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有感。

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缘起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被标题吸引了,作者的标题视角很独特,佛教的禅与摩托车维修有何联系呢?好奇之下便买来阅读。这本书是一本格调很高的游记。从一次旅行讲起,作者带着自己的儿子与一对朋友夫妇一起骑摩托长途旅行,横穿了美国的大半,飚过车,抛过锚,住过汽车旅馆,也在路边露过营,跑过州际高速路,也骑过乡间的小道,穿过广袤的森林,也爬过沿途的高山。作者在旅途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绪,完成了自己关于哲学的思考。

二、书中阐发的主要观点

(1)古典的认知与浪漫的认知。作者喜欢科技及其产品,而作者朋友则反感科技,由此引出了两种认知方式:古典的和浪漫的。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的形式组成,主要依赖于理性和法则;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依赖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主要是情感,而非事实。比如说对于摩托车的认识,古典的认知会把摩托车分成传动系统,动力系统,油路和电路等;而浪漫的认知则会看到摩托车的外形和摩托车的力量感。

作者作为古典认知的代表,极力想将古典和浪漫融合为一,创造出一种新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会拒绝分类,也不会拒绝不分类”,他所探索的是隐身在一切科技,现代科学甚至是“西方思想背后的鬼魂——也就是理性本身”。

(2)良知。作者曾是生物化学家,在研究过饱和溶液和结晶的过程中,认识到晶种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他整个理论的核心——良质(quality)。其文中并没有给良质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且拒绝为良质下定义,“就是想要在古典和浪漫的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良质似乎就是关键所在”,如果我们非要界定什么是良质的话,姑且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一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存在的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优秀的内容。与良质相反的,作者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就是朴质(squareness),即缺乏良质就是朴质。然后作者为了证明良质的存在,采用了这样一种方法:把良质从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后,如果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就能证明良质的存在。作者举了艺术、诗,运动等例子。

随后,作者把良质理论进行了扩大,不仅仅是古典与浪漫认知之间的桥梁,更是物质与意识之间的桥梁。作者不得已再次使用了二分法(前面的古典和浪漫的划分,作者不愿做这种主客二分),哲学体系最普遍和最惯常的一种二分法是唯物与唯心,而作者认为良质既不属于人心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物质,它独立于这两者之外。作者认为世界是由三种事物组成:心(意识)、物和良质。“良质是主观意识到客观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良质是主体与客体的因”。然后作者为了证明良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任何经由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并不真实,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这种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良质。由于作者对东方哲学和文化的熟悉(作者之前修习过东方哲学),作者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段话,“道可道,非常道”。作者认为良质等同于《道德经》中所讲的道,这种难以言明的东西,但良质或者道“是所有宗教的原创力,不管东方还是欧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是一切的知识,是所有的一切”。

(3)内心的宁静。作者提出了人类现存分裂的三种经验:宗教,艺术和科学。并且表示我们的文化只会给你古典的认知方法,但是把鉴赏力忽略了。作者呼吁大家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而内心的宁静有可分为三种等级:生理上的宁静,精神上的宁静和价值方面的宁静。

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读后感

阅读完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本书所强调的去除主客二分,学会内心宁静,能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精神境界或精神状态的观点。通俗的讲就是说,当你做某件事或者参与某项活动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你与你所要做的事或者活动已经成为共同体了,你的感受就是它的感受。这也是作者为什么极力想要消除主客二分的划分,提出“良质”这一概念。拿记忆来说,很多人背书,老是背了忘,忘了又背。或者只是短时间记住了,无法长久的将其刻在脑子里,就是因为本身记忆的时候把知识点和自己对立起来了,认为知识点很僵硬,枯燥,自己只是不得不背,或者因为某种理由而记忆,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记忆的过程中很痛苦,要忍受不断重复的煎熬,感觉时间不够用或者时间很慢,没有沉浸到一种良好的精神境界中去。

其实,所有关乎技艺方面的工作,背后都有一个“道”或类似于“禅”的东西。日本的寿司之神为何能做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寿司呢?就是因为寿司的制作过程中注入了他的很多思考,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匠心。当工匠把自己的理念和思想都揉合在一个物件上,这时技术只是一个副产品罢了。今天iPhone的成功,绝不是因为它做工精细,品质优良,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简洁、方便的理念,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合到了上面。

逻辑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我想这就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所要表达的主旨吧。

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精彩语句摘录

1.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它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2.仓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

3.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它是工作的核心。

4.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有强烈的共鸣感!)

5.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6."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都不见了。”

7.在这里要提到逻辑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就煌火了; 然后又碰到次,发动机又熄了;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仍然熄了;之后,行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熄火的情形,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的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8.对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就像保养车子一样,车子的一切都可以分解成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测量和证明,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对于一个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是一种肤浅的人,就像寄生虫一样没有内涵,无法养活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从这里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了。

9.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叫世界。

10.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方,也没有财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属于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流传下来的理性的自身。

11.我所谓的内心之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出家人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击声中,或者是机械人员正在做万分之一英寸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宁静。它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有许多等级,而宁静也有许多等级,你的功夫愈深,就愈了解它的深奥和困难度。

12.内心的宁静有三种等级,生理上的宁静虽然也有许多等级,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精神上的宁静,也就是消除个人的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至于价值方面的宁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贪念,只是单纯地过着自己的日子,这一点似乎是最难的。

13.佛教的禅宗提倡打坐,就是要使人物我两忘。而在我所提到的摩托车维修问题上,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一旦真正地投入了工作之中,就可以说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关心的真正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以看到关心的另外一面——良质。

14.所以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人内心的宁静。

禅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