败的经历比成功更宝贵。愿InnoSpace里的这些创业小败局给每一位创业者带来启示。

------------------------------------------------------------------------------------------------------------------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和机构无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孵化器里的小败局—InnoSpace加速计划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