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磨一剑|我对Omnifocus的框架的设计心得

原创声明

本文是侯志强原创的时间管理学习心得,尤其是时间管理三维坐标图,特声明版权。转发需注明出处,侵权必究。感谢你的理解!

今天想要探索一下Omnifocus的项目/文件夹框架设计。

我在2015年义无反顾地购买苹果手机,就是因为OF这款时间管理软件。到目前为止,我对OF的理解也仅止步于初级,完全没有发挥它强大的威力。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我对它的痴迷于探索。这个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知小白

那时我还没有系统学习GTD思想,用的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框架,分别是:

  • 德育经
  • 教学经
  • 自修经
  • 校务经
  • 理财经
  • 家庭经

按说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但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不能够把眼下需要关注的项目(或事情)聚集出来,无法发挥OF的真正优势。如果止步于此,那我就是端着金饭碗要饭,暴殄天物了。

第二阶段:生吞活剥

学习了易效能的时间管理之后,我多方参考,最终按照叶武滨老师提供的模板,结合自己的理解建立了高空框架:

  • 跑道@行动清单
  • 一万米@当前项目<3-6月内>
  • 两万米@责任范围<1年内>
    • 教学经
    • 自修经
    • 校务经
    • 理财经
    • 家庭经
  • 三万米@长短期目标<1-2年>
  • 四万米@愿景/规划<3-5年>
  • 五万米@宗旨/价值观<做重大决策时必看>

这时候OF的优势就有所体现了:它按照GTD的高空理论,把使用者的事务按照不同的时间维度进行归类,瞬间就把四期限的重要且紧急事务和重要不紧急事务凸显了出来;再结合OF独特的检视功能,就能按照紧急程度定期检视这些事务,从而达到在万千琐事中聚集真正重要的项目的境界了。

可是实际操作下来发现,这样其实并不流畅:

按照时间维度分类固然能专注当前,可如果我眼下正在做的项目要进行三年(如带一届学生),我岂不是需要建立四个相同类别的文件夹,分别放进一、二、三、四万米高空?眼前有个事件既牵涉到当下,又涉及到未来,我该把它归到哪一个高空里面去呢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和犹豫,造成了使用体验上的不顺畅,整个工作流也就停滞下来。

第三阶段:有所领悟

后来又学习了李长太老师的OF教程,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理解了这款神器。结合李老师的做法,我对第二阶段的高空框架进行了微升级:


四年磨一剑|我对Omnifocus的框架的设计心得_第1张图片
调整到半拉的OF框架图

可以看出,我把两万米高空下的内容又重新拉回了一级架构,但在名称的后面附上了两万米的说明以便于强化记忆、形成本能,这样做的目的是省去“两万米”这个不必要的层级,使检视步骤更直接;此外,添加了将来也许@酝酿好人缘杂项循环事件等几个项目/文件夹,说明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它们的必要性。

但明眼人一眼便知,这种做法其实并没有改善多少,体系仍然漏洞百出:

  1. 把两万米下的分类拉回一级架构固然节省了检视步骤,但同时也增加了一级架构的复杂程度,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
  2. 此外,两万米下的分类仍是以小白阶段的分类为基础,并不能全面科学地体现人生关注层面,重点也不突出;
    3.第二阶段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第四阶段:再次尝试

既然看到了问题,我决定再次更新框架,使其更趋于合理化。这次打算建立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四年磨一剑|我对Omnifocus的框架的设计心得_第2张图片
计划中的OF架构图

这样似乎还是不太明确,换个表达:

四年磨一剑|我对Omnifocus的框架的设计心得_第3张图片
郑重声明:本图片为本人独立研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在理论上非常完美的架构。我从三个轴分开阐述:

一、X轴为情境清单

情境清单可以以地点(家、办公室,等)、场合(外出、等待他人,等)、工具(电话、电脑,等)、事件性质(将来也许,等)等等不同的情境来划分,具体划分情况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但有一点:

情境清单是我们平时行动的依据

情境清单是我们平时行动的依据

情境清单是我们平时行动的依据

情境清单落实在OF当中就是上下文

二、Y轴为关注范围

关注范围就是八大关注、就是人生平衡、就是GTD理论中的两万高空、就是晨间日记的几个固定项目

这八大关注最好是以自己身负的角色来定位,这更符合GTD理论的本意;其内容也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我本人,就把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拆成了德育专家教学名师两块内容。

关注范围落实在OF当中就是项目文件夹,具体用哪一种要视你事务的多少而定。

三、Z轴为高空视角

高空视角是以时间的角度来纵观全局。用邹小强老师的说法,就是一架飞机(一个人的宗旨价值观)通过科学的方法缓慢降落(把价值观落实到行动)的过程。

高空视角落实在OF当中就是软件内购的自定义透视功能,我的理解是既然取名为透视,自然是透过各种类别和属性凸显另一种视角,而高空就是这种视角啊!另外,OF默认的项目类别也是生活工作等类,这从侧面印证了我对透视的理解。

也正是因为GTD有三维立体的特征,所以Omni团队才会在已经是天价的售价上对第三维度自定义透视进行内购:有内购功能就是三维体系,没有则只能是二维体系或被阉割的三维体系(基础版本有附近、已标注、已更改、已完成等透视,但不允许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定义)。这既体现了Omni团队的精明,更体现了他们对GTD理论深刻的理解。

小结

以上就是我对OF架构的思考。我会在近期内按照我研发的三维架构图更新自己的架构,并在后续分享我的使用情况。欢迎关注。

结束。希望对你有用。

四年磨一剑|我对Omnifocus的框架的设计心得_第4张图片
2017年关注目标已完成*344*/**1000**人,感谢你的长期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年磨一剑|我对Omnifocus的框架的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