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心灵地图--读书笔记

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宗教问题。——荣格

当今人们普遍面临的情感问题包括:

空虚、

人生缺乏意义、

抑郁、

对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失望、

价值观缺失、

对成就感的渴望、

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只有摆脱不切实际的妄想,逃离完美主义的桎梏,我们才能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接受的境界,奠定起心灵的真正基石。

让我们学会理解和欣赏人生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人类生活和文化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因。

除了内心情感的神圣和想象力的真实,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敢确定。——济慈

我们的职责不是诠释梦中的人物象征什么,而是理解和接受仪式本身的重要意义。

让过去的经历在故事中反复出现,不断发掘更深层次的意义。

终极的治疗来自爱,而不是逻辑。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给某些经历贴上“负面”的标签,是因为心中潜藏着恐惧,害怕受伤。

用简单武断的二分法看待事物,是导致心灵沦丧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所排斥的,或许正是心灵的一个侧面。

荣格的阴影理论:荣格把阴影划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指我们生命中的某些可能性,由于我们的选择,这些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例如,我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会自然而然地投下阴影——我们没有选择的人生道路。

第二类则是绝对的阴影,也就是自然和人性中的绝对的“恶”,与我门的选择和生活习惯无关。如果我们意识不到阴影的存在,就会过于纯真,很容易受到伤害。荣格认为,与这两类阴影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可以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是有好处的。

关怀是持续的照料和呵护。

自然与上帝——二者我皆不识,而他们却对我如此熟悉,这让我惊愕,有如我人格的执行者。——艾米莉·狄金森

真实的家庭生活呈现了心灵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我们公开美化家庭,是因为无法承受面对事实的痛苦,而事实是:家庭承载着生活和记忆,对我们有时是安慰,有时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的双亲中,或许有一个或两个的行为太过分,让我们是深受其害,于是我们下定决心,绝不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们尽可能逃避父母的不良影响,拒绝认同他们,殊不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通常是因为他们的某些特质,让我们从小就看不顺眼。但这样的压抑不仅不能真正消除这些特质,还会带来另外一些问题。

正是对父亲的负面评价,才造成了他跟父母感情的裂痕。

大卫不再排斥和拒绝自己的父亲,这样他就能更加直接地检视自己的内心。

通常,我们越是试图逃离“功能失常”的家庭,越容易掉进纠缠不清的悖论陷阱。逃离的意愿越强烈,越会在潜意识里造成反作用——离不开家庭。

重返家庭,拥抱过去所否定的东西,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关怀心灵的最好方法是接受事实,平心静气,让想象力发挥催化作用,而不是盲目的幻想和勉为其难的改变。

无论我们是否知晓,其实我们对家庭的看法,完全植根于自己的想象。

一件事情完成的同时,也正在被摧毁。

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有一个缺陷:过于注重可知的目标——所谓正常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我们必须保存离家、漫游、思念、忧伤、别离、混乱和冒险的经验。

心灵中的时间是重叠的:我们永远在海上航行,永远航向一座新的岛屿,同时也永远都在返航回家,期待着经历过这一切刻骨铭心的冒险之后,我们心中的父性最终能得到承认。

我们在天上和海上的父,愿世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对孩子来说,越轨的行为往往很有吸引力,但在家长看来,这只会毁掉他们的心血,让他们教育子女的苦心付诸东流。

既要保持对孩子的关爱和期待,但在孩子经历心灵转变时,又要全心全意支持他。

所有的母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由真挚的关怀和强烈的痛苦组成的。

母亲和孩子维持着紧密的联系,即便自己忍受痛苦与愤怒,也要允许孩子去经历生活,追求心灵与个性的成长。

女性容易被身心受过创伤、敏感柔弱的男子以及尚未成熟的大男孩吸引;男性则往往对娇柔脆弱的女子情有独钟,觉得她们需要“母性”的保护与指引。

当我们要给他人以母性的关怀时,最好的方式往往不是自己扮演母亲的角色,而是设法唤起对方内心的母性。

母亲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独特的心灵与个性,而为了保护这种个性,哪怕是必须牺牲通常意义上的“正常”与“安全”,也应该在所不惜。

只有经历过阴暗与危险之后,我们才算长大成人。我们完全可以在这种“成年仪式”的考验中存活下来。

暴露在生活中,既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机会。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成长,甚至必须后退。

