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参与课外音乐培训班的一些感想

1

昨天,是UU在YAMAHA音乐课程的第一阶段结业表演。UU抽到最后一个、第七个汇报表演。演出之前,要站到教室前面鞠躬,并介绍自己姓名,介绍自己弹奏的四首乐曲名字。看着其他小朋友演出,UU笑眯眯的,我不清楚他是否有表演前的紧张。为避免免唤醒他的紧张感,我也不敢去问他是否紧张。

经过前两轮小朋友的弹奏和两次集体表演,终于轮到UU。他没有犹疑的走上台去,开始作表演前介绍,可是他忘了报自己的姓名,嘴里支愣了半天“那个那个……”终究是什么都忘了说,曲子名也一个都没想起。最后我在台下小声的一句句提示着,UU一句一句的跟着重复。介绍完后,坐到琴前,开始弹奏。曲子倒是都记得——我以为会不记得,我自己就不记得,总要看书。他在练习双手弹的过程,总是生怕左手忘记,急着将右手弹完,所以,曲子只能说是弹完了,不能说弹的好。

虽然介绍没作好,但我感觉到孩子没在意这事儿,所以就任由他快乐的嘻嘻笑去——既然他没在意,我自是不用去多此一举安慰他了。

今天早上,听两父子对话,似乎昨晚上,UU爸爸在睡觉前问了UU是否紧张,还说了自己第一次上台也是紧张的说不出话之类的安慰内容。看着UU爸爸早上又开始讨论这事,我马上岔开UU爸爸的话,拉他到卫生间,叮嘱他:UU自己根本没放在心上,我们就不要唤醒他,使他放在心上了。UU爸爸倒是马上意识到,是他将自己的感觉代入了——如果他自己上台讲,结果吱吱唔唔的讲不出任何话,估计会感觉失败又丢人吧?好在,UU的反应表明昨晚上,UU爸爸并没有过份渲染情绪、安慰孩子。

参与课外培训课程,总归会有这样那样的汇报演出或是考试。孩子参与课外培训,不过是给他增加一个玩乐的去处。只享受过程,不用关注结果。

比如这次汇报演出,UU介绍没做好,如果家长唤醒了他,下次孩子就会关注这事儿,就怕自己做不好,会紧张,越紧张越做不好,以后见着这事儿就躲了。我和UU爸爸说,这不过是一项技能,没做好,下次我们刻意练习一下,有进步,孩子就获得一次成功体验。有了成功体验,就能激发孩子更多的练习,就会越做越好。刻意练习过,体会了练习后的好处,才能培养兴趣,有了兴趣,会越玩越深入,玩的越深入越有兴趣。当然,我们作家长的,还是有必要进行方法的引导。所以,与其作不必要的安慰,不如总结个方法论吧!现在我越来越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方法——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效率高低大不同!

2

第二个事情是正在进行的挑战练琴21天。这个活动的结果要颁发一个证书。我赞同学校提出这个活动,但不赞同颁发证书。

我赞同是因为,小朋友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比对父母提的要求上心。小朋友因为老师的要求持续练习一段时间后,获得成功体验,会激励小朋友持续练习。

我想,如果这个活动的形式修改为:老师郑重的向小朋友们提出每天练琴的要求;家长认可且重视老师的要求,并积极配合督促孩子练琴;家长和老师看到并描述孩子练琴后和练琴前的不同;孩子感知到练琴与不练琴的不同(持续5天都有效果);假以事日,练琴会成为孩子自身的需要;才会真正达到目的。

而现在进行的21天挑战,挑战完成后给个证书,孩子练琴到底是为了这个证书还是别的?我们希望孩子经过21天形成习惯,不过,心理学的研究是21天未必会形成习惯,这是其一;其二,这个证书可能扰乱孩子的注意力——我练了21天的琴,得了个证书,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除此之外的还得到什么,孩子感知到了吗?未必!当证书失去吸引力,练琴就不再是吸引他的事儿了。

所以,对类似活动,我给家长的建议是:务必反复描述孩子持续练习后的进步,越详细越具体越好!同时弱化证书,拿到证书直接放进书包,万万不可反复强调渲染!

UU持续练琴己经远远超过21天,但我还是按照要求在朋友圈发布了练习进程,有几个原因。第一:学校、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必须尊重学校、尊重老师的要求——家长尊重老师,孩子才会尊重老师;孩子尊重老师,才会好好跟着老师学。第二:估计这个证书会在某节课结束后颁发,我不希望那天到来时,UU是唯一一个没有证书的小朋友。

3

第三个事情是:全勤奖。这是我意外之外的,不过好在没搞砸!报名后,我们每周都参与上课,第一,时间都可以安排,并没有非缺不可的时候;第二,尊重学校的成本——场地、老师都有成本支出。前几周某节课后发第三季度的全勤奖,是个奖状。和21天练习的证书一样,我不希望UU坐在下面,台上的小朋友有奖状而自己没有。

这种不需要努力的小事情尽量做到,不要让孩子形成习惯性失败——如果成长的路上经常获得我得不到、我总是失败的体验,孩子可能会形成“反正我得不到,我放弃,努力也没用”的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培养孩子,我希望他:“要有成功的欲望,也能接受失败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UU参与课外音乐培训班的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