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学画画了嘛?

作者:姜姜,Jessic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三课父母读书会导读师。热爱读书与分享,倡导实践,自助助人。

最近我经常被问到:你家孩子学画画了吗?怎么做的启蒙呀?我家为啥就不喜欢?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早点学画画?扒拉扒拉,问得我都头疼啦。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我家小妞儿的“画作”,以及针对她画画这件事情,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昨天下班后,由于公司聚餐,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原本以为小妞儿会呼呼大睡了,结果一开家门,小家伙儿抱着一大叠画纸冲到我面前,兴奋地对我说:“妈妈,你快来,我要给你讲讲我的画。”我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被她拉到沙发前,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小妞儿就开始摆摊儿了,大概有十几张,铺得满满的。她满脸喜悦,说这些都是今晚等我的时候画的,一张一张拿出来给我讲解。

第一张是她和幼儿园两位好朋友一起在午睡。小妞儿说:“妈妈,我们每个人都盖不同颜色的被子,都穿不同样子的拖鞋哦”。我仔细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第二张是讲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升旗,还有小浣熊陪伴,天空有小鸟,有白云,有太阳,然后呢,一直升旗到晚上,所以,太阳下山了,月亮姐姐带着小翅膀飞来了。

第三张小妞儿说是在学习舞蹈。拿着蓝色球的是舞蹈老师,其余两个穿着格子裙的是她最好的朋友,最高的那个是她自己,因为她希望自己长得高高的。

第四张是我们家的餐厅。有吊灯,有开关,有她专属的、带靠背的椅子。我问她,“为什么你没有坐在椅子上吃饭呢?”她回答,“因为我太着急,太想吃饭啦,来不及搬椅子。”她还说,餐桌上,摆了很多餐具,还有她爱吃的各种食物。最后说,“幼儿园老师说,只有我和我的好朋友挑食。”不知道是不是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才创作了这幅画呢,哈哈。

第五张叫做去春游。最近天气很好,我们一家三口每周六日都整天在外边奔跑玩耍。所以,她说画了这幅和妈妈一起骑车出去玩儿的画。而且,太阳很大,晒得暖暖的。至于那一行字,其实是有含义的,只不过她说得太快,我记不住了(捂脸)。

第六张她取名叫“飞泳”。我咋一听没太懂,所以,让她详细解释一番。小妞儿说,她喜欢紫色的大海,里面有各种东西,海浪也很大,人们可以在海面上、半空中游泳,还有人可以倒立游泳。大家穿着各式各样的泳衣,很美丽,也很自由,所以叫“飞泳”。她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带她去海边玩儿,节假日去公园,她也喜欢跑到湖边蹲一会儿,在温泉酒店的游泳池,爸爸喜欢带着她玩儿游泳游戏,因此,她对游泳念念不忘,今年夏天她说要去学游泳。

第七张是洗手图,老人和孩子一起排队洗手。我其实一开始没看出这些小朋友的区别,所以赶紧问问她。大师又发言了,她说,“最中间带眼镜儿的,是她的奶奶。小辫儿扎得最高的,是她自己。其他的都是她最好的朋友们。”然后,噼里啪啦又说了一大堆名字,我估计就是图中每个小朋友的代号吧。

第八张,为了对比,牺牲一下小马哥的形象,把昨夜他陪伴小妞儿画画的唯一作品晒出来,哈哈。我实在不忍评价,成人与孩子的视角和想象力实在是,唉,大家自行吐槽吧!

晒够了图,说点儿正经的,谈谈我家小妞儿画画的经历:

上幼儿园小班时,我们也给她报了《创意美术》,因为她自己说想参加画画课。一学期下来,她带回两本大大的画册,我一页一页地欣赏,觉得画得很好啊,于是大大赞美了她一番(通常而言,我们大人都特别擅长赞美,而非鼓励。想了解表扬和鼓励区别的,建议读《正面管教》)。结果,她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和你说,那些画得好的,都是老师帮我画的,我不会,不是我画的”。她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失落,于是我赶紧积极倾听(我们通常都急于给出对方建议或反射性地压抑对方的想法或忽略对方的感受,而非倾听与共情,想了解如何倾听和共情的,建议读下《非暴力沟通》和《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听起来,你有些不开心是吗?那你还希望继续画画嘛?”小妞想了想,对我说,“妈妈,我下次不学了,我想自己画。因为我不喜欢什么都按照图片画,也不喜欢老师说的那样子的雨伞和雨滴,我喜欢自己画我喜欢的雨伞和雨滴。”

