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放慢你的眼球

梁朝简文帝梁纲小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时常常一眼能够看十行字,且互不混淆,人称“一目十行”,要搁现在简直就是一台高速扫描仪。

阅读速度一般被认为是对阅读能力评价的一项指标,快速的阅读能体现出读者对文字的整合和理解能力。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对文字的阅读并不是逐字进行的,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焦点所在的文字与余光触及的内容一起被接收至大脑,大脑再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套用记忆中的模式进行理解——简单说,也可以叫做“脑补”吧。

这里引用一小段经典的文字:

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读起来是不是毫无压力?当然,换个6,7岁的孩子来读肯定理解不了,因为他们的阅读模式是逐字的,并且因为没有积累,记忆中缺少既有的整合理解模式——无法愉快地进行脑补。

不过,人类对大段文字的这种整合理解能力虽然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阅读速度,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理解偏差。

这种偏差可以是在语义上的。在快速阅读中,因为焦点和余光所在的文字以无序的状态进入大脑,所以某些不同词序各有语义的常见词就很容易造成读者对语义理解的偏差。这种现象在微博上尤其明显,博主往往为了在140个字符的限制内表述更多的内容,过度压缩语法结构和过多使用缩写从而造成读者的理解偏差。

相信大家都有第一眼看错标题的经历。我常常关注围棋新闻,第一次看到“威孚房开杯棋王争霸赛”时就纳闷了:这下棋和开房是咋回事?然后,我就自觉面壁去了。词序的跳跃同样也会影响我们的理解,比如把“文科男遭神吐槽” 看成“文科男神遭吐槽”,因为“男神”一词属于大脑中既有的模式,在理解时分开的两个字就被下意识地归并在一起了。再有词汇的自行填充,论坛上的人间美食版面有篇叫“怎么样让大排不硬”的帖子,我看了好几眼心情才平复下来。

这种偏差还可以是在语境上的。前面那段经典的乱序文字大多数人读起来毫无压力,但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适性。就我的感觉,以静态景物、长句为主的描写性文字更多地是给人一种相对宏观和模糊的感觉,所以错误的词序对读者理解准确度的影响就相对较低。

比如下面这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月光流如水一般,静静泻在地这一叶子和片花上。薄薄青的雾起浮在塘荷里。叶子花和仿佛在牛中洗乳过一样;像又笼着轻的纱梦。

一眼扫过去,基本上没有违和感。如果我们拿一段《背影》试一下:

可是他穿铁过道,要爬那上边台月,就容不易了。他用两攀手着上面,两再脚向缩上;他胖肥的身向左子微倾,显出力努的样子。

很容易感受到,对于这段以动态过程、短句为主的描述性文字来说,词序的改变对阅读准确性的影响相当明显。

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快速阅读在信息数字化、海量化的今天应该是一个能与社会紧密接触的现代人所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数字媒体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微博、微信和其它社交网络上每分钟都在推送着大量的信息,与之相应的阅读也不得不变得快速、零碎和浅显。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意思是他把日子里零碎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用于思考写文章。现今都市中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整段的时间用于阅读,剩下的只有这零碎的“三上”,所以地铁上低头看微博,睡觉前仰头刷朋友圈和如厕时歪头看的朋友都不在少数。

可是,这种快餐化的阅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乐趣吗?

很多人都知道“一目十行”,却不知道还有一句叫做“过目成诵”,意思是看过的书马上就能背出来。对普通人来说,过目成诵显然是个过高的要求;不过,当我们的眼球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匆匆扫过那些文字,真正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其实并不多。

以自己为例,我在上班路上习惯刷刷微博,但往往在半个小时的“批阅”之后,除了转、评的几条以外其它洋洋洒洒的好几页内容似乎就从来没看过。我甚至发觉,看微博的原动力已经不在文字内容本身了,刷微博在潜意识中更多地只是为了消掉那个推送红点,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看到没有推送红点了,这才安心,才释然。我享受的只是快速阅读的过程,或者,这根本就不是一种享受。

所以,是时候放慢我们眼球了。放慢眼球,并不等于否定快速阅读,相反,快速阅读对于筛选信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慢速阅读则是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吸收。急着刷去微博推送的小红点,不如在一篇长微博上多停留些时间,这才是从文字中获得乐趣的方式,也是把阅读当作享受的方式。

“慢慢走,欣赏啊!”

文/Athlon_BE
2014.12.20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妨放慢你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