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

人们相信追逐繁星会有回报,而最终却像鱼缸里的金鱼一般了结残生。

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提到了马克思的思想和如何理解马克思以及要理解马克思是为何错误的就要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和政治和哲学都有关联的书籍。你以为这本书籍的推荐是一位学识渊博,形态优雅的绅士吗?

不,你错了,推荐这本书的人是一位叫勒妮,一位五十四岁的门房。

上次都读这种两个人分章叙说同一个故事的情况还是在《质数的孤独》的时候,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喜欢看这种同一件事情中两个人的不同的感受,所以就算开头有点亢长让人捉摸不到头绪,但在字里行间中却有着独特的魔力朝我大喊着:“读下去、读下去。”

孤独而优雅。五十四岁的勒妮,在一间高档公寓里做着门房,冷漠绝情的看着上层人士在公寓里来回来回的奔走,看着他们华丽的袍子上爬满了生活的虱子,以及在那高傲的神情下掩饰着的肮脏的心思。勒妮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她不只一次的提到“因为我很符合社会信仰所塑造的门房形象。”这是一个很值得咀嚼的句子,作者很擅长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不仅让人产生疑问:“她,真的只是一个门房吗?”

十二岁的少女帕洛玛是一个天才少女,她的家庭很富有,她的父亲可能成为未来的国民议会主席。然而早慧的帕洛玛厌烦了大人们的这种虚假的自视清醒的成熟,过早的参悟生死,并用自己的价值观抵抗着这个让她觉得荒唐的社会。并决定在自己十三岁的生日的时候炸毁自己的公寓,让一切归于平静。

她们怀着各自的秘密,在各自营造的小小空间里安静地生活,竖起尖利的刺,拥有着无坚不摧的堡垒,伪装成懒洋洋的样子,活成众人以为的样子,宛若一只刺猬,喜欢把自己封闭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然而当小津先生入住这间公寓的时候,几十年不变的固定模式以不可见的速度轰然崩塌。就像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知道彼此心中的柔软和优雅。小津先生看懂了帕洛玛眼中的成熟和孤独,对她像成年人一般对待,优雅而礼貌的将帕洛玛的父母拒之门外,面对夫人的诧异的神情,小津先生只是和帕洛玛相视一笑,因为是同类,所以都熟知彼此的孤独。他们在一起探讨存在的哲学问题,她见到了小津先生的外甥女,那个有这纯净眸子还在咿呀学语的女孩让她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存在着将自己变成尚未变成模样的机会。她想死是因为 她的命运已经被刻在了脑门上,“我的命运就是如此”她说。可是小津先生的出现让她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她的决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产生了动摇。

小津先生和帕洛尼谈论过勒妮,他们一致认为那个门房绝对没有她所表现的那么愚蠢。你看,无论你怎么隐藏,他们都会在人群中无比精确的找到你。

小津先生热情的邀请勒妮到家里做客,从胡尔塞现象学谈到《狄多与涅阿斯》中的乐曲。他们精神相契,灵魂相同。当勒妮换上漂亮的衣服出现在众人面前,公寓的人以羡慕的眼神望着她却没有人认出她的时候,小津先生说:“她们不认识你是因为她们从来就没有认识过你,而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认出你。”看到这的时候,我兴奋的不能自已,因为两个社会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却因为爱好和思维方式而走到了一起,就像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一般,只是差一句“我愿意”而已。

然而,只是差一句而已。

悲剧美学在此部小说里显示的淋淋尽致,勒妮为救一个自己认识的乞丐而被车撞死了。那一刻的落差,绝望,愤恨让我变得沉默,本来上扬的嘴角抿成了一条直线。已经获得幸福和安宁和对温暖触手可及的帕洛玛和小津先生在那一瞬间,人生又被打回了原点。在悲伤的日子里,所有的安慰都显得毫无意义。当帕洛玛质疑说:“生命就该如此吗?所有可能在转瞬之间就会消失吗?一个充满计划,充满刚刚开始的议题,充满还没达成心愿的生命,便在这瞬间消失殆尽,最后什么都没留下,什么也不能做,难道我们真的永远都不能回到从前了吗?”

生命总是会留下遗憾,而死亡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话题,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你在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我依旧相信有相同频率的人会在人海中相遇或者再重逢,也坦然接受生命的无常和消逝。没有说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可以,我宁愿像勒妮夫人那样,接受所有的苦难,锤炼出所有的优雅,温暖善良。她说:“记住我,记住我,并羡慕我的命运吧。”她做到了,我会永远的记住你的,记住你并且羡慕你的命运。

愿我们的一生都能结束孤独,能与频率相似的人相遇,能过的安稳从容,能面容沉静优雅。愿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的出发点都能怀有善意,愿我们的温暖能感染到他人。愿我们最后,都能带着爱意离开这个浮躁的世界。愿我永远都会是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刺猬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