我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是我本性的一部分。

然而拒绝童年就是拒绝自己,也是拒绝关怀心灵。

越是在我们感到卑微的时候,心灵就越容易显现。

越是努力掩饰无知,我们就越显得无知;越是故作成熟冷静,我们就越暴露出自己的幼稚;越是想充当大人,我们就越表现得像孩子。

“教育”的意思是“引导出”。教育的真谛是将童年原本具有的智慧和才华引导出来。

成熟的人既重视新的生活方式,也珍惜过往的经历。

自恋——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漠视他们和周围世界的习惯。

越是认为“不好”的东西,往往越是有自身价值。

自恋是一种阴影特质。荣格认为,当我们在他人身上发现某种阴影特质时,往往会感到厌恶,但那正是因为这种特质同样存在于我们心中。

疏远、冷漠、故步自封。

自恋的人往往纠缠于某些特定的、熟悉的自我形象。

治疗自恋的关键在于把“自我爱慕”转化为对心灵的深爱。换句话说,一旦自恋开始崩溃,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就能得到扩展。

我渴望的东西,我原本已经拥有。

人们写日记的真正原因:为这些改变我们生命的意象建立一个居所。

艺术可以成为治疗自恋的良方。

治疗自恋的良方正是自恋本身。

适应性是心灵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绝大多数的人心中都同时存在着群居和独处的欲望。

我们需要培养复杂的,能够容纳矛盾的,包含了“自我”与“非我”的自我意识。

自恋意味着我们还没有找到“我”,没有找到内心中的那潭水——潭水中能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我”。自恋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本性有多么深刻,多么玄妙。

他必须学会像爱另一个人一样爱自己。

总有办法把人们吸引到身边,同时又刻意同他们保持距离。他惯于把从别的地方听来的观念,当作自己的东西对人讲述——这正是自恋的明显证据之一。

如果我们对某种行为不予接纳,拒绝将它视为我们本性的一部分,那么它就会变成一种症候。

自恋者其实并不自爱。正因为缺乏对自我的爱和接受,他们才会表现得自恋。越是整天夸夸其谈地谈论自己的人,自我意识往往越薄弱。

受虐和虐待,构成了心灵裂痕的两个极端。

虚假的谦卑才是自恋的表现。

要治疗自恋的症候,就要满足自我的真正需求——自我接受,自我承认,肯定和欣赏自我成就。

把自己当成别人来爱,这是检验自我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带着兴趣和爱来观察自己,同时也不忘记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会有助于将自恋转化为真正的自爱。

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的表现和反应,我们的人格则投射出造物的意旨。

我们总期待着爱情的抚慰,却往往惊讶地发现,它也能在我们心中留下空虚和裂痕。

充实和空虚,恰恰是爱情的正反面。

爱情既是两个人之间纯粹世俗的关系,也是通往心灵深层次经验的途径。

爱情是我们童年时经历的家庭环境在现今感情关系上的投射。

在爱情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都是隐形的影响力,爱情能够激起我们内心深处原本隐藏的幻想。

即我们现在的爱情不过是旧爱的复活。

爱情总是牵涉到四个人的形象:自己、爱人、魂(心灵的女性气质)和魄(心灵的男性气质)。

要治疗爱情造成的忧郁症,只有一种方法:不顾一切地投入到爱情中。

爱情让一个人得以窥见另一个人真实的、纯洁的、神圣的本性。

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

任何爱情都免不了一定程度的出轨。

我们逐渐领悟到失败和复杂性原本就是爱情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在乎失恋和分手。

分手的念头或许意味着很多东西,但若真正分手,结果就只有一个:目前这种情感关系的终结。

分离就是把心灵中需要区别的东西分隔开来。

有时候,正是为了爱情,我们才必须采用分离的行动。经历了种种不可预知的变故之后,爱情终会找到合适的归宿。

只有当我们正视爱的阴影时,爱情的体验才称得上完整。

表面上看,爱情对自我和生命有所裨益,实际上让心灵得到滋养的,则是爱情与死亡的密切联系。爱情会剥夺人们的意志和控制力,这样的感觉,有时正是心灵急需的营养。

爱情的实质是死亡——之前生活方式的终结,而不是我们期待中新生活的开始。

人们都是通过愚蠢的行为建立友谊的。

很多人认为只有被接纳之后,个人才能成为群体的一分子,这样的态度正是导致孤独的原因之一。

归属(belonging)是一个主动动词,需要我们主动采取行动。

爱是生命唯一的守护者,但要得到爱,必须去爱别人。

重要的不是加入某个组织或团体,而是切身体验“关联”的感觉——与别人、自然、社会和整个世界保持关联。这种关联感是心灵发出的信号,尽管有时会让我们表现出脆弱,却是心灵与生活结合的关键。

