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术前沿-李惠教授

报告者:李惠教授
笔记整理:马骋
日期:20160229


概述

土木工程从业务过程可以分为:

  • 设计
  • 建造
  • 维护
  • 报废

以下从这四个方面讨论土木工程的学术前沿问题。

设计

土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主要考虑

  • 材料
  • 构件
  • 结构体系
  • 研究手段

材料

材料是土木工程的根基,材料层面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混凝土和钢材的生产和推广诞生了现代的混凝土和钢结构。

材料分类:

  • 结构材料,承重,承担荷载;
  • 维护材料,墙面,屋顶;
  • 功能材料;

案例:

  • Apple公司的玻璃建筑;
  • 黑色沥青路面对青藏高原冻土的影响;
  • 石墨烯除冰材料,铺设在有水的地方,通电之后迅速融冰;

材料方向的研究很容易产生影响土木工程发展的重大成果。

构件

构件是结构的基本单元,构件层面的研究主要根据工程的需求,研究设计性能更好的构件构造。

剪力墙的改进案例:

  •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地震容易局部损坏;
  • 钢板剪力墙,四角容易屈曲;
  • 组合剪力墙(钢板嵌入混凝土),施工不便;
  • 组合剪力墙(钢板中间夹混凝土),钢板外侧不受约束;
  • 组合剪力墙(钢板两侧螺栓锚固),混凝土受约束,钢板防屈曲,性能最优化;

构件的研究是面对工程问题不断改进的过程,优化的结果由力学性能成本决定。

结构体系

构件的合理搭配形成结构。

结构工程的前沿:

  • 装配体系

现浇施工工期太长,人员成本高。装配体系在工程预制构件,现场拼装,未来的结点也可以预制,现场通过螺栓装配连接。
装配体系需要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组合,使得装配结构在以我们预期的破坏形态破坏。
桥梁结构的建造早就采用了装配施工。

  • 组合结构

组合结构研究的目的是结合混凝土与钢结构的优势,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结构性能。欧美发达国家很少做组合结构,经济允许,主要做钢结构。
结构体系的研究目标是:在结构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实现性能和经济的平衡
全寿命 = 设计 + 建造 + 监测 + 维修 + 报废

  • 自恢复结构

在地震作用下,不仅耗能减振,还能在地震结束后恢复残余变形,回到原点。
特征滞回曲线向原点闭合,基本的原理如同形状记忆合金

  • 可更换结构

关键耗能构件可更换,灾害后更换构件,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力学分析

力学的分析包括:

  • 静力分析,传统分析手段
    • 强度
    • 刚度
    • 稳定性,钢结构的细长杆
  • 动力分析
    • 疲劳
    • 地震工程,非线性分析,动力学,
      此处的非线性+动力学实际是经典非线性动力学,而非现代非线性动力学;
    • 风工程,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
    • 热力,爆炸、火灾

以上动力分析的抗风、抗震、爆炸问题属于灾害学领域。

灾害学

灾害学的前沿是多灾害防御,多灾害并非多种灾害同时发生,而是多种灾害在逻辑和时间上存在关联。典型的多灾害问题:

  • 地震+海啸

海洋地震往往诱发海啸,地震海啸是海洋结构经常遇到的问题。地震造成结构损伤后,海啸带来二次破坏,破坏机理值得研究。
海洋结构: 海洋平台,海洋风力电塔;

  • 地震+火灾

钢材怕火,一般有混凝土保护层,但在地震之后,混凝土往往开裂,地震诱发火灾会直接侵害钢筋和钢材。
高强混凝土不耐火。

  • 风雨振

在低风速(5-12m/s)+中等降雨情况下,斜拉桥拉索会激发强烈颤振。
风雨振 ~= 最大风+最大降雨
我们往往关注最大风速和最大降雨,但风雨振问题需要研究特定风雨组合的概率分布。

研究手段

土木工程的研究手段主要有:

  • 实验(experiment)
  • 数值模拟(simulation)
  • 理论推导(theory)
  • 现场试验-结构监测(structural monitoring)

土木工程的研究手段(工具)本身也是研究对象。

实验技术

缩尺的模型实验不能反映正式结构的状况:

