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孩子,再生一个只是替代品……

如果失去孩子,再生一个只是替代品……_第1张图片

01

前几天在办公室的时候,突然办公椅摇动了几下,我和同事相互看了一眼,脱口而出:“地震了。”随即走出办公室,和走廊上的同事简单交流后又返回办公室,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又继续手上的工作。

果然附近有一个小地震,成都也有震感。

自从2008年经历了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后,之后似乎地震这种本来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却因为小震频发,在四川成了一个见怪不怪的现象。

那天甚至有网友评论:“地震这件事,在四川已经失去了尊严。”充分的道出了四川人特有的幽默与乐观。

生活总要继续,学会苦中作乐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件刻在我记忆深处的往事。

记得一年前,我带着熊孩子在成都一个区县的著名景点玩,有一对看起来像爷爷奶奶的老年夫妻,请我帮他们拍照。

我以为是拍他们两个人,正准备比划着他们递过来的手机来一张,忽然听见那位奶奶招呼:“儿子,快来,我们拍一张全家福。”

我内心惊讶了一下,难道他们是母子关系?

一个看起来七八岁的男孩这才磨磨唧唧的从旁边不情愿的过来,好像这个阶段的男孩都不喜欢拍照,总之是一脸的不高兴。

我看着这一对明显显老的老年夫妻,陪着他们耐心的等待孩子进入拍照的状态,看到孩子毫无表情的比划着一个剪刀手爱德华,我突然想,如果这对老年夫妻就是孩子的爸妈,这个孩子多半就是传说中的地震宝宝吧?

要知道,零八年四川那场特大地震后,很多家庭一夜之间,遭遇了失去孩子的重大打击。经历了巨痛之后,很多家庭选择了再生育继续生活本来的样子。

我曾在新闻上看到,很多四川当时40多岁的女性,都是借助了医学手段完成了再当妈妈的愿望,还有一个基数庞大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绝非个案。

10年过去了,当年这样的高龄妈妈,现在不正好是眼前这对50多岁夫妇的年龄吗?

一想到他们都是快要奔六的人,还在养育的路上与众多年轻妈妈们一起煎熬,真心觉得不易。

但当时我就思考着一个问题,在这种巨大的悲痛面前,不知道这样的失独家庭,是否真正完成好了心理重建?

如果新生命被赋予了太多代替那个离世的孩子的意义,对现在这个孩子是不是并不公平?

我记得那个时候,在地震中很多丧生亲人的家庭,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进行了家庭重组,当时很多家庭很快迎来新生命,用这种方式走出思念亲人的痛苦。

我觉得这虽是生命对抗自然伤害的战斗状态,也是当时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走出痛苦深渊的方式,本无可厚非。

但总隐隐觉得,在如此短时间内,生活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没有做好真正的心理重建,也许会有更深的隐痛在心里埋下伏笔。

我一直找不出合适的话语去诉说这种感觉,毕竟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权利用自己的臆想去揣测别人的生活,甚至一度,我还曾为自己冒出这种想法多少有点自责。

02

直到我遇见了《独居的一年》这本小说,我才真正对这个我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找到答案。

这部小说始终有种特别压抑的情绪,让我一度非常迷茫,尤其是书中大量描写与性相关的场景,让我甚至在阅读中质疑这本书具有的文学价值,是否真的值得浪费时间来读?

耐着性子看完全书,我才在最后的最后,终于读懂了那个藏在女主母亲心里永远的缺口。

这位叫做玛丽恩的女性,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两个男孩的母亲,当两个上了中学的孩子人生已经进入了快车道时,她自己也准备去大学学习最喜爱的文学,不料两个孩子却因为一场车祸丧生,而她和丈夫当时也在车上,虽然这对夫妻侥幸活了下来,但还要在日后的生活里,长时间的承受丧子之痛。

母亲玛丽恩始终没有走出目睹儿子们离世的痛苦,她在家中所有的地方,挂满了两个儿子的照片,用极度悲伤的自虐方式,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远在天国的两个男孩。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她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露丝,但她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爱孩子的能力。

表面上看起来,玛丽恩是一个非常冷漠的母亲,甚至从来都不愿抱抱露丝,其实内心里,她是觉得这个女孩和自己太像,担心太过亲近会把自己人生的厄运传给女儿,而且也怕因为太爱最终又毫无征兆地失去。

在玛丽恩的眼中,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是可以复制的。

她以为通过再生育可以缓解自己痛苦的方式,最终失败了。

在玛丽恩39岁那年,她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把露丝这个唯一的女儿留给了丈夫,而自己只是带走了家里所有儿子的照片。

从此渺无音信,只是后来一直在用笔名发布着一些侦探小说,通过这种隐姓埋名的写作方式,去释放自己的丧子之痛。

而露丝在没有母亲的环境下,孤独的成长。

虽然她后来也继承了母亲的才华,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小说家,但是对母亲的所有记忆和想念,都停留在四岁那年母亲离开的时刻。

母亲玛丽恩错过了唯一女儿的读书、婚礼,女儿生孩子后,又失去丈夫,在以为生活永远都会把自己变成一个寡妇的时候,露丝在毫无防备中,遇见了一位非常适合自己的再婚者,终于把自己,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解救出来。

而这一切,都是露丝独自去面对去消化,在人生重大的变故面前,始终失去了母亲的陪伴。

直到玛丽恩76岁那年,露丝才再次见到她。这一刻真的等得太久了,偶尔时间也会等人,也会暂停,如果你一直心怀期待的话。

最终这部充满悲情的基调作品,划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结束。

母亲玛丽恩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才走出这种丧子的痛苦,尽管最初她以为再生一个孩子,就能够减少她之前心里淤积的悲伤。

可事实证明并没有,并且还把人生更多伤害传递给了女儿。

03

玛丽恩这样的感受和经历,也许只是这本小说作家笔下的极端案例。

却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人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也不能够通过换一个人,就试图逃避一种与痛苦狭路相逢的责任。

哪怕是再生育一个孩子,也应该从之前的阴影中走出来。

记住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请尊重第二个孩子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永远别只是用第二个仅仅代替第一个的失去,这样对第二个孩子并不公平。

同理,婚姻也是如此。

昨天结合这部小说的阅读感受,我与朋友讨论了对婚姻的理解看法,他提出,生活里不少感情出了问题的女性,通过快速寻找下一个恋人来填补感情的缺口,实际上缺乏了一种面对痛苦,真正成长的可能性。

一段关系的结束,终究是双方都存在问题,很多女性很少反思自己,还总把错误归咎于对方。

这种对自己缺乏反思的经历,让自己虽然很快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却又总是在下一段关系中继续出现各种新问题。

如果把伤害总归在遇人不淑上,就会发现,其实没有反思的人生,没有真正的收获与自我成长的过程,新任同样无法弥补或者轻易化解前任带给自己的伤害。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自己花时间、花精力认真去对待。

在此之前,请先忘记自己内心的已有模板与预设,用心发现一个全新的对方,才会真正经历一段崭新的亲密关系。


阅读完喜欢请点个赞,如果能选关注,必是真爱啊!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选自优美图,谢谢原图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失去孩子,再生一个只是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