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一抛出,就有一股浓浓的铜臭味,很多人都会不屑一顾。在这里,我们说的“功利”并不是趋炎附势、所作所为都只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情况下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观察市面上很多教育培训项目,会发现学生最愿意参加的是应试类的培训,比如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计算机考试培训、研究生考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等等;其次是一些技能类的培训,如平面设计、计算机编程、会计师资格证等等;而像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的培训却鲜少有学生问津。可是,毕业工作之后,我们会发现许多在职人士往往最迫切需要这些培训,尽管他们工作压力大,又只有极少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人们缺少“功利性”经营的思维能力。
有人说学习不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情。我对这句话不置可否,但是对于学习这样一件需要付出极大脑力、耐力、心力的这么一件本就反人性的事情,还不带点“功利性”,怎么学的好呢?要知道,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很多人的心智都还没有打开,对自我的认知还很迷糊,所以他们能思考和选择的范围就比较局限,因此他们往往更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地去盲目地跟随世俗潮流而行,去学习一些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的专业和能力,反正多一份技能总是好的。
真的好吗?有多少人选的大学专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又有多少人毕业后都是跨专业就业的?还有多少人天天抱怨自己的工作却依旧只能选择将就得过且过的?
我最近报了几堂微课后,发现和社群里的小伙伴交流时,反复谈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提高认知效率。大家普遍都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想出效果,最关键的还是认知水平的高低,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只是在做低水平的勤奋。每天埋头苦读,死记硬背,成绩上不去都是白费;即使工作努力上进,主动加班加点,出不来成绩,依旧不可能升职加薪,更不能过自己想过的自由人生。
这本来就是一个“功利性”的社会,哪来那么多不断尝试挑战的机会!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去年,京东发布视频。偌大的仓库里,只有一个人在分拣,机器们有条不紊地运送包裹。
5月,世界四大会计咨询公司之一的德勤宣布正式将人工智能引入财务工作中,一个机器人可以顶替至少15个财务人工,而且可以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
加拿大的一些律师事务所已经用ROSS Intelligence 担当法务助理,一些不那么优秀的法律人将会被机器人代替。
第一个按照米其林级别厨师水准的AI厨师在欧洲已经成型,也许我们去餐厅不需要排多长队,等很久时间,就能吃到相当美味的食物。
在主流职业中,预计在未来5—10年内,80%的新闻稿将会由Al来完成。记者和编辑的工作逐渐被机器人代替,专门的写稿机器人已经被运用到传媒领域。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不断蚕食着人类的工作领域。
柯洁人机大战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围棋对弈,而是代表着在最能体现人类复杂思维的围棋棋盘上,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决。这背后是人们不能忽视的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多个领域代替人类,这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几乎避无可避。
《与机器人赛跑》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不是一次通常的职业替代,这是一次可能会给一代人的命运带来巨大转折的空前的人类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领域的危机。
20世纪初,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就讲过一句话,他说有一个词现在不太著名,但是未来大家会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个词,叫“技术性失业”。也就是说人类用聪明才智发明的这些技术,反过来会导致我们失业,这是一个未来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壮大的趋势。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960年的时候,美国当时最大的公司是通用汽车公司,它在美国本土有多少人?60万;而互联网时代革新下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公司,他们创造的就业情况如何呢?Facebook是现在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它的员工只有几千人;著名的维基百科的员工,竟然只有57个;而作为2012年市值全美第一的苹果公司,全球加起来也不过才6万多人。
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同样的公司规模下,现在的公司利用新技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员工,甚至更少。
罗胖在《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一书中说道:“我们自己从瓶子里放出了互联网这个比以前所有技术都要强悍无数倍的魔鬼,引发了环球性的年轻人失业。也就是说,也许过去要用200年的时间、用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一场失业,然后再重新找到工作这样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现在用一代人的生命就要全部承担起来。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悲催的命运、失业的命运,也许就近在眼前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恐怖故事的开始。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不仅要受到原生家庭、教育资源、人脉关系、周边环境的影响,现在,人类底层发展的一些趋势,也在迅速推动着我们人生的变革和转折。这些转折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空前糟糕的,但最致命的一点是它发展速度、变化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只有“功利性”地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才能少走弯路,减少试错的次数,进而找到过好人生的捷径,才有可能在不确定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确定的人生活法。
那么,怎样才能“功利性”地去经营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对你有用。
一、要用“破局”思维,打开人生视野。
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是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生活?
