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银行家》是一本记录尤努斯个人经历及他所创办的格莱珉银行发展历程的传记。不同于其他银行只愿意借钱给富人,格莱珉银行专注于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在不需要贷款者提供担保人、不用任何法律文件约束贷款者的状况下,格莱珉银行的偿债率竟然高达98%以上,越来越多的穷人在格莱珉银行的帮助下,彻底地摆脱了贫困。尤怒斯坚信,穷人非常有创造力,他们穷是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公平的机会,所以,借货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适合谁读
· 职场精英
· 热爱帮助他人的人
· 有志于参与公益事业的人
关于作者
穆罕默德·尤努斯,范德比尔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孟加拉国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曾任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因“推动了社会底层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
学什么?认识贫穷的根源以及银行的本质
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借钱给陌生人,就一定会要抵押物或者是相关的法律文件。而为了保证对方能还钱,我们更倾向于借钱给富人。循环往复,没人愿意借钱给穷人,穷人没有资金改变现状,于是越来越穷……那么穷人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帮助穷人摆脱贫穷的宿命呢?
《穷人的银行家》是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念写成的一本书。尤怒斯坚信,借货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他提出了简单而充满智慧的解决贫困的方案:为穷人提供适合他们的贷款,再教给他们有效的财务原则,然后,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自己帮助自己。这本书打破了社会对穷人的偏见,在书中,你会看到穷人的努力和创新,也会感受到尤努斯的善良和商业智慧,更能够深刻了解到贫穷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一家银行该有的责任和使命。
你还会发现
· 尤努斯的英雄梦想到底是什么;
· “穷人的银行”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 格莱珉银行更关注女性借款人的原因有哪些 。
一、穆罕默德•尤努斯的英雄梦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穆罕默德•尤努斯的英雄梦。
穆罕默德•尤努斯出生在孟加拉吉大港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宝石加工作坊,他的母亲出身于一个小的商贸之家,家人经常从缅甸采购货物去贩卖,和父亲相比,其实母亲对尤努斯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尤努斯的母亲是一个决断又坚强的女人,她更像是家里纪律的执行者,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尤努斯的母亲偶尔也会做一些首饰放在家里的店铺里销售,这些靠首饰赚的钱,母亲都原封不动地接济给了亲戚和邻居,尤努斯对穷人的关爱最初就是来源于他的母亲。
尤努斯的成长历程可以说非常顺遂。他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也很好,先是在达卡大学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1965年,他又在“富布莱特科学奖学金”的资助下,去了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留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娶了一位美丽的美国妻子,并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教授经济学,生活平静而美好。然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尤努斯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
1971年3月,尤努斯在讲课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新闻: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东巴基斯坦发生暴乱,巴基斯坦政府军血腥镇压孟加拉人,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尤努斯召集了六名同样来自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成立了一个“孟加拉委员会”,并通过纸媒和电台来宣传和招募人员,尤努斯负责信息中心的运作,到全美各地的大学组织校园研讨会。
