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方法的个人观点

这里只分享一些观点,没有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写八股文。

一个人的文章就像一个人的性格,会带有明显情感逻辑倾向和文笔特征。无论是写科普文,学术论文还是文学类文章,都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是逻辑性很强,且运用大量实证研究和数据的文章,作者一个系列的发表著作就可以观察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如果是感性的材料写出的文章,他的文反应的就是他的三观。

这些跟写作方法有什么关系呢?很大关联。

首先,你要尝试去写,去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或者想表达什么。(为什么)

一个例子。记得大二那年暑假我做过一个关于烟酒及化妆品消费税网络调查问卷。收集来的样本数据多来自青年群体,偏离了我的预期,让我无法从不同的年龄和收入群体中得到结论,这对我后期写报告产生很大困扰和影响。后来,系里的一位老师让我定位好论文群体,着重从青年消费群体入手,再根据他们的收入、文化水平、生活状态(学生或工作)、消费习惯等方面入手,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选择。经过修改的文章在条理逻辑和论点上完胜先前自己写的文章。再次感谢我的老师。

我们在写专业性很强的论文时总是会先找主题,再罗列一堆符合自己观点的数据和理论,但实际偏离预期时,我们就觉得无从下手。怎么办?要么,就根据眼前的数据和理论调整研究课题或主题;要么,就抛弃现在的数据重新搜集资料。我们想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表达观点和提出建议,切莫钻进死胡同或者投机取巧,有逻辑漏洞很正常,改正就是。

再一个例子。说说为什么我要参加小能熊365天写作计划。这不仅仅是为了约束自己和实现自我提高,更多的是为了发现自我。日复一日的写作必然会耗费人的精力,但同时也是自我观点、情感的表达和流露,顺应心情所感记录的日记,传达的是我的观点,记下的情感,能把我一瞬间的心理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自己。我的善良和欢乐,嫉妒和悲伤,都在那里。写作就是用文字的方式活出自己。

记得一位统计学家用数理统计方法验证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不是同一人所写,原因不同的人是语言习惯也会不一样。

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及其相近年代成书小说中出现的诸如“今儿、明儿、昨儿……今儿个、明儿个、昨儿个……”等土语个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统计分析,安鸿志更是提出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绝非同一手笔的结论(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05)。

曹雪芹就是以这种方式活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有兴趣有技术的朋友可以对自己的日记做个统计,分析分析自己的高频词汇和表达习惯,看看自己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

其次,用写作给自己反馈,调整思维方式,甚至三观。(怎么做)

以后写论文,我会根据情况决定要收集或放弃数据。如果数据比论题更重要,调整研究方向,如果研究方向已经定下来,没用的数据就是没用。抓重点,也要善于变化。

三观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个人觉得还是太年轻,很多时候喜欢妄下结论结果往往自己被坑进去了。多看书,多实践。悲观者难免会产生厌世的情绪,看开点,是不是可以看看道家的书或者该出门透透气了?享乐主义者只是贪玩,看看严肃文学修正下自己,该静下心的时候就安心看看书,关掉手机电脑pad,推掉多余的派对约会,世界选比自己想的大而复杂。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望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写作方法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