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的禽蛋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面是市场上“土鸡蛋”1.5元左右一个,“洋鸡蛋”0.5元左右一个,有些农户家散养鸡生的土鸡蛋,卖2元钱一个,还非常抢手,经常断货,土洋二者的价格相差达3倍以上;另一面是网络、电视、报纸宣称“洋鸡蛋”与“土鸡蛋”的营养价值是基本相同的。
我们先来看看”专家权威“们是怎么说的:
“中国营养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与“养鸡场的技术人员”的观点是:土鸡蛋、洋鸡蛋二者的营养成分差不多,甚至洋鸡蛋更优于土鸡蛋。
可是,市场上二者之间相差3倍以上的价格又如何解释呢?我们该如何看待”专家权威“的说法呢?
请看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之作——《走出思维的误区》里是如何说的:
你要记住,权威常常出错。他们之间也常常意见不统一。下面的例子选自《专家说》一书,这些例子清清楚楚地提醒我们,专家意见也容易出错。
“绝对明确的是……地球居于世界的中心,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行。”——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公元2世纪。
“我认为全球计算机市场的规模大约是5台。”托马斯·沃森,IBM董事长,1943年。
“电视在六个月后就很难守住其开拓的任何市场了。人们很快就会对每晚盯着一个胶合板盒子感到厌烦。”——达里尔·扎努克,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负责人,1946年。
“即便过度吸烟真的在肺癌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看起来起到的也是次要作用。”W.C.休珀医生,国家癌症研究所,引自《纽约时报》,1954年4月14日。
这些引文提醒我们,当传播者诉诸权威时,我们必须进行批判性提问。我们需要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这个权威?”如果要把这个问题表述得更具体些,我们应该询问下列针对权威的问题:
1.针对他传达的主题,权威拥有多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接受过多少相关的培训?
2.权威是否有掌握了解相关事实的绝佳途径?
3.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权威做出的判断不会受其他干扰性因素的影响?
4.权威是否经常发表可靠声称,并由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5.我们过去是否对这一权威表示过信任 ?
在此,我们可以运用《走出思维的误区》相关片段中的第3个问题:“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权威做出的判断不会受到其他干扰性因素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看权威的观点中,是否存在偏向其个人(集团)利益的信息,以此判定权威是否存在偏见。例如,当权威能从其倡导的行动中获取经济利益时,我们就要特别警惕了。
当然,“中国营养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与“养鸡场的技术人员”能从他们发表的观点中获取何种利益,我们不得而知。在此,笔者只是为大家提供书中的一种思路,让大家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独立思考“。
当权威可能在某一论题中有维护个人(集团)利益的倾向时,我们能够采取的一个有效办法是:考察拥有不同态度、预期、价值观、利益的权威是否意见一致。至于怎么获得以上信息,现今是互联网时代,具体怎么做,就不用我再说了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网络上关于“土洋之争”另二家的说法。
首先,笔者注意到,协和医院某教授的调查数据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版”二者之间的铁含量数值相差甚大,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圣经——《走出思维的误区》中所说“权威常常出错,常常意见不统一”所言非虚。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走出思维的误区》中提供了何种利器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思考:
研究者要对一个问题提出概括性观点,却不可能研究所有相关的人或事,他们必须选择某种方法进行取样,有一些取样方法相比之下更为可取。在评价研究样本时,你一定要思考几个重要问题:
1.样本必须足够大,要足以证明概括性观点或结论。
2.样本的广度或者多样性,必须涵盖带研究事件的所有类型,结论将根据这些事件得出。
3.样本的随机性越高越好。
因此,对于所有研究,我们都要提出如下问题:“他们抽取了多少人或事作为样本?样本的广度如何?样本的随机性如何?”
如果传播者对取样的局限性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就会导致一个常见的问题,即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过度概括。他们提出的概括性观点远远超过了研究的限定。我们把这种过度概括称为“草率概括谬误”。
在此,笔者依据以上《走出思维的误区》中的相关内容,向“权威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你们化验了多少数量的土鸡蛋、洋鸡蛋作为样本,才得出这份结论的?
2.取样的地点在哪里?取样的鸡的品种有哪些?取样的时间跨度是多少?
3.取样鸡蛋的随机性如何?
把以上问题抛给所谓“权威的传播者”时,看他们是否能做出合理的回答。
姑且先不说所谓的”权威们“的这份结论的真实性有多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即使他们这份结论是真实可靠的,也只能证明他们所研究的样本的鸡蛋的情况,却不能代表所有的鸡蛋的情况,否则的话就是“草率概括谬误”。
请大家记住:我们只能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与被研究者和被研究事件相似的人和事上面。
亲爱的小伙伴们,“批判性思维”能帮助你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你下次再遇到所谓的“权威”向你推销他们的观点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