他们这个委员会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尽可能多地约见当地的新闻媒体,寻求对孟加拉事业的支持;二是每个人马上捐1000美元,成立一笔斗争基金;三是每个月将10%的工资捐给基金,直到孟加拉独立。
在参与孟加拉独立事业的九个月的时间里,尤努斯脑海中为独立后的孟加拉国描绘出了一个理想的蓝图:未来的孟加拉一定会拥有公正的选举制度,有不再受贫穷困扰的公民和越来越繁荣的经济,尤努斯相信孟加拉会如他构想的那般美好,所以他坚定不移地为那一天的到来奔走着、努力着。
1971年12月,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支持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正式脱离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就是孟加拉国。
虽然是独立了,但这场战争也让孟加拉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三百万人在战争中丧命,一千多万人逃到了印度,整个国家成了一片千疮百孔的废墟,经济和民生被摧毁,很多人无家可归,这和尤努斯梦想中的孟加拉相差太大了。
那一刻,他决定回到祖国参与战后的建设,孟加拉需要他,他的英雄梦也需要他。
二、英雄梦的实现:成立格莱珉银行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穆罕默德•尤努斯英雄梦的实现。
回国之后,他被安排到“政府计划委员会”工作,这是一份听上去很光鲜,但实际上很无聊也没什么实质内容的工作,每天就是看报纸打发时间。这与他雄心勃勃要建设祖国的理想相去甚远,于是他自己主动要求去了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系主任,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国民的生存状态。
可是,不久之后,孟加拉国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大灾荒,这场灾荒让大部分国人陷入饥馑之中,每天都有很多人活活饿死,这让尤努斯感觉到,仅仅是在课堂上讲授高雅的经济学理论,很难真正帮助到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他觉得自己应该亲自走入贫穷的人群之中,去研究贫困和饥饿的根源,找到一种能让穷人生活下去的经济学,不再有人饿死的经济学。
后来在一次走访中,尤努斯发现了穷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有一天,尤努斯走进了一间低矮的茅屋,茅屋的泥墙已经坍塌,屋顶也是千疮百孔,尤努斯看到一个妇女正蹲在地上编竹凳,这个女人叫苏菲亚,她靠卖竹凳养活自己和3个孩子。
“这竹子是你花钱买的吗?它们花了你多少钱?”尤努斯开始向苏菲亚打听情况。
“5塔卡。”苏菲亚回答,5塔卡相当于22美分。
“你有5塔卡吗?”尤努斯又继续问,这才是他关心的问题。
“没有,我从商人那里借的,凳子做好之后我再把凳子卖给他们,当做是还款。”苏菲亚的回答让尤努斯很疑惑,为什么她不直接从放贷人那里借钱买原材料呢?于是他问出了自己的疑问,但没想到,苏菲亚接下来的话让他大吃一惊。
苏菲亚说:“放贷人会要很多利息,和他们打交道的人越来越穷了,我从商人那里借5塔卡买竹子,之后他们会花5塔卡50波沙买我的凳子,这样一个凳子我还能挣50波沙。”
50波沙是什么概念,2美分而已,一个人编一天凳子才能挣2美分,所以她永远也攒不下一分钱,永远不可能有任何投资来改善她的经济状况,尤努斯没想到,对于苏菲亚这样的穷人来说,生与死的距离竟然是以“美分”来计算的,那么对此他能做什么呢?
在回去的路上,尤努斯开始站在苏菲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苏菲亚受苦是因为买竹子要22美分,但她没有22美分,银行又不会借钱给穷人,所以她只能从商人那里借钱,再把凳子卖给商人来维持生计。商人都很精明,他们只付给苏菲亚只够买原材料和勉强活下去的钱,让她无法挣脱掉这种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受制约的劳动形式,或者干脆说是奴役。
尤努斯发现,苏菲亚只需要有22美分来买竹子,她就不需要向商人借钱,那么她的凳子也就不需要再卖给商人,而是可以直接拿到自由市场上去卖更高的价格,如此一来,她“契约奴隶”的身份自动就解除了。
