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读记二

万万没想到—读记二_第1张图片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主要有三章。

第一章:反常识思维。

主要谈人文主义与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差异。从很多不同维度阐释人的感性与客观理性的差异。也就是两个操作系统不兼容的部分如何看待。涉及到煽情,价值观,文人情感,判断机制,回音壁效应,确认偏误,真理追求,恐惧与冒险,损失厌恶、概率论的五个重要思想,阴谋论,影视剧编剧桥段,健康的经济学分析,核电站是否该建等内容。


1、反常识思维

以煽情能够获得更多的捐款案例来说明进化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之前,人类一直生活在具体的世界里,人类协助受制于邓巴数(150),人会潜意识通过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和具体的表情来做判断。

具体思维的首要标准是道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的熟人社会,最高理想是“无讼”,最重要的技能是分辨真善美丑。作者认为文人思维的起源是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这种评价被称为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给人和事贴上或好或坏的标签。

关于文人。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美感。审美趋于成熟后会发现其实快乐很肤浅,转而欣赏愁苦。统计表明,过去几十年里流行歌曲的趋势是感情越来越忧伤和含糊。审美也有鄙视链,从病态到悲壮到失败到变态。文人对事物的议论是感叹式的,喜欢押上一切,而且常常互相矛盾。

现代社会面对复杂局面,好东西多,但不能都要。需要建立取舍思维。古代各项资源贫乏,没有可选项。理工科的优势体现,需要做利弊分析。

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两种思维系统。区别了文人思维与理工思维。

通过量化思维,抽象数字推理能更真实的反映情况。

这篇文章想要强调理工科思维的反文人式直觉的区别。然而社会由人构成,多数人并不能成为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科学家。所以客观社会的运行还是会按照情绪,感觉,非理性状态来运行。如果要协助共情,也许理工思维吃亏更多。我们需要从中学习的是掌握理工思维方式,以人文精神生活在社会中。这是个人的观察。


2、别想说服我

蒙诺迪诺的《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一书提出:人做判断时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科学家凤毛麟角,对于不喜欢的信息,人们还会选择性忽略。

从传媒的角度,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赚钱。观众想要的是娱乐和确认。确切说,观众想要你的新闻能以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经有的观念

无论是捧还是骂,粉丝基本盘只是在迎合和肯定已有的观念而已。

人们只听好消息,能印证自己正确的消息。这个毛病叫确认偏误。如果开始相信,就会寻找相关信息增强验证。有了偏见,就无法改变。

人的逻辑推理能力不是用来追求真理,而是说服别人。大脑本质是个争论设备,进化总是奖励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追求真理的人。

互联网导致了社群,观念出现阵营,形成回音壁效应,不断放大后观念趋于极端。

确认偏误是个普遍存在的人类特性,有人利用人性弱点牟利。

个人观察:承认人类的确认偏误,会让你对日常遇见的人表现出的偏执和谬误多一点理解。


3、真理追求者

奥曼的数学定理:如果是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这个定理所假设的理性的人,被学者称为真理追求者。如果我们是诚实的真理追求者,我们终将能够达成一致。

通过球赛夺冠的争论来举例说明,两个理性的人只要进行古龙式的对话就可以达成一致。经济学家吉纳科普洛斯证明对话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最后一定会达成一致。计算机科学家阿伦森证明,如果对话双方都是诚实的,那么这种对话可以在不太多的几步结束。

根据这个理论的推论,一个真正理性的人,如果它认为其他人也是理性的,那他就不应该买股票。

科学家也是人,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允许你改变他的思想。因为科学家是真理追求者。


4、坏比好重要

这是一篇关于损失厌恶的文章。

通过朝三暮四同类事项举例说明,不止是人,甚至猴子也有损失厌恶。也就能说明为什么传媒时事版上尽是坏消息。

损失厌恶是负面偏见的一种。

恐惧和冒险是人的两种非常基本的情感。进化心理学认为恐惧来自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而冒险来自人的求偶本能。让人在做损失厌恶实验前先幻想一个恐惧情节,他会变得更加厌恶损失。让人幻想一个浪漫情节,他会变得不那么厌恶损失。恐惧使人害怕损失,浪漫使人热爱冒险。