我可以爱上遇见的任何一个人,也可以获得他们的爱。

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当我们因时间中的那一半心灵而感到沮丧时,不妨想想永恒的那一半。

羡慕是渴望得到别人拥有的东西,嫉妒是担心别人夺走我们的东西。

嫉妒之所以令人无法抗拒,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象,它的出现标志着心灵深处的斗争。

渴望别人的爱,同样是正当的、重要的欲望。

嫉妒心中的人往往自以为通情达理,与自私绝对无缘,所以才会觉得别人自私。

他自责只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无辜的。

只有让嫉妒充分发展,才能脱离暴力和胡乱猜忌的范畴。

婚姻从来都是心灵的事。——荣格

从妻子的角度来看,性爱——亲密感的满足和伴侣关系的实现——具有神圣性。

重复就意味着死亡,简单盲目的重复,会阻碍个体生命的释放。

我们无法享受情感的快乐,只能忍受情感的折磨。

生命意味着苦难,而知识则能改变人生。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我接纳、自我了解的境界。对年龄与衰老的理解,既带着忧郁的氛围,也散发出高贵的气息。

想象力是“一种真实的思想方式,绝不会平白无故构建虚幻的念头;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试图捕捉对象的本质,用与内容相符合的意象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就是大业,也就是工作。”

当我们无法透过外在的事物爱自己时,工作就会带上自恋的性质。

要让生命开花,就需要在周围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倒影,而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当工作无法反映我们的本性时,我们就只会在乎它究竟能不能为我们赢得“脸面”。

较大的一部分囤积起来,较小的一部分则随时准备牺牲掉。

我们追求的东西彼此矛盾——一方面想享受积累钱财的快乐,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表面上的纯真。

要么真心花钱回馈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加深自身的影响力和责任感;要么为了消除负罪感,表面上捐钱出来,实际上却通过免税等方式获得更大的收益。

事实上,这样的空虚也是创造力的一部分。

认清你眼前的,那隐藏的就会对你显现。

思维消化观念,产生知识;而心灵则消化生活和经验,产生智慧与个性。

摘要:sound bites

对荣格来说,“四”这个数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代表完整性。

人生难免遭遇种种问题,而问题并不一定会对心灵造成伤害,但如果不能从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中得到滋养,心灵就会逐渐萎缩。

这正是神话的核心价值之一——超越个人经验的区别,直抵人类经验的基本主题。

我们也需要这种两栖的能力:既能适应平凡的生活,又能找到通往心灵深处的路径,去寻访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源头。

仪式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想象力,滋养心灵。

信仰很容易让人陷入疯狂——要么跟一切不同信仰的人针锋相对,要么在信仰的改变上过于随心所欲,要么为自己的沾沾自喜。

精神的力量非常强大,而强大的力量,必然有正反两面。

真理是静态的,是需要我们承认和维护;而洞察力则是动态。

因为过度的自我剥夺,坠入抑郁和执迷之中。

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

精神生活需要根基,而建立根基的最好方法,反而是信马由缰,让精神纵情遨游。

放弃一切恐惧、欲望和努力。

精神完全可以自己找到平衡,它有它自己的原则,知道界限在哪里。

因为怀疑是信仰的阴影,只有包容了怀疑,信仰才算得上完整。

所谓的圣灵,乃是用来谈论的,绝不是可以在生活中体验的,

如果不能让自己有所触动,信仰就谈不上完整。

他们所谓的“信仰”,只不过是与生活保持距离的借口。

她总是以开怀大笑收场,仿佛已经看透了生活的荒唐。

这就是心灵的经济学:要步入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全新境界,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因为只有原先的信仰彻底崩解,才能给新的、完整的信仰腾出空间。

痛苦会逼迫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原先忽略的方向,让我们看见许多过去看不见的事情。

无知是信仰必不可少的一个层面。我们必须学会无知,回归对世界、对自己毫无知晓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信仰的真谛。

天作之合 hieros gamos

彼此承认,彼此欣赏,接受彼此的影响——心灵用它的局限调剂精神的崇高追求,精神则用它的理念搅动心灵的想象力。

缔造心灵

然而这正是人生:战争、功绩,失望,焦虑,想象的挣扎,无论远近,全是人生;这些都有美好的一面,仍然是空气,精巧的食物,让我们感觉到生存。——济慈《恩底弥翁》

这就是心灵之旅的“目标”——“感觉到”生存,直接体验人生,而不是去“克服”人生的焦虑和痛苦。

认识透明的、愚蠢的、没有秘密的,他的透明源自自我接受;他的心灵为他所爱,完全显露出来,完全具有存在性;他就是他自己,不会因偏执而隐匿,不知道自己的秘密,也没有秘密的知识;他的透明折射出世界与非世界之间的区别。你永远无法通过回忆认识你自己,只有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刻,我们的真实身份才会显现,只有上帝知道我们的真名。

