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别人很难,但你可以“助推”!

今天,团队用心理教练技术读《助推》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一句话总结收获:改变别人很难,但你可以“助推”!

改变别人很难,但你可以“助推”!_第1张图片

                                       理查德·泰勒与“黑天鹅”

本书作者理查德·H·泰勒,一位行为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泰勒,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

记得去年10月,泰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文章简直刷爆了心理学人的朋友圈,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的著名教授,以及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主席,记得清华的彭凯平教授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论述了泰勒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后,心理学对经济学两大假设的修正工作:

1、经济学的一个假设:人是“经济人”,假定个体(个人、家庭或组织)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即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满足。

但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是“经济人”,但人的经济利益实质上是心理利益,人有两大类五个层次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已经讲烂了,不懂的可以去百度或者知乎),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更要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如自我实现。而现代人更为强烈的需求越来越是人的高层次需求。

2、经济学的另一个假设:人是理性人,即人们选择判断的逻辑性很强,也很理性,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遵循经济理性。其基本前提“人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这个假设也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和理论基础,并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这种理论框架是不是被困在理想国里太久了呢?

于是泰勒和桑斯坦放出了一只“黑天鹅”——他们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物种:“行为经济学”,因为经济人的思维需要如爱因斯坦般缜密,记忆力如计算机般强大,意志力如圣雄甘地般坚韧,然而我们平日里见到的平头百姓却不是这样,他们经常是非理性的,有很多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限制了人的理性思维。

行为经济学确实很迷人,心理学圈子仿佛被点燃了,长期以来被脑神经科学占据大半壁江山的心理学界,似乎终于搭上了经济学的快车,让高在庙堂之上的经济学和被认为比较缺少可证伪性的心理学,双双走下神坛,共结连理,好好过日子,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扰。(至于传说中很神秘的精神分析和某大师发明出来的black生命力,就靠个边吧,没有科学实证研究的结论,都是耍流氓,也就骗骗圈外人~)

而心理学家的慈悲之处就在于,认识到人类的非理性本质,仍然相信人类的可塑性,相信人类智慧最终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这也许就是心理学和经济学最终的殊途同归之处。


                                                所谓“助推”

前两章读下来发现,我所理解的“助推”就是: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方法,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别人的认知和选择,甚至所产生的行为,的一整套经过科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

说起来,其实我是昨晚12点前才看完前两章,越看越开心,不断拍大腿,本来呢,心理学就很神秘,现在有了经济学的加持,真是有种碾压人的快感啊(这太罪恶了哈哈哈哈~)


                                         哪里印象最深刻

《助推》 的第一章内容,我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你是如何被别人助推的。

《助推》的第二章内容,我又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你可以如何助推自己,and反助推。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下面三点:

1、经济学和心理学有很多殊途同归的概念。

比如行为经济学中的“自动驾驶”,与心理学中的“自动化思维”,都是说人在直觉思维系统操控下的状态,认知心理学家们非常喜欢先把人的“自动化思维”给抓出来,然后再用传说中的ABC理论去调整你的非理性认知。

至于这种“自动化思维”,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来自上一代、甚至家族的价值观和理念沉淀下来,烙印在你的操作系统中的一些思维模式,在无意中影响你的认知和行为,比如害怕冒险的自动化思维,通常底层的思维是“我不行”,这种思维显然是非理性的(明明很安全嘛,有啥危险的),但是当它冒出来左右你的时候,你甚至都发现不了,简直可怕啊有没有,有心理学基础的人,还是能觉察出来。

 2、我们看到了一些运营逻辑,比如“不跑就出局”

你愿意为减肥支付10000美元的“违约金”吗?这是个好问题,这里所说的助推,是说邀请外援来加强你的自制力,因为我们身体里面同时存在着高瞻远瞩的“计划者”,和急功近利的“计划者”,你可以把“行动者”看作理性思维系统的代表,把“行动者”看作直觉思维系统的代表,这两个部分常年互相战斗,你死我活。

所以邀请外援(比如你的一个朋友),你俩一起约定在3个月内减重20斤,如果一方失败,就要支付给另一方10000美元,你愿意吗?

现在的“不跑就出局”就是这样的逻辑,如果有人因为坚持不了而出局,剩下的其他人就会均分他的入局费用,当然了,还是直接支付对方10000美金,来得更直接粗暴。

3、看完了之后,对我们有啥用?

举两个例子:

为什么失恋的痛苦,甚至比热恋的快乐更强烈?

因为失去的遗憾是获得快感的两倍。因为我们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

备胎通常是怎么转正的?

《爱情公寓1》看过吧,情商超低的展博是怎么追到白富美、公寓一姐的婉瑜的?不过是阴差阳错地,婉瑜误以为展博另有所爱了,可是他才刚刚跟自己表白啊,怎么能这样?于是一路追杀展博,明显吃醋了,然后还被小糊涂美嘉解读成爱情来了,准没准备好都得面对了,谁知最终误会一场,展博又表白了,结果当然是成功啦哈哈哈~

实际上,只是因为“损失厌恶”的心理在作怪罢了~(如此解读真是毁了爱情的美丽了哈哈哈)


                               下一步想法和计划是

学习过的理论,如果不能转化为行动,那你就知道为啥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人生了,所以读完前两章,行动如下:

1、没灵感或者想不通时,那就去运动吧,我选择健走!

(因为通常人们会比较多使用理性思维系统,但是有时洗澡、交谈或者走路时,我们也会灵机一动,想出好点子,而这极有可能来自于我们的直觉思维系统,怪不得我们的大BOSS会在跑马拉松时,停下来记录自己的灵感啦~)

2、买个体脂秤,监控身体数据,让改变有据可循。

我是个目标和结果导向的人,如果看不到客观数据,让我傻乎乎地被所谓的精神力量感召着去行动,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体脂秤很有必要,让每一步的改变,都看得见。

3、给自己开一个“享受专用账户”,你不对自己好,怎么对别人好?

有时候财务计划的失控,来自于对自己需求的忽视和压制,当然了,行为经济学里也有个概念叫“心理账户”,为自己开一个“享受专用账户”,用来满足自己享受人生的专项费用,比如买一瓶上好的红酒(只要别洒在白衬衫上就好)、安排一次旅行等等,人活一世,你不对自己好,怎么对别人好?当“烂好人”心理容易不健康啊好可怕(不了解的,可以看看上一篇的《界限感之殇》)

最后,还有一句话很有趣:“再婚是希望对经验的胜利”,愿我们都能不畏将来、享受现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别人很难,但你可以“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