尤努斯统计了一下苏菲亚所在村子里所有像她一样依赖高利贷的人,一共有42个人,她们总共只需要27美元,就有可能摆脱苦难,实现命运的改变。于是尤努斯自己拿出了27美元借给了那些村民,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生产的竹凳自由销售出去,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这件事对尤努斯的触动非常大,回到学校以后,他开始以吉大港大学附近的村庄为试点,倡导实施“吉大港大学乡村开发计划”,为这些“最穷的穷人”提供小额贷款。贷款者可以利用尤努斯提供的贷款购买工具、设备和原料,开办自己的实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中间商的盘剥,而且可以通过自我创业的方式改变生活状况。
从1976年到1979年,尤努斯的试验有效地改变了大约500位借款人的生活。在这个试验的过程中,尤努斯也一直不遗余力地游说孟加拉中央银行和其它大型商业银行来采纳他的试验。
经过尤努斯艰苦的努力,到1979年,孟加拉央行终于答应他,在国有银行体系内部设立“格莱珉”分行(Grameen Bank,孟加拉语意为“乡村”),开展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的业务,在一个省份内进行试运行。
“格莱珉”的业务在尤努斯的努力下,终于逐步走上了正轨,到1983年初,“格莱珉”分行已经从最初的7个支行1个省份,扩大到86个支行5个省份,并且使5.9万名客户摆脱了贫困。初步的成功让尤努斯更加坚定了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决心,他决定辞去学术工作,全身心投入这项对抗贫穷的事业中去。
1983年10月2日,格莱珉银行正式从国有银行中剥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尤努斯创造的这种向贫困人口发放贷款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金融和慈善模式,自成一体,被称为“格莱珉模式”。
格莱珉银行成立之初,很多经济学家对于银行贷款户的还款能力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尤其是银行不要求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不签署任何法律文件,也不打算将任何没有还款能力的贷款者告上法庭的做法,更是让大多数经济学家们预言:这是自杀式经营,支撑不了多久。
可出人意料的是,格莱珉银行不仅没有倒闭,而且在全国开设了2200多家分行。到2011年,“格莱珉银行”已成为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用户总数超过650万,覆盖了孟加拉全国7万多个村庄,更惊喜的是,格莱珉银行的偿债率竟然高达98%以上,这是一个让任何商业银行都感到嫉妒的数字。(参考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贷款拖欠率5.9%,小型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坏帐率达到8%)
不仅如此,格莱珉银行还给近2000个乞丐发放了贷款,免除了所有的利息,让他们能够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有尊严地活着。
那么,尤努斯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创造了这一系列堪称奇迹的成果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讲解的内容了:“穷人的银行”为什么能够成功?
三、“穷人的银行”为什么能够成功
格莱珉银行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格莱珉银行更关注女性借款人,二是格莱珉银行的创造性信贷规则。
1、格莱珉银行更关注女性借款人
在孟加拉所有的贷款者中,女性贷款者只占不到1%,在格莱珉之前,孟加拉的银行体系好像专门是给男人建立的,如果有妇女想去银行贷款,银行的经理就会反复询问:“您和您的丈夫商量过了吗?”即便妇女给出肯定的回答,银行的经理也会继续说一句:“那请您和您的丈夫一起来,以便我们能和他讨论这件事。”
但同样的问题,银行从来不会问男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格莱珉银行决定更多地关注女性借款人,他们会把贷款额的50%用在妇女身上,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尤努斯逐渐发现,借贷给妇女,竟然能更快地带来变化。
在孟加拉,妇女会比男人面临更加严重的饥饿和贫困问题,因为孟加拉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如果家庭中一定要有一个成员饿死,那么这个要死去的人首先必须是妇女,妇女在孟加拉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保障的。
所以为了让自己从贫困中解脱出来,妇女会比男人更努力地劳作,她们的韧性也通常要比男人好。如果把钱借给妇女,她们的钱首先会花在孩子身上,其次她们的全部活动会围绕整个家庭展开,而一个男人优先考虑的却不是这些,他们更多的关注点在自己身上。
事实证明,尤努斯借款给女性的决定是正确的。格莱珉银行的一个女性借款者莫什达就是最好的例子。
