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类·每天听本书·《混乱》

自我管理类·每天听本书·《混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本书作者

蒂姆·哈福德,经济学家出身,后来专职写作,成了《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十多年前,蒂姆·哈福德写过一本经济学科普书《卧底经济学》,这本书畅销百万册,在中国影响也很大。

关于本书

英文书名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混乱:改变我们生活的无序力量)。这本书2016年10月上市,风评很好,《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都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可能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之一泰勒·科文说,这是哈福德最好,也是最深刻的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得到《精英日课》的作者万维钢在专栏里为中国读者做了抢先解读连载。

核心内容

本书颠覆了我们对生活方式的认知。《混乱》用科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那么循规蹈矩,学会拥抱混乱,甚至主动去制造混乱,更能激发出创造力,当你不去努力计划成功的时候,你可能离成功更近。

点击图片可以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更需要灵感和运气。

1.好多书都在教我们怎么成功,比如每次应该只做一件事,保持专注力,刻意练习、养成好习惯,提高意志力等等。但是加强专注力、意志力的方法有点机械,似乎比较适合做“学习”和“执行任务”之类的事情。

2. 禅宗讲做事要学会“顿悟”,爱迪生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而且灵感往往比汗水更重要。这些伟大的人更强调勤学苦练之外的“别的东西”,听上去很神秘。这个“别的东西”背后的哲学,其实并不神秘,也是可以研究,可以学习的。

3、有研究发现,那些成年以后还患有多动症的人,创造力超乎常人,在一些创造性工作,比如写诗,成功概率远高于普通人。还有研究发现,在考察创造力之前,故意给受试者捣捣乱,鼓励他们出错,反而能加强他们的创造力。

4、我们做工作,首先要选一个工作方向,然后按照这个方向把事做出来,做事的过程就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刻意练习的笨功夫,但是之前的选方向,更多要考靠运气和灵感,需要来一下 任意的震动。

二、团队凝聚力有时候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

1、我们都关心怎么加强队伍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大家对组织有高度的身份认同,视队友入亲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一起工作如鱼得水,感觉什么困难都能战胜,这是特别理想的境界,但实际上,一个组织并不一定需要凝聚力。

2数学家帕尔 艾尔德什是又史以来发表数学论文最多的一个人,他居无定所,在任何一个学术机构都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永远都在旅行。他不知道什么叫凝聚力,他的合作者一直都在更换。这是因为数学家不需要什么小团队的长期合作,见面就可以立即讨论数学问题。

3、把人组织在一起工作,其实有两种类型的队伍。第一种队伍讲团结,这种队伍比较适合那些目标明确,工作方法也明确的工作,所有都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齐心合力当然是最好的。第二种队伍不讲团结,讲多样性,这种队伍适合没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广益、讲究创造性的工作。

4、只要你的工作涉及智力活动,也就是需要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你就应该给团队加一点多样性。

三、混乱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

1、我们都觉得随性会损害工作效率,比如文件夹不整理效率低,邮件不整理效率低,不制定工作计划效率低。实际上,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研究发现循规蹈矩的生活效率更低。

2、做计划最好只有中长期的,比如说每个月要完成什么目标,然后灵活找时间实现。如果一时心血来潮,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每天都有具体要求,那你可能无法坚持下来,因为一旦出现什么意外情况,使你某一天没有完成计划,你一步没跟上后面也就不想跟了。

3、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作为一个人,我们身处在这个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其实决定了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混乱之所以对现代人很重要,是因为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更需要灵感和运气,大部分团队都讲凝聚力,但实际上,团队凝聚力有时候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混乱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还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


配图:壹刻传媒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管理类·每天听本书·《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