别傻了!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已经早就告诉你,再高的学历也不一定成就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80后,90后也用两代人的亲身经历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高考之后走出大学,人生还是要从零开始;就算取得硕士博士海归等尽可能高的学历,很多人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总是轻易地被周围环境影响,被世俗的标准羁绊,被所谓的过来人经验约束,活在别人制定的“人生格局”里,而这些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统统都已水土不服,因此,我们要想跳出传统世俗思维约束,跟上时代步伐,拥有“破局”思维就非常关键。
心理学中谈到的思维定势,是指对某一事件的处理或者某一件事情的创新上,我们已经习惯性用固有的看法去理解认知及处理。这种思维定势很多时候束缚了我们,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这种定势都在禁锢我们的思路和创新,严重影响了人们推陈出新与改变提升的能力。所以,打破“思维定势”,持续的思维提升是一个人优质成长的基础。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拥有“破局”思维呢?首先,你一定要打开心智,提升自我认知。要善于跳出自己原有的圈子,在保证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学会跨行交流、跨思维交流、跨层级交流、跨年龄交流,与不同思维层面及思考层面的人交流学习。简单来说,这就是变相地提升自己的信息收集、整合及推陈出新的能力。
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提到一个性价比不一定最好,却是他信奉的人生方式:
难得来世界一趟,你要到处走走看看,至少得知道自己有多少种可能,然后才有可能做选择。只有观完了世界,才有世界观。你需要一日看尽长安花,才知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很多人生活狭隘得只有判断题,别人安排好了一切,你只有打钩打叉。其实,人生不应该是个判断题,至少是选择题。搞好了,还可以是个创作题。视野不足的所谓坚持选择,相当于没听完题目就直接抢答,是矫情是任性,并不是做自己。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就在于你能否“破局”去寻,多阅历多经历,打开了人生视野,你才能少走弯路,尽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
二、找到兴趣所在,打磨高价值、高积累兴趣事件。
心理学家舒伯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自我概念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我们在现实中清晰自我概念,发展和创造自我概念,最终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满意。”
什么是自我概念呢?你可曾问过自己下面这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想要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我要如何到达?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抱怨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甚至在抱怨到极致的时候,还会想说,我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呢?我到底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呢?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提出一种职业发展模型,叫“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它从一个很清晰的角度,为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才能够更适合。
这个理论把职业分成了4个要素:
个人能力:能力、学历、 资源……
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
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
职业回馈:钱、荣誉……
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上下两条平行线——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跟他的职位总是很匹配的话,他的绩效比较高、打分好、等级高……这就意味着组织对他很满意,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成功”。如果一个人总是很满意组织给他的回馈,他有成长、收入高、氛围好……他就会比较“幸福”。
从个人来说,适合你的工作是成功又幸福的;对于企业来说,一个适合的职业是这个员工能干好,也是他想干的。
如何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找到这个“适合”?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应该花更多时间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事件,通过不断强化刻意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你的兴趣、你愿意主动去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每个行业都有一些顶尖的牛人,他们之所以牛,能掌握一手精深非凡的技能,大多都不是靠金钱、靠世俗的价值衡量来激励的,兴趣才是他们最大的驱动力。成功学总是鼓吹“越努力越成功”,其实,这不过是对迷茫的大众的心理安慰而已。我们其实早就知道有些人就是天赋异禀,他们也更容易找到成功的捷径,即使“运气”是一大因素,但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将大众用来寻找、观望、模仿别人,并不断试错、推倒再重来的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强化自身兴趣与天赋的高价值事件上,通过大量地刻意训练与积累,最终成就人生价值自由事件,成为优秀的典范。
可见,当兴趣与生命本体的天赋更加贴近时,才是真正开启人生成功捷径的钥匙。
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使我们渐渐迎来一个“兴趣社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每一个人都可以基于自由意志,去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事业。我们在年少时可能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和某些领域擦肩而过,不能也不敢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但是,成年之后,你会发现人类知识领域、智力领域的任何丰碑,从来都不是用强烈的目的性建造出来的,而是由兴趣堆积出来的。你如果想找到学习与工作的最佳状态,想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就不能想着哪些专业学习就业率更高,也不要想哪个行业前景发展好,更不要去比较哪个岗位赚钱多!你的热爱,永远是大于外界的客观诱惑,成为你学习和择业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愿为之不懈奋斗的兴趣所在,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站在了确定的人生赛道上,要做的就是找到最快的代步工具,跑得更快;而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么,你就该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能让你为之热血沸腾,为之彻夜难眠,为之心驰神往的事情?真正的兴趣与热爱会让你废寝忘食,自觉自律,战胜拖延,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反之,那只是你一时冲动而已。
为你的人生做减法吧!与其向外界取经,不如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自己身上,让每天都只和你自己发生链接,这样你才能够看清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找到你的高价值、高积累兴趣事件,进而更快、更高效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提升“认知效率”,让知识改变命运。
我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可是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我们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呢?