莫什达15岁的时候嫁给了邻村一个没有吃饭手艺的男人,更要命的是婚后她发现丈夫嗜赌如命,而且只要输了钱就会打她。为了补贴家用,莫什达学了将棉花纺成纱的手艺,但得到的报酬却少得可怜,有时仅仅是半把碎米,有些时候她甚至还得去乞讨。
有一天,莫什达那个离开家鬼混了一周的丈夫回来了,一进门他就吼着要吃的,可是家里根本没有吃的,莫什达自己也一天没吃东西了,但丈夫非但不理解还狠狠地打了她一顿,然后卖掉了他们的房子去还赌债。那天正赶上下暴雨,莫什达和孩子们都被雨浇透了,孩子们因此发了高烧,这件事让莫什达彻底寒了心,她选择了离婚。
离婚后走投无路的莫什达去求助了格莱珉银行,她向格莱珉银行借了1000塔卡,买了一只山羊,用卖羊奶的利润,在第6个月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后来她又贷款买了棉花和纺车,制作女士头巾,由于质量好,很快销售一空。她又用头巾所得的利润买了一块地耕种,还雇佣了25个工人。就这样,莫什达真的通过格莱珉的帮助改变了命运。
在孟加拉,还有很多像莫什达这样通过格莱珉的贷款改变命运的人,他们身上精彩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女性是有还款和创造生活的能力的。
2、格莱珉银行的创造性信贷规则
除了为妇女贷款之外,格莱珉银行还创造了一些新的信贷规则。
首先是“五人小组”规则。虽然在格莱珉贷款不需要任何担保和抵押,但格莱珉要求每个借贷者都必须自发组成一个无近亲关系的“五人小组”,这个五人小组的成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体的,他们要一起经过格莱珉银行的考察,一起接受培训,一起申请贷款,如果五人中有任何一个人不能按时还款,那么其他成员也将失去贷款资格。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相互监督,给每个还款人施加压力;另外,当小组成员真的还款困难时,其他成员为了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会积极帮助她还款。所以不管怎么看,这个规定的最终受益者都是格莱珉银行,因为互相监督和帮助的五人小组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格莱珉银行的还款率。
其次,格莱珉银行贷款期为一年,每周分期还款,每次还款数额为贷款额的2%,从贷款一周后开始偿付,需要连续还50周。这个规定看起来挺奇怪,但对于风险控制来说非常重要。每周还款不仅降低了违约的风险,还在无形中对每位借款人施加了“欠债”的压力,提醒他们努力工作还款,以克服人的惰性,养成自律的习惯。
最后,格莱珉银行创造了每周还款聚会,每周举行“中心会议”,“中心”一般由6-8个小组组成,由银行工作人员担任经理,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会议,每个借贷者必须准时出席。在这个会议上不仅要处理还款、贷款业务,还会对小组成员生产、生活问题进行讨论。
用格莱珉信托执行主席拉蒂菲的话来说:“借贷者定期聚会还款的模式绝不仅仅只与钱有关,在会议上,人们相聚、互相学习、讨论问题、激发灵感,这不仅仅是借钱和还钱的场所,还是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论坛,我们可以在这里探讨环境、健康、教育、就业等各种问题。”
尤努斯就是通过反复的尝试和调整,在一盘散沙的社会中建立起了一个个以金融为中心的社区利益共同体,在完全缺乏信用基础与契约精神的社会中,利用“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的原则,创造了贷款违约率小于2%的奇迹。
1976年,尤努斯拿出27美元借给村子里42个制作竹凳子的农妇,让她们买原材料、做生意,脱离赤贫者的行列;30年后,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向240万个农村家庭提供了38亿美元的小额贷款,“格莱珉模式”被引入到全球将近100个国家,尤努斯用三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英雄梦,难怪他敢霸气地说:“贫穷是不属于一个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它属于博物馆,我们要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尤努斯用“农村小额信贷”改变了穷人的命运,但你知道尤努斯的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哪里吗?答案很可能是我国北宋时期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
宋朝以前,中国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到了春耕时节,有的人家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于是民间高利贷便乘虚而入,借钱给农民。农民借高利贷种田,无论收成多好,还了高利贷后,往往身无分文,如果遇到歉收的年景,情况就更糟糕了,很多农民辛苦了一年,到头来还会背上债务。