听到这里,我大概明白了,估计是小家伙儿没按照老师要求的思路和图片去模仿,然后被纠正了,所以小妞儿不高兴了。我没有给她讲什么道理,仅仅是告诉她,请她自己想清楚,我们会尊重她的决定。到了这学期报名的时候,她很确定地告诉我说,她想好了,这学期要自己画。所以,我们没再给她报绘画相关的课程。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困惑,那么小的孩子,她能够听懂我说话背后的含义嘛?能体会到尊重的意思嘛?如果用大脑思考,貌似怎么也想不明白,所以,现在我更倾向于听从我的内心,感知她和我的感受。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她可以理解,我和她有紧密的联结。所以,索性就不再自寻烦恼,跟着感觉走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受到蒙奶奶(蒙台梭利)的启发,我觉得自己能做到的,就是默默地观察她,看她的兴趣在哪里,然后帮助她准备环境。比如针对画画,我和小马哥发现,每次她画画时都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自言自语,可以持续1个小时,通过“偷听”她画画时的语言表达,我们俩都惊叹于她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无穷想象力,所以我其实也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家里准备有很多绘本,中文的,英文的,故事为主的,图片为主的,还有一些视觉艺术为主的(妈妈的小心机此处有体现,哈哈)。

2、 给她买了很多绘画的笔和本子,有超大张,几米长,够她随便乱涂的;也有很小的本子,便于携带的,方便她随时出门带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虽然她还小,我们也会带着她去一些展览馆,看一些摄影、绘画作品展,熏陶一下。不过没有很频繁,只是遇到想去的,就偶尔去一下。

4、只要天气好,我们一定会安排户外活动。她也有一门音乐课,但我们安排在周日的傍晚,所以,白天我们可以尽情地亲近大自然。我喜欢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中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我们的心灵需要绽放,而绽放意味着自由,就如植物的生长需要自由一样”。在石头上,草地上,小河边,大树下,甚至在缆车里,只要她说:“妈妈,我想停下来画画。”我们就立刻停下来让她画。

5、只要她在画画,哪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时会小半天,有时甚至会与用餐时间冲突,我们都极少去打扰她。正如蒙奶奶说的:“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孩子的思维总是机灵难测、五花八门,潜力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父母给孩子一个任意驰骋的空间,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独立创新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6、不管她画的是什么,画得好不好,我们都会带着尊重的态度去认真欣赏她的画,一起分享她在画中呈现的一切。我也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尽量不用所谓的常识、不用成人的视角去评价。比如:我会说:“我特别喜欢这幅画的配色,有红的黄的粉的绿的,你是怎么想到的呢?”,而非简单的说:“你画得真棒,你太棒了”。

照片摄于慕田峪长城缆车之上

最近,我们全家也准备策划一个属于她的“小小画展”。我一直将她画过的所有“作品”都保存着,小妞和爸爸说,可以塑封起来,然后用绳子和夹子穿起来,挂在小院儿里。我们想找个时间,邀请她的好朋友们来一起欣赏和讨论下她的作品。这件事情也让她充满着期待,并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

这些都是我们家小妞儿画画的日常经历。我这个人比较懒,虽然看亲子育儿的书挺多,但极少研究所谓的如何培育什么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如何选择孩子的各种兴趣班这类东西,所以,我没有任何评价的权利。每家孩子的情况不同,我们也无法期待所有的孩子都热爱绘画。说到底,我只是接受我家小妞儿是万千普通娃中的一枚而已。

之所以写这篇,也是通过叙事记录的方式,帮助我自己进行更多的觉察:

愿我的孩子:

不必为了父母的希望而画,不必为了老师的要求而画,不必因为其他小朋友都学画画而画,不必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画;不用按照主题画,不用按照固定的步骤画,不用每周在一个固定的教室画;没必要为了将来可能的特长加分而画,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开发智商而画,没必要为了增加一份谋生的技能而画,更没必要为了成为什么画家而画。

仅仅因为她喜欢,她热爱,她有兴趣,她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情感、想象抒发出来,她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由、感受到善与美!如果有一天,她不爱画了,我不会觉得可惜,如果有一天,她告诉我要以画画为生,我会为她加油!

愿我自己:

始终带着这份觉察,不诱导她,不逼迫她,不拿她与其它孩子比较,不拿自己与其他家长比较;始终带着一颗“爱她就如她所是,接受她所有的好,也接受她所有的不好”的初心;始终记得我把她生下来,她第一次被我抱怀中时,我对她的那份无条件、无投射的爱,陪着她!

写到此刻,忽然又想起《情感依附》中的一段话,“有一个位母亲问我,该怎样跟孩子交流,因为孩子不跟她说话。我回答说,你去想一句话:我是孩子的母亲。当你把这句话想到自己都很感动的时候再去和孩子交流,他会接受你。”是啊,我们走着走着,似乎都把这句简单却又最珍贵的话给忘记了呢!

我们很难做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做到,不将自己的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在投射)。我们总觉得孩子应该怎样,以爱之名,绑架孩子。这样做,无疑让他们越来越偏离自由意志,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看看今天的自己,如果真的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可以自由地去做热爱的事情,我似乎已经不知道真正热爱的是什么?脑子中有很多想法,但没有一个可以打动我的心。这又是多么可悲啊!

未来我们的孩子会如何?会在哪里?会做什么?我们仅凭现有的、所谓的成功经验,永远都无法预测、更加无法控制。与其拿我们的想法去塑造孩子,不如在陪伴孩子自由成长的过程中救赎自己!

(作者:姜姜)

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家孩子学画画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