这两种情感的重要性不同。人出生就有自我保护本能,而求偶是长大了才有。恐惧的优先级高于浪漫,这是负面偏见存在的原因。

结论是:坏比好重要。如果介绍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更容易记住缺点。关于帮忙和关于表扬。总帮忙偶尔不帮忙反而结怨,批评一次顶很多次次表扬。

决策必须理性,需要超越本能。

人的超越性:好的冒险机会敢上,遭遇损失不计较,遇到好事主动夸,坏消息保持淡定。


5、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概率论不只是数学运算,背后有关键思想。不懂数学计算依然可以理解概率思维的智慧。

这一篇的核心内容是理解随机性和误差,其余3条是衍生内容。

A、     随机

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情会无缘无故的发生。

古人的理解都是归因的,一个事情发生,它一定有原因。随机的思想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总会发生,不管有没有原因。

更进一步,有些事情的发生,与它之前发生的事情没有因果关系。比如掷硬币和买彩票,结果都是随机的概率,不因为上一次的结果影响下一次。所以如果掷硬币的结果是正反随机交替出现,反而是不正常的。正常情况应该是在抛掷次数足够多的情况下,连续出现一面朝上一定会发生。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事情都不是完全随机的事件,但都有随机的因素。偶然和必然往往纠缠在一起,人们会倾向于用必然解释偶然。必如球赛,是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的结果。人们只讨论技术、打法,需要总结的规律,随机性不在讨论之列。必如成功学,谈奋斗、努力、智商、学历、出身各种原因分析,就是不谈随机性。当然也有只谈偶然性的,必如冯道有一篇古文,就讲命与运,与其余无关。最近流行的电梯理论,也是同样的表达。这是只见一端不见其余的结果。

管理者有个常见的思维模式,一旦有事故就要反思,制定相关规则以避免类似事故重新发生,但小概率事件不值得过度反应。大张旗鼓会导致制度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机械僵化,引发严重官僚主义,错误变成了伤疤。

正确看待成绩与失败。成功有侥幸,失败也可以偶然。

B、     误差

根据必然性去判断事物,需要理解误差。

测量在很多情况下,会不精确。需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科学测量无法给出精确值,只能提供测量值的误差范围。误差范围也只是说明范围外的可能性较小。

误差的重要性在于,我们要学会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

C、      赌徒谬误

赌博是完全的随机事件,上一次的结果与下一次没有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影响未来。

概率论里有一个 “大数定律”。随机性和大数定律并不意味着均匀。

独立随机事件。

可以看出,这是随机性的衍生原理。在赌博,买彩票和掷硬币里经常发生。

D、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独立事件的发生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

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世界确有一些事情有规律,比如季节更替。这套系统运行之好,会让人从没有规律中也发现规律。人脑的设计擅长发现规律,不擅长理解随机性。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很容易,只要你忽略不符合规律的数据和事件。

如果数据足够多,我们总能找到规律,因为总能找到证据,这用到了前面的律师思维机制。

股票分析,买彩票,推背图都是一类思维。

未来不可精确预测,它不是钟表在运行。

E、       小数定律

在数据足够多的时候,人民可以任意找到自己想要的规律,如果不在意严格性和自洽性。

如果数据足够少,有些所谓规律自己会跳出来,你不信都不行。比如罗素的著名火鸡理论。三体里也有这样的两个故事。

如果数据少,随机现象会变得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象有规律一样。以伦敦轰炸的例子说明随机性分布。

随机性意味着均匀吗?只有统计样本足够大才有效。

统计样本不够大,什么也说明不了。


6、一颗阴谋论的心

人擅长从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也擅于从没有联系的事物中发现联系,并用一个简单理论来解读。

寻找一些事物之间或有或无的联系,发现背后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解读,就是阴谋论。

马航事件和货币战争是典型的阴谋论。

相信阴谋论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本能。人希望给复杂而混乱的世界找到一个简单解释,这样才能心安。有个强大力量,按照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

