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归还——鬼者归兮

《礼记 · 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尔雅》云:“鬼之为言归也。”所以说,鬼是形容众生死亡,肉身朽败,还于土壤的状态。一切来自大地的生命,终将归还于大地,化作土壤,滋养新生。

土壤,是众生轮回的起点和归宿;也只有众生的轮回,才能成就土壤;单纯依赖光热和风雨,能够将岩石粉碎成粉末,但那只是沙子一般的复杂矿物而已,跟土壤还有本质的区别。当生命的活动开始在大地出现时,才开始了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改土工程。

想目睹最原始的土壤改良过程,可以观察地衣。地衣是一种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恰好代表了最原始的植物和最原始的动物(最新研究表明,真菌其实更接近于动物)。它能够长年累月地生长在石头上,条件适宜时就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生长,条件不宜时就休眠。地衣中的真菌能够不断地分泌有机酸促使岩石中的不溶性矿物转化为可被藻类利用的营养,而藻类就进行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两者合力用漫长的岁月将岩石改变成有机矿物团,变得保水、疏松透气又富含易于被吸收的营养,为后来者藓类、蕨类等更高等植物的生长奠定了基础。

生命归还——鬼者归兮_第1张图片

除了在干冷地带会进行上述的改良工程外,在湖沼、滩涂上,又是另一番热闹的光景:动植物残体碎屑混合而成的泥状物被风浪带到岸边,摄食生物体碎屑的蠕虫等又会将有机颗粒和矿物粒子糅合起来,变成土壤团粒;变得疏松透气的土壤团粒能够让植物的根系更好地生长,从而将土层的厚度往深层推进;植物体死亡后腐烂的根系又与矿物紧密结合,为下一轮生命的狂欢做好铺垫。整个改土过程会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容易。

土壤的形成是光热风雨和生命活动共同缔造的,百万年的时光也只能酿成小小一壶;生命活动在创造土壤的同时,也避免土壤被风雨侵蚀而前功尽弃。不管是草原还是雨林,一旦植被覆盖面积下降到一定程度,土壤的侵蚀就会以难以遏制的趋势越演越烈,十几年的时光就可以丢失几百年的积蓄;自然的重建则需要重新经历前期漫长的资本积累过程,除非其中有人的干预。

然而即使有人的干预,贫瘠的土壤要回归到良好的适宜耕作的状态,恐怕也要花费好几代人的时间。新垦的荒地要改造成良田,需要不断加深耕层、不断培肥土壤、不断去除杂草以减少土壤中杂草种子的数量,需要控制村落周围的动物数量以避免危害人畜、庄稼,需要建设水利道路房屋来确保收成、运送物资、储存粮食,需要村落人文的构建和人丁的兴旺…由于投入的心血和时间是如此之大,过去强调“安土重迁”那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而正是有了人的这些努力,普通的土地才有了作物丰收的可能,才有了乡土的意义。所以我们强调入土为安,其实不单纯指土葬,更关键的是逝者能够回归乡土,得到乡亲的承认,能够被后人所缅怀。

当我们能意识到吸入的每一口空气都会归还于我们吃下的作物,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和这副肉身终将归还于生养我们的土壤,子孙后代能够在我们缔造的家园上继续他们的精彩,死亡这一生命归还的自然过程,或许就会显得不那么冰冷了吧。


原创声明:

如无备注,居膳斋所有文章均为居膳斋主本人原创,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email protected]

生命归还——鬼者归兮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归还——鬼者归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