  • 雷诺数差数量级;
  • 导流板尺寸效应;

由此产生了两种现代结构试验技术:

  • 拟动力子结构试验

最早源于日本,在结构中取出受力的关键部位(如抗震研究,取出结构底层),进行设备加载,其余结构进行数字计算求解。数值模拟与试验交互,降低成本,提高分析效率。

  • 混合试验

美国提出混合试验,将大型结构分解为多个子结构,在不同的试验机构(大学、研究所)分别进行试验。实际运行效果不好,难以协同。没有带来实际的技术进步,现已停止项目。

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的的核心是提出或改进算法
国外的研究者普遍自行编制研究程序,而不采用成熟的商业有限元软件。数值计算问题还有很多难点有待解决。

理论推导

一流的研究成果一定要达到数学的层面。
解析解一定是最漂亮的。理论推导贯穿研究的全局。

2004访学Caltech,那边教授的研究成果均以公式推导的形式展示。

现场试验

现代的结构健康监测,在真实的结构,真实的荷载下获得结构响应输出,其实质相当于现场试验(欧进萍院士提出)。

现场试验与传统试验的差别:

  • 试验对象,真实结构vs模型构件
  • 试验荷载,真实的车辆荷载、风荷载、温度荷载 vs 实验室理想荷载
  • 数据处理,海量数据,大数据方法处理 vs 小量数据,人工处理

结构监测实现的现场试验在内涵上与传统试验完全不同。

振动控制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手段:

  • 加强设计
  • 振动控制

振动控制,1968年产生于日本,发展于美国。从发展阶段可以分为:

  • 耗能减震

通过附属结构吸收地震能量,保护主体结构。
最早由日本的公司提出,由于日本公司控制技术论文写作,不为学术界所知。

  • 主动控制

1972,美国Purdue大学Yan Zhiping 将自动控制原理应用于土木工程,通过设备主动作用力控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问题在于耗电,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很难保证电能供应。
日本的主动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高层结构抗风,通过主动控制,减少结构风振,提高舒适感。国内应用:广州电视塔

  •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解决主动控制对电能的依赖。智能材料在很小的电流影响下,材料的阻尼性质发生很大改变,从降低结构振动。
大多数结构不需要智能控制,拉索减振等特殊问题需要智能控制来解决。

  • 隔振

隔振方法主要用于中低层建筑,李惠教授博士论文研究课题。

振动控制的反思

李惠教授在后期研究较少关注控制问题,从结构动力学出发,结构的振动特性仅由M、C、K矩阵决定。各种振动控制方法的实质都是改变结构阻尼,具体的差别在于采用什么装置,加多少阻尼。隔振除外,其基本原理是改变刚度。

施工

本校在施工技术方面研究较少,东南、清华长于施工技术。

未来的施工技术趋势:

  • 工厂制造;
  • 机器人,施工;
  • 虚拟现实,反馈控制,参见IBM虚拟现实视频;

机器人与虚拟现实技术也是维修监测的重要手段。

维护

土木工程的维护包括检测、监测和加固,主要应用于桥梁和海洋平台结构。

  • 海洋平台,工作环境恶劣,腐蚀冲击严重,投资大,风险高;
  • 桥梁,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冗余度小,每一个构件都是关键构件,每个构件损坏都会危及整体安全;
  • 建筑结构,冗余度很高,高次超静定,即使拆除一些承重墙柱,也不会影响正常使用的安全;

检测和监测的目的是评定结构状态,为维修和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检测

桥梁工程一般2年进行定检,维修。
未来的检测将采用电子巡检技术,检测人员扫描二维码确认检测。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取代人工检测,覆盖人工难以到达的死角。

监测

智慧桥梁,预期实现监测感知、自动控制,正在向交通部提议立项。

加固

加固技术采用的材料一般与原结构不同,

  • 高强;
  • 快速;
    如水下桥墩的修补,必须采用水下自密实混凝土。

加固设计是在既有结构基础上的重新设计,使得结构的承载能力达到预期的可靠度指标。
加固问题是一个经济决策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土木工程|学术前沿-李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