心理研究发现相信一种阴谋论的人往往相信另外的阴谋论,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阴谋论。

阴谋论的共同思维模式,不承认有些事情是自然发生的,认为一切的背后都有联系,都有目的。

必须承认,这世界确有阴谋,但阴谋是有限度的。

考察实际发生的阴谋,会发现其难度至少要低出一个数量级

也就是说:一个阴谋如果太大或者太复杂,参与的变量很多,它基本上就不可能会是个阴谋。没有人能够同时约束如此多的变量按自身的希望在发展。

林肯说: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合理性和可能性。

增加细节能增加合理性,会降低可能性。人的认知谬误在于无法区分合理性和可能性。听上去有细节内容的东西有更多的合理性,但人们会等同于可能性。

在儿童的世界不存在随机现象,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科学认知世界是客观的,有些事情会自然发生,并没有目的。

孟子的天降大任,劳其筋骨也是目的论,不足信。


7、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

作者说,所有可能在影视剧里出现过的剧情,似乎都被编剧们发现并使用过了。

列举了香港TVB套路。各类反复出现的小桥段。

推荐了一个网站,里面是各种拆解的剧情桥段。类似于文学母题。一部电影由各种桥段拼接而成。

一场动作电影的追逐戏,一共总结了57种追法。为什么是57种,因为只有这些套路好看。

编剧从艺术变成技术。用庖丁解牛的方式看电影,理工式解读会让电影变成技术流。

如何从技术回归艺术是个更大的挑战。


8、健康经济学

高风险需要高回报。健康是一门经济学算计。

越有钱的人越用健康换钱,因为产出高。

墨西哥妓女不用避孕套的风险回报计算。

福岛核电站志愿者多数是60以上,辐射引发的癌症在二三十年后形成,这是理性计算的结果。


9、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这是一篇核电站利弊分析的文章,标题就可以看懂作者的态度。

A、 核爆

核爆的可能性没有。不会发生原子弹爆炸的反应,因为引发核爆的链式反应太困难。以至于能掌握技术的国家没有几个。也可以理解为几乎任何事故都不能引发核爆。核电站没有原子弹爆炸的链式反应条件。

现场事故导致的工作人员伤亡在任何其他发电设施事故都同样会发生,甚至其他设施危害更甚,核电站没有特殊性。

B、 癌症

核电站真正的威胁是泄露辐射会导致癌症。

根据作者提供的数据,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增加了800人患癌症。切尔诺贝利导致4000人得了癌症。美国三里岛导致了一个。

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辐射量与患癌几率成正比第基础上,是人制标准。其实低于一定剂量的辐射没有危害。自然界就有这种剂量的辐射。

C、 哲学

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切尔诺贝利这样的事故,均摊到每年会增加400人患癌。

这里提出一个哲学问题,能不能为了发电牺牲这400人?在事实上,公路汽车交通每年伤亡人数是十万计,人们依然选择了使用汽车。中国现在是火力发电为主,直至2011年才将矿难人数降到1977人。2002年官方统计死于矿难人数是接近7千人。

作者的结论很清晰:不使用核电,让火电继续存在,等同于犯罪。

个人理解:

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混淆了一个概念,从宏观上分析,如果数据正确,那么结论是对的。但是,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上的问题,那就是公正性。

如果两个孩子在一条已经废弃的铁轨上玩耍。两辆高速列车由于事故,突然要迎面相撞,列车上有几千名乘客。现在站台的工作人员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将列车引到废弃的铁轨上,可以避免相撞,但孩子被撞死了。或者选择保护没有犯任何错误的孩子,让两辆列车相撞,伤亡数以千记。我们要问,两个按规则没有做错事情的孩子,应该为出了错误的几千人的生命付出代价吗?

站在这两个孩子的亲人和孩子自己看,当然毫无道理,没有做错受到惩罚是不公正的,即使对方利益最大化。

核电站的建设是同样的问题,核泄漏会使距离它附近的居民生活变得更不安全,这不取决于具体的伤亡数据,而是因为,这个涉及到多数人福祉的东西要求少数不相干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的人付出巨大代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万没想到—读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