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原始积累

初一初二的时候喜欢看《意林》和《青年文摘(彩版)》。看《意林》时尤其喜欢其中的名人故事和品牌故事,现在还记得当时看过杨坤、玉兰油、白兰地。《青年文摘》只喜欢看彩版的原因也是彩版首页有两篇名人故事,读起来有趣。

后来一次考试,课上讲卷子时曹老师说她看到题目觉得班里只有增豪和我可以写议论文,最后果不其然是这样。当时那篇内容忘了,只记得用到了第一次看《青年文摘》时看到的史玉柱和巨人网络的故事。好像那次给我写议论文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我也通过《意林》和《青年文摘》积累了很多材料,但当时完全出于兴趣,既没有刻意记也没有非要用到作文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是当时曹老师说举例最好古今中外都有,我写的时候就掰着指头古—今—中—外—OK。

后来就这么写着写着,困惑了。在运用例子的新鲜感褪去,对文章千篇一律的结构掌握的无比纯熟之后,就不会写了。那段时间真是困惑,记得有一篇无聊到把花满楼放了上去,曹老师倒是很好,看到我是实在却写不下去,只是告诉我虚构的人物不能用到论述当中,其他也没多说什么。

后来我发现我喜欢看的很多《意林》和《青年文摘》上的文章都转载自《南方人物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觉得每回看转载的一两篇不如一网打尽,就找到这两份杂志来看。当时《南方人物周刊》网站上文章的数量和杂志上几乎一样多,我刚找到这个网站时一口气就看了大概七八期的文章,十分过瘾。之后每周回家都看,也经常去学校前到报亭买《南人》和《生活》带到学校看。

《南人》侧重人物介绍,好多人物我都是从它这里认识或有了新的认识,像李健、杨受成、谢霆锋等等。《生活》则每期会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会有一系列的文章,如果碰到感兴趣的主题读起来也是酣畅淋漓。不过在学校实在没得看了,就算是之前不感兴趣的邓丽君和漫威,也能津津有味地读完。

至于此时作文那边,每次写的并不费劲,就是写完自己都懒得看第二遍。

倒是高一时《乔布斯传》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之后接着读了《XX微软XXXX》、《百度XXXXX》、《谷歌X》、《淘宝XXXXX》等,相当于打了个底。此时《南人》的官网上文章越来越少,有时网站也莫名其妙地打不开,也就弃坑了。不过马上发现了新大陆——新浪创事记,汇聚了有关于科技方面的报道和分析,文章中偶尔也会有一些科技界的掌故趣闻。前面打的底加上后面的枝叶,写作文倒是不愁了,论据也从特定的故事混入了人为“构造”的成分,反正混入的内容符合这个企业的风格,判卷老师也分辨不出真假。

论据从质到量的问题全部解决,但我对传记类的阅读也止步在了贝索斯的《一网打尽》和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因为我发现其实这些书里的内容其实都差不多,同时这段时间我也发现之前在《意林》上看到的许多文章根本就是编的。我也因此开始“拆洗”我之前积累的材料。所以后来作文又时并不走心,材料真假掺半,但基本没有全假的例子出现。

到了高三,作文千篇一律到自己都不能忍,于是想在细节、结构两方面提高。可是调整材料和论述的比例本身就是伪命题,抒情化胡扯历史人物和排比句举例实在恶心到了我,于是放弃了作文方面提高的最后努力。

当然,不论怎样,最后考试时都没用上。

本来今年高考百日誓师那会想列一张单子帮助举例困难的同学,可是后来发现我这样的阅读经历复制的价值不大,就放弃了。其实考试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本来就是很扯的事情,找到自己舒服的姿势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材料的原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