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4年,《中国人的一天》第1665期报道了四川阿坝独腿姑娘尔玛阿依的故事,她穿着高跟鞋走路的背影,令很多人记住了这个自信又美丽的女孩。
尔玛阿依是一名残疾人歌手。近4年的时间,她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配假肢、见偶像那英,更是通过戈壁徒步、公益演出等,找到了自己更大的价值。
尔玛阿依1988年出生于四川阿坝州理县木卡羌寨,3岁时因为意外摔伤,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导致伤口感染而不得不截肢。因为这件事,尔玛阿依总是能感觉到父母心里的愧疚。
小学时阿依一直是一个很自卑、说话声音很小的女孩。四年级的一次音乐课,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用很大的声音唱了一首羌族民歌,获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掌声。
此后,阿依开始热爱唱歌,也有勇气在更多的人面前展示自己。
16岁时,一个偶然的时机,阿依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一心想要成为其中一员。可是打电话过去,艺术团让她提供一张自己录制的CD。从未离开过家乡的阿依,根本不知道去哪儿、怎么录制CD,只好放弃这次机会。
有时候,命运总是垂青于那些刻苦自勉的人。阿依也是如此,19岁时,机会再次降临。
【二】
成都市残联艺术团公开招聘演员,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她,独自来到成都参加面试。没想到一首从小唱到大的羌族民歌让她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一名残联艺术团的独唱演员。自此,阿依开始了她的演唱生涯。
从3岁摔伤后,阿依就开始拄拐,她一直希望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假肢。她曾说,她有两个梦想,一是找到适合的假肢,让父母和今后的爱人看到一个完美的自己;二是希望偶像那英能指导自己唱歌。
2014年,阿依无意间被人拍摄的独腿穿高跟鞋的照片,在网络迅速走红。
同年7月,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的资助下,阿依开始接受假肢矫形评定。
配了假肢后,因为截肢部位较高,阿依的右腿没有动力肌肉;加上拄了20多年的拐,想要熟练使用假肢,对于阿依来说非常艰难。但为了能看到自己两条腿的样子,她仍然每天花一些时间练习用假肢走路。
后经媒体报道后,全国各地更多的电视栏目也邀请阿依参加表演。
舞台上,她化身挥着翅膀的女孩。清澈的歌声,自信和美丽的笑容给大家带来了向上奋发的动力。
2014年,中国好声音节目组邀请阿依来到录制现场。没想到第一眼见到阿依,那英老师就说,她在新闻上看到过阿依的背影。
阿依不仅见到了偶像,还有机会在导师面前一展歌喉。她原生态的嗓音和悠扬的羌族民歌,得到了导师们的肯定,这给了阿依极大的鼓舞。
之后演出机会越来越多,舞台也越来越大。2015年,阿依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的录制,她借这个机会,将羌族人能歌善舞的一面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半年内,阿依就实现了自己的两个愿望。有段时间她觉得心里既感动又复杂,感动大家给她的这些机会,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回馈。
【三】
2016年,阿依与残奥会冠军侯斌一行志愿者参加了一个公益基金组织的徒步戈壁30公里挑战,帮助贫困山区残障儿童筹集资金安装假肢。
正是这次活动,让阿依感觉自己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歌唱给别人带来快乐,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与自己一样身体有缺陷的人。
之后,阿依在自己的家乡甘孜州阿坝州参加了更多的公益活动和演出。她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从大山里走出来,有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她曾坦言,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网络上走红只是偶然。她非常感谢艺术团带给她的一切,在这里,她才开始有了自信,和团里的演员们一起敢于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而在聚光灯下,阿依坚持着做自己。她说,被关注带来的是前进的勇气,她希望坚持自己音乐的梦想,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像她一样身体有缺陷的人得到帮助。
【四】
阿依的经历告诉我们的是,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梦想,而是追求。梦想永远紧握在在追求者的手里。
接近放假,学生的状态很不好,我带两个班的语文,其中一个班,整个集体呈现的是一幅懒散,放纵,不长心的面貌。昨天,针对近期基础知识的识记,零时起意,想考察一下孩子们的文言识记,古诗默写等,真是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从批改开始,我就知道,太高估学生的水平了,当成绩出来的刹那,更是呆若木鸡。
全班40人,仅有三人上了90分,2人上了80分,70分以上三人,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30―50之间,看着那点残余的分数,我无法去想自己的辛苦付出是为了什么,更是质疑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原本以为自己的授课方式,检测方式可能不恰当。
然而,同日下午,当我和其他学科老师聊起本班学生时,才知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让我不得不去反思是本地教育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看着那点“醒目”的成绩,倏忽之间,想起前阶段读过的一篇文《我为什么要拼命爬出底层社会》
文章讲的是作者小时候触目惊心的一些经历,有两句话印象特别深。
“认定自己固化最低阶层,并老死于贫穷的这种思想,是及其可耻和可怕的。”
“在生活的最底层,无知、愚昧、嫉恨、使坏并非单纯语言的抨击,而是绝大程度上的事实。”
而我所带的一个班似乎就是这样一副“老死”的状态。有同事去形容,这是一群刀枪不入的孩子,铜墙铁壁,无人能破,无人能救!
今日晨读,看着这群可爱又可气的学生,忽然间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这些学生不是缺少梦想,而是缺少了追求。
生活在小镇的他们,缺少了辛苦劳作的历练,这些学生有部分来自于农村,父母都是农民,既没有超前的观念,也没有高深的远见。
辛苦劳作大半年,把家庭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秉承“学习是第一要务”,一切苦活,累活都不需孩子帮忙插手,时间久了,这些孩子不但没有养成好的学习环境,反而“成就”一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病态。
要问这些学生没有梦想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也想改变,只是聚集在一起,已经缺少了改变自己的动力,连追求梦想的动力都没有,何谈梦想?
巴金说,“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可以忍受,什么环境也都可以适应。
回看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没有追求的拼搏劲儿。
俞敏洪也说过,“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的确,梦是一种欲望,而想却是一种行动。光有欲望,却连追求梦想的勇气和行动都没有,那梦想何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