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追问--乡愁其实没那么美

和顺追问--乡愁其实没那么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躺在和顺的“云归故里”客栈。房间是雅致的淡蓝色,床头粉红浅绿的小花,面盆是墨绿的荷叶,青花瓷的茶器吊灯,白色的家具躺椅。我斜倚在窗前的简约踏踏米上,望着窗外的斜阳在飞檐的地方红红地挂着,几层深灰瓦楞飞檐之外是绿色的秧田和映着金色的水田,几只白色的鹭鸶在田间优雅地闲踱着,一幅恬静的画面。

我眼中过去的侨乡是:半耕半读、半贾,亦儒亦商亦侨;是德国的钟,英国的门,捷克的灯罩,法国的盆。侨乡,曾今是富裕,洋气、文化的代名词。而现在的我,在去过金三角之后,才深刻理解了眼前和顺乡褐色牛皮纸上的民谚:有女莫嫁和顺乡,才当新娘便成孀,异国黄土埋骨肉,门口巷子立牌坊。

“穷走夷方急走厂”是和顺人走四方的真实写照和原因。他们奔走异国他乡,因为穷因为遇急,没有活路没有希望。诗和远方的浪漫与他们无缘,但无穷的思念和守望却成为他们文化中最深刻的烙印。那种分离与乡愁不是诗人悠然遥望的情思,不是邮票不是海峡不是坟冢,是生活的常态与不堪,是煎熬与漠然。

和顺追问--乡愁其实没那么美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为乡村的他们曾经拥有全国唯一的民间图书馆,可见他们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视。这与他们远走异国他乡的子弟无论身处何处都积极办学,以期后代传承中国文化也算异曲同工了。和顺主桥畔有一碑,上书“桥倒碑修,碑倒自修”中所蕴涵的故事甚为有趣,也算是民间文化教育发展的佐证吧。据传当年当年人们筹资建桥还剩下许多银两,主事的几个乡绅一商量,决定将该银两深埋于桥畔,为子孙留下些资财。于是各人严守秘密,只立了一碑,上书前字,算是遗嘱。桥若坏了倒了,碑下所埋银两可作重建之用。然而后来碑未倒,碑上的字却被盗贼琢磨出了味道,一个夜黑风高之夜被深挖之后尽数盗走。这也算是民间文化教育的成功吧!

现在作为旅游小镇,它显得设施不够完善,民与杂居,拖拉机和马车还时时在街头啸鸣而过,所有的文化主题都在凸显着宗祠、故乡,张家、寸家、李家、贾家宗祠大院,云归故里、故乡客栈、云里咖啡....狭窄的巷道,每户的门头字画雕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文化传统的地方。也许正因为去国离家的凄楚,才更思血脉根源,才会有顺民和士的卑微与隐忍。而其子弟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能敌十万兵(毛语),其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其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作为中国哲学教科书,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可谓深刻,尤其是加入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功过也只有历史可以定论了。

和顺追问--乡愁其实没那么美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窗外现在是酷热的夏日。每次出门客栈的小妹都要叮嘱我擦防嗮霜和打伞,游客总的来说较少,没有其它旅游小镇的休闲度假感,更没有过多酒吧咖啡厅的艳遇氛围,但却有太多的各色客栈,很大程度上客栈体现着这种旅游小镇的小资程度和文化氛围,他们很喜欢把各色客栈标牌及特色店的logo汇聚在一面墙上,让后各自标出箭头,指向不同的选择,那挂在土基墙上的标志群尤其有艺术感。

和顺人喜欢说,我们的自然景观一般,我们有的是文化吸引力。我却更喜欢那种民间生活的观摩与参与感。当你坐在和顺小河的洗衣台畔小方桌上吃早餐时,就可以看见洗衣的妇人,洗菜的农家,地里的秧苗,玉米、白菜...还有田间引颈飞过的几只白鹭。我总在想,70多年前,若有人也坐在这里,他所看见的会和我有什么不一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顺追问--乡愁其实没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