现在,出版业、传媒业、教育业、互联网每天都在以海量的规模产出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越来越焦虑,我们报名、购买、参加、囤积了许多诸如如何提高写作、沟通能力,如何做好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等微课,我们也努力学习最新的办公软件使用方法,积极参加各种沙龙活动了解最新的知识。可是,学得越多,我们就越加重焦虑。这个世界实在太大,而我们的时间和智慧却相当有限,知识多到根本学不完。那么,我们能拼什么?
有一种说法叫“老鼠赛道”,说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掌握着越来越多的套路,看起来我们好像一直在成长。可是,一旦问题角度变了,施行的场景变了,我们就不得不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学新的软件,掌握新的套路才能跟上这个变化的世界。这让我们掉入了追逐技术效率的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知识就越多。这就像在在老鼠赛道里,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圈地打转。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跳出这个老鼠赛道呢?有没有这样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习那些能超越具体问题,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实质的知识,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一打一大片,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我们认知事物规律的能力?
还真有这样一种学习思路。
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这才是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的关键。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也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啊!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要想从老鼠赛道上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的时代,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就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慢为快”——花慢功夫在真问题上,有目的性地、“功利性”地去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与认知深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削尖你的“个人标签”,经营有效人脉。
这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人品牌,只是大小、好坏的区别,你的名字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以前是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联系都比较固定;而现在是一个陌生人社会,更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我们如果不能强化自我优势能力,形成鲜明特色的个人标签,在人际交往中成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那么我们极可能陷入只会生产的低水平劳动陷阱,明明工作能力和别人相同,却拿着低好几倍的工资。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功利性”地去“削尖”自己的个人标签,做到简洁明了又个性鲜明地突出自己的优势,抓住一切可以深入人心的机会展示,让自己从满足别人的需求出发,与他人进行有效链接。
这是一个快速链接的时代,我们似乎离成功人士越来越近,很多人都觉得拥有强大的人脉、会混圈子,好像就差不多接近成功了。现当下就有不少的人,每天挖空心思想着要去拓展自己的人脉,于是在各种社群、沙龙等线上线下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各种花式与人套近乎加好友。但以功利性的角度来看,这类人真的也是挺傻挺天真的,仔细想想,他们不仅背上了“功利交友”这个不好的名声外,就算真的加了一群所谓的大咖大V之后,除了好友的数量有所增加外,他们并无其他实质收获。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压根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认识这样一个人,就算有幸认识了,自己又能为对方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呢?
如果你不够优秀,那么花大量时间积累起来的人脉也是不值钱的,它不是可以追求得来的,而是相互吸引建立起来的。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这就是社会现实。
我们为什么要苦心经营“人脉”?无非就是希望能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源来为人生做决策,最好在关键时刻还能有“贵人相助”。其实,生活中“贵人”无处不在,现实中的人生际遇远比影视剧拍的还更加传奇,一个小小的因缘际会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这因缘结出的果是好是坏,拼的就是人品了。
所以,当我们决定“功利性”地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时,一定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在自己身上,努力让自己优秀,并用心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真诚以待,学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那么,我们肯定就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贵人。
经营自己的人生很难,但是如果不“功利性”地去经营,生活会更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