所以为了减少高利贷对老百姓的盘剥,王安石开始推行“青苗法”,规定农民在每年夏秋两收前(每年正月和五月),可以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谷物,来补助耕作。所有的借户要求贫富搭配,10个人为一组,互相检查、监督。当年夏季的借款秋季归还、秋季的借款下一年的夏季归还,利息为2分。
你们看,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尤努斯的“小额贷款”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要把钱借给底层农民,借款人中间也都会形成小组相互监督,那为什么尤努斯的“穷人的银行”最终拯救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而王安石的“青苗法”却破产了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利息上。2分利也就是20%的利息虽然比高利贷的利滚利来说少了很多,但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穷苦百姓来说仍然是个负担,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官员为了一己私利,利用官府的权力变相增加利息,这样一来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二是还贷问题。地方官员在借贷时根本没有评估贷款人的偿还能力,后来越来越多的百姓借款之后还不起,坏账也跟着增加。还不起怎么办呢?坐牢呗,所以没有还款能力的百姓不是遭受了牢狱之灾,就是为了躲避牢狱之灾逃离了家园,“青苗法”搞到最后弄得民怨四起,叫苦连天。
三是缺少监督机制。贷款只是第一步,后面需要一整套的制度去支持和跟进。但“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员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的情况,没有人员去监督和审核,可以说是到了随心所欲、无法无天的地步,那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这三大问题凑在一起,导致了王安石“青苗法”的破产,而尤努斯的“小额贷款”之所以能够存活下去,就是因为他有效规避了这三个问题,在利息上,格莱珉银行只收10%的单利,这个金额几乎所有人都掏得起;在还贷问题上,格莱珉银行会在贷款前对贷款人进行考核和培训,了解他们的还款能力,并把他们分成小组,相互督促还款;在监督机制上,格莱珉银行每周会举办中心会议,处理还款、贷款业务。
所以说,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真不是偶然或是幸运,它的背后包含着尤努斯和他的团队多年深入实践的经验和经济学家的智慧。
总结
《穷人的银行家》这本书的译者是被称为“打工皇后”的吴士宏,她从一个医院的小护士,做到IBM华南地区总经理,后来又担任微软中国总经理,之后又牵手TCL,成为TCL的总经理,就在世人猜测吴士宏的下一个东家会是谁的时候,吴士宏突然宣布退隐江湖了,这一隐就是三年。
三年之后,吴士宏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竟然是因为翻译了《穷人的银行家》这本书。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吴士宏说:“因为我太崇拜尤努斯了,我从未这么崇拜过一个人!这个人太棒了!他颠覆了银行业的传统,创造了穷人经济学。这本书是我流着眼泪翻译完的,我想,如果今后有事业可言的话,那应该是做公益事业。”
正如吴士宏所说,尤努斯的所作所为的确让人动容,但我想,穷人的银行家之所以能感动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创造了穷人的银行,更多的是他给了穷人自信,给了妇女尊严。
《穷人的银行家》是我们这一周读的第四本关于“慈善”的书了,到今天,我想很多人可能都会有些感触,不论是离开微软,创造“阅读空间”改变世界的约翰•伍德,还是因一件蓝毛衣创建“聪明基金会”的杰奎琳·诺佛葛拉兹,亦或是今天我们读的《穷人的银行家》的主角穆罕默德•尤努斯,他们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属于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他们却用行动一点点改变着整个世界。
所以不要怀疑每一个小人物的力量,当然也不要忽视支持这些小人物的更小的人物的力量,因为世界之所以发生改变,一定是因为在一群小人物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多做了一点点。
《穷人的银行家》金句:当你将世界放在掌心仅以鸟瞰的角度去审视它时,你很容易变得傲慢自大。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其余1000多本书的书摘,把尤努斯为穷人贷款的的理念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理解更多人的生存处境,献出自己的爱心,为改变这个世界迈出自己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