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分析的几个切入点:
(1)玩家(Player)。这个行业中有哪些玩家?他们各自是什么角色?代表着什么样的利益诉求?所具有的资源和需求是什么?
(2)商业流程(Flow)。是指商业生态的上下游关系,比如患者看病、挂号、就诊、买药等流程中涉及的是哪些玩家,他们之间谁是上游谁是下游,谁和谁是平行关系,等等。
(3)核心(Core)。在一个商业蓝图中一定有一个或者多个核心资源或者角色。我们需要找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点,然后通过这个敏感点来调动各方资源,或者避免与它发生直接冲突。
(4)机会(Opportunity)。在这个生态蓝图中是否还有可以进入的机会,如果有,在哪个位置?这个机会所带来的角色的上下游是谁,竞争者是谁?这个机会的规模多大?对自己公司来说是财务的机会还是战略的机会?
(5)成本(Cost)。你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成本是什么?需要哪些资源,投入多少现金?当你投入这么多成本后,你的产出是多少,能否回报你的成本?也就是你的投入产出比是否是正的。
2.产品早期的运营,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终为始。将一次活动的结束作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始。(如滴滴的“结算时随机减免”改为“下一单的优惠券”)。其一,减少了成本;其二,让用户帮助自己传播品牌和服务,而且拉动了用户下次的消费。
(2)由内向外。拉新重要,留存更重要。即是把现有的用户服务好,让用户的口碑说话,让其他用户主动加入。(如小米)
(3)价值正向。让用户产生价值正向传播的欲望。正能量感染,如e代驾的客服给用户打电话说算错订单退钱到用户账户,以此方式来代替优惠券。
(4)社交传播。社交传播必须用,原因是要用到用户关系链的时候,社交网站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口碑够好、运营价值感充足,那就一定可以通过社交来推动整体的扩散。
3.适用于产品设计和运营的几点:
(1)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
(2)有,但用户不知道=没有
(3)有,但不合逻辑=没有
(4)总会有特殊场景或者少数用户有特殊需求,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特殊需求,但不能因为这些极少数的存在而去干扰另外的大多数。
(5)很多情况下可先为少部分人(意见领袖或其他群体)做产品,让大部分人跟随。
(6)产品要简单,要聪明,深挖用户内心,帮用户做决定,而不是让用户做决定。
(7)每个版本的需求解决量不应该太多,否则需要的时间越长,失败风险越大,尤其产品早期,我们应该通过小版本快速迭代的方式来获得用户需求,确定产品最终定位。
(8)听所有人的意见,看用户的数据和行为,自己做决定。
4.PM的职业素养: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小步快跑地去做事,有比没有强,快更重要。
作为一个用户,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PM,应该什么产品都用,不能有什么禁忌。这是种职业精神。
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手段和渠道,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才是目的。
5.手机端和PC端产品设计注意点:
普世交互设计基本六原则:
1)就近原则:同类功能放置在页面相同的模块中。
2)容错原则:必须允许用户犯错、后悔,并给出响应。
3)帮助原则:给用户提供帮助,使用用户语言进行提示。
4)习惯原则:产品的设计及功能应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降低学习成本。
5)响应原则:每一步用户操作必须伴随一个响应反馈。
6)精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PC端依赖鼠标、键盘的灵活交互,往往功能较为复杂。
移动端屏幕呈现的信息有限,交互方式无鼠标,键盘灵敏,所以在设计上需做大量减法,要注意以下五点:
1)多屏适配:移动端设备在尺寸、系统、性能上均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机型及系统进行产品适配。
2)考虑网络环境:移动端流量来源于数据流量/WiFi,需要将流量及断网等场景考虑在内。
3)传感器:方向感应器、重力感应器、加速感应器、距离感应器、陀螺仪感应器、压力传感器、RFID、NFC、指纹识别等可供灵活运用。
4)结合使用场景:移动端意味着碎片化、随时随地的产品使用,相比于PC端,移动端的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和多样。
5)操作方式:结合多元化的手指操作方式(如iPhone的home键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