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唐诗宋词难免有些高深晦涩的用词的话,散曲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特例。散曲的语言明白如话,几乎不需要注释,今天的人都能读懂。而在这其中,则尤以元代的散曲最为出名。元曲的出现,成为了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艺术高峰,所以人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代表人物,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聊的这位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
以下内容为摘要整理,完整内容请收听音频。
“困煞中原一布衣”
元朝读书人的命运往往跟整个时代息息相关,蒙元时代的茫茫中原,读书人有鸿鹄之志,欲图振翅九天。
马致远也是如此,他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可是这个时代却如同幽深的黑夜,秋风劲吹,略带寒意。马致远寒窗苦读,屡经科举,可谓仕途坎坷,直致中年之时,方才得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虽然与年少时的穷困潦倒相比,生活上的确得到了彻底的转变,但精神上的需求,却依然无法得以满足。
马致远在官场多少还是有些政绩,否则也不至于在浙江任官吏后,又被提拔到元朝大都城中任工部主事。但即便如此,这个官阶还算不得是进入朝堂的权力核心层,就更别说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了。所以马致的一生,仍然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的。
同时代的诗人中,曾经留有这样一句话:“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而马致远也怀着同样的心情,作了一曲《金字经•夜来西风里》来表达自己的无奈: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在二十年的官场生涯里,马致远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所以到了晚年的时候,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
“逢马不杀”
虽然马致远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但在元曲的造诣上却有着“曲状元”的美誉。他非常擅长“神仙道化”剧,比如《任疯子》、《黄粱梦》。这些全部都是讲述全真教的事迹,宣扬的都是教义。
这些故事宣扬的主要都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富贵功名不足凭。其实这是一种懦弱逃避的悲观态度。但是剧中,也对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批判,把人生的逍遥自在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这个侧面也能看出他重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马致远还被誉为“马神仙”。有一副对联,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关于马致远元曲的名气之大、影响之深,还有一段佳话:
马致远所在的朝代是元朝,其后就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孙子即位。新皇上的叔父燕王朱棣则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即借口是要为皇上除掉身边的奸臣,实际上是自己要当皇上。
话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就遭了大难。他的军队路过河北东光县时,那里的百姓非常害怕,只等着倒霉。但没想到军队到后,却秋毫无犯。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燕王朱棣曾学过马致远创作的杂剧与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所以,他来到东光,得知这里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给军队下令:“逢马不杀!”谁知他的手下将领听错了,把“逢”听成了“冯”。结果,传下去的命令是:“姓冯的与姓马的,一个不杀。”
于是,不仅马致远的家族躲过了这场劫难,连姓冯的人家也跟着沾了光;其他不姓马的,也都说他家姓马。最后,这里的百姓都保全了性命,这段佳话因此也被流传下来。
马致远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被视为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多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独有一首,是独得后世推崇的,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为它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人,均不能办此。”
而这首被王国维推崇至极的佳作,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这首,被评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