绝对的无知

消极感受力

存在于不确定性、奥秘与怀疑之中,不去追求恼人的事实与理智

透明的世俗生活,能够折射出精神生活的境界。

敢于因生活而生活,敢于面对人格中的不完美。

人在遇到挑战时,要带着他全部的真实性去应战。只有这样,他才称得上完整,上帝才能诞生。——荣格

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最低俗的症候和怨念之间的结合。

艺术家的谦卑,表现在他对所有经验的坦诚接受上,艺术家的爱则体现在美的意识中,向整个世界呈现它的形体和心灵之美。——王尔德

当我们与心灵失去联系,无法体会长久乃至永恒的意境时,就会苦苦渴望理想的未来,甚至追求永生。

我们对事物感到愤怒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它们不再有用了。

衰颓中的事物,天吸纳了出生、死亡和救赎的宗教三部曲。换句话说,我们拥有的东西必然会死亡,就像我们自己一样。

心灵需要悉心照料,这是关怀心灵最基本的原则。

为了关怀周围事物的心灵,我们必须尊重形式一如尊重功能,尊重衰退一如尊重创造,尊重质量一如尊重效率。

短暂停留的意义,就是让心灵得到美的滋养。

美的事物展现自己个性的过程。

美不一定是悦目的。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其实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具有心灵的世界里,就不会感到如此孤独和疲惫。

只有在那些被人们遗忘的简单事情里,你才能重新找回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森林里待上一段时间呢?有些时间,一棵树能教给你的东西,比书本要多得多。

我们可以生产性能优异的汽车,却不懂得怎么维系婚姻;我们可以拍摄连篇累牍的电视剧,却想不出维持世界和平的方法;我们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却不了解生活与疾病的关系。

关怀心灵:techne tou biou 生活的技艺

讲究生活艺术的人,随时关心生活的细节,因为细节才是塑造心里更的关键。

压制某种东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漫无边际地吹捧它。

针线活对心灵特别有益,因为它很容易让我们进入沉思和出神的状态。

因为梦可以成为向导,带我们走进意想不到的地方。

不如让梦来解读我们,影响我们的想象方式。

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角度。

我会努力克制自己,不去急着寻找梦的意义,而是沉浸在梦的气氛中。

解读梦境,耐心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知识、技巧还是花招,都取代不了耐心。

相信直觉。

梦中的自我和做梦的人之间,通常会有同谋的意味。

解读梦境、艺术作品和故事中的意象,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它,聆听它传达的讯息。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任何意象的本质,都是以源源不绝的方式呈现它的内涵。

为了关怀心灵,我们必须彻底改变看待问题的态度,不再追求唯一的、最终的答案,而是不断探索新的意境,不断发掘经验深处的一重重诗意。

任何人只要彻底省察自己,就能找到自己的精灵。

请你走进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生命的源头究竟有多深。

保持敏锐的感觉,对我们的直觉予以充分的信任,放弃一部分的理性和控制欲,以换取心灵的馈赠。

我把世界看成一所学校,专门教授孩子们阅读而设立,我把人生看成这所学校里使用的教科书,至于心灵,则是在这所学校里,通过教科书学会了阅读的孩子。在心智转变为心灵的过程中,世间的痛苦和烦恼是多么必要,你难道不知道吗?

对心灵来说,过去与未来都是有生命、有价值的。

艺术的重点,并不仅仅在于表达我们自己,而是为心灵创造一个外在的、实际的形体,使它能够存在于这个形体之中。

艺术的目的并不是表现才华,也不是创造精美的东西,而是保存和容纳心灵。

永恒是心灵最需要的养分——所谓“一沙一世界”。

关怀心灵体现了另一种境界——既不脱离生活们也不会把解决问题当作唯一的追求。我们关怀心灵的唯一方式,就是尊重它表达的讯息,给它时间和机会去展现自己的面貌。用生活的深度、嘿内涵和质量让它茁壮成长。

如果我们能体验到比往日更深的幸福,能接受人生的复杂和混乱,能用同情取代恐惧和猜疑,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关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有人走的路:心灵地图--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