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与我们的生活。与其他行业颠覆式的创新相比,教育是受影响最大,但变革最慢的一个领域,但是就在近几年,似乎突然一下冒出了很多教育新概念,如微课、慕课、智慧课堂、BYOD、人工智能、知识服务等,这些变化让大部分一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将这些概念与2012年之前的教育信息化概念相比较,不难看出,目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不再是教师对于硬件的使用与更新,而是着眼于学生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目标是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显然也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这样的改变,驱动力并不在教师身上,而在于学生身上。学习的过程要“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学习的形式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教师特别需要认识到,在学习型社会中,教师也同样为学习对象。教师如果不能主动去学习和改变,那就只能被动接受和适应,一旦落后于学生和时代的要求,其职业生涯就会沦为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2016年火遍全球知识界的《人类简史》一书中,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三次革命,认知革命让人类产生了语言和思维;农业革命使人类定居和发展文化;技术革命会一直推动人类向前进化。
从2012年起,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发展,使技术应用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因为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盯着一台固定的电脑,但智能手机、平板这样的移动终端,却成为了人类的一个新的“器官”,开启了人类智能的又一次“进化”。我们经常说到如今“手机长在手上一样”,正是对这种“进化”的生动诠释。
以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为例,经历了B2B、B2C、C2C的过程。
B2B,即企业对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对接,阿里巴巴和百度一开始的主要经营内容就是这个。
B2C,即企业对消费个人的利用互联网的对接,典型代表就是当当、亚马逊和京东、天猫商城这样的购物网站,一开始主要针对网络零售业,后来随着交易量的越来越大,也催生了电子支付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C2C,即消费者个人对消费者个人,典型代表就是淘宝。淘宝上开店铺的几乎都是个人店主,将自己的东西卖给另一个个人消费者。
有了前面的这几种电子商务模式作为基础,就产生了分享经济的模式。叫做O2O,Online To Offline。Airbnb、滴滴出行、饿了么、摩拜单车这些典型的O2O模式几乎就可以解决人们所有日常的居住、吃饭、交通的问题。它们的核心模式是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人们所拥有的住房、车辆、食物资源的信息都集中放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分享,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人,从网上支付购买并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资源。移动互联网是让这些变为现实的平台,人类的各种行为,能以移动化的方式来实现,其中也包括了教育的移动化。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移动学习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变化和发展到了一定时期,顺应趋势而产生的,这是移动学习出现的时代背景。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从十几年前开始不断加速飞跃式发展,网速从几KB数据线到现在的百兆宽带进家庭,而移动互联网和WIFI无线网络更是成为了今天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在线教育在互联网问世时其实就有出现,但是在宽带网络和视频网站与视频直播技术成熟之后,才诞生出真正实用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和学习视频点播内容,而目前教育云空间的大规模应用也依然受制于网络带宽技术的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给移动学习带来即时和畅通的良好用户体验。
(2)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前端时间信息技术中最热门的话题,大数据的特点是大量、碎片化、多维化的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从而全面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人的行为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撑,就是云计算技术,是利用互联网将计算机的信息收集、互动、分布计算、网络存储功能整合到一起,变成一个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来提供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云计算技术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分享经济的思路模式。
(3)人工智能的发展
Google和百度公司一般人都会认为它们是搜索网站。实际上,它们是世界最大的数据公司,它们掌握的正是最多最重要的信息数据资源。正是有了这些信息资源和数据,这两家公司都把人工智能作为其公司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和业务。人工智能革命的核心是: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也就是把机器的智能变为利用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算法来预测人在各种现实情况中的行为,然后根据行为实施相应的处理,而不是去模仿人脑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能力。具有人工智能的设备在数据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会越来越准确和智能。每个智能设备终端同步拥有云计算主机的核心运算能力,都能获得同样的智能进化。
以上,我们知道了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作用,移动学习实际上是作为个体的学习者连接到学习网络中,形成对学习者的学习数据的收集、建立模型,分析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并提供学习建议的过程,这是移动学习的技术背景。
3、 移动学习对学习方式的改变
移动学习是利用随身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对于移动学习的理解,我们需要弄清几点:
(1)在线学习≠移动学习
目前比较流行的在线学习并不等于移动学习,在线学习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微课和慕课两种形式,依然属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而非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
微课的概念来自于2011年成立的可汗学院,它将学科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视频,将讲解和演示融合其中,并发布到互联网上,这样学生可以自己观看视频来学习这个知识点,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反复观看学习,直到弄懂相关知识。
慕课是MOOCs(大规模在线课程)的音译,它是将系统的学科课程的讲课视频与作业要求放到网上,学生按照课程的顺序观看在线课程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习题,才能获得课程的完成进度,获得相应学分。
有人说,有了名师的微课、慕课后,学生直接看名师的上课视频就可以学习了,学校会逐渐被网络课堂取代。实际上,目前的研究认为只有像对操作演示要求不高,对学科的局部性问题不敏感的学科,才比较适合MOOCs、微课这样的在线学习进行一对一的面授。因为其知识内容比较固定,讲授方式也不会太强调个性化,如数学、计算机等。而其他需要实际协作、互动的学科,如语文、科学实验、音乐、体育类的课程,依然以课堂体验的效果更好。所以在线学习是学科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但是并不同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移动学习。
(2)移动学习的作用
移动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
可汗学院真正最有价值的技术并不是它教授的课程,而是它开发出了一套根据每个学习者观看微课的时间、操作过程、练习情况等数据,来分析学习者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并提供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调整的系统。从而实现了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反馈,定制个性化学习,并预测学习者学习成果。从而将学校教育诞生以来的学期制学习方式,改变为模块化的学习方式。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深入运用,能够为个体学习者制定学习进度、反馈学习建议、并进行预测和调整,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个性化学习。
(3)移动学习的形式
1、移动学习可以通过VR、AR技术来体验学习内容
现在提出的“沉浸式学习”的概念,就是运用“VR”和“AR” 技术来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第一视角来观察和模拟所学习的内容。但要注意这种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来进行体验,并不足以代替真实的接触。但是对于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很有帮助,如宇宙行星的运行、地震、龙卷风的产生、分子的结构等等。代表的App有“科学跑出来”系列。
2、 移动学习可以通过即时化、可视化来呈现知识结构
知识的结构化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现在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日益增加。需要新的学习工具来将接收的知识来进行条理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各种思维导图App就是很有效的工具,代表性的有“圈点”、“Mind Vector”等。
3、 移动学习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完成练习
《游戏化思维》一书中,将参与感作为任何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将任务、成果的正向反馈作为驱动参与者行为的最重要激励。这个思维模型正好与学习过程中的练习环节相对应。目前也有很多App把学科知识练习做成了很好的游戏的方式,在很多一线教学中使用的有“一起作业网”、“速算盒子”等。
4、 移动学习可以通过协作分享来交流拓展
移动学习不能仅仅只是个性化的学习,它应该充分体现移动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十分便捷地形成学习的共同协作体,随时以社群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有道云笔记”就提供了一种比较典型地协作进行学习的方式,能够建立一个学习小组,共同来编辑一个文档或任务,将小组所有成员的资料和学习成果,汇总于一个共享文档中,并显示出每位成员进行编辑的内容。
移动化的生活对于每个人已是事实,而移动化学习对于每位教师和学生依然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技术虽然对于移动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无论其怎样发展,始终还是看人类如何去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多思考多尝试多实践,才是把握技术,而不被技术所牵制的最佳手段。我们应该坚信,信息化是改变教育的利器,只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化运用方式,将技术真正落实到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去,才能实现教师自身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学习方式变了,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