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黑锅,赵括纸上谈兵的黑锅,应该由谁来背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农历四年至九月,在战国时代的秦、赵两国间发生了长平之战。结果,以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余降卒而大获全胜。

事后的两千年来,白起背上了“杀神的黑锅”,赵括背上了“纸上谈兵的黑锅”。那么,这两大黑锅真得应该分别由白起和赵括二人来背吗?

其实,这一切的表相下存在着太多的未知真相和不解疑团。

一、白起坑杀40万余赵军,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自大行径吗?

对于“长平之战”的起因及经过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秦昭王听闻赵括已替换大将廉颇,并担任长平驻军主将,便秘密从野王将武安君白起调到长平,任命其为上将军,并担任攻取长平的主将。

两军对战中,白起利用诈败之计,将赵括的45万大军引诱到早已设伏的秦壁冤谷(今山西省冤谷),其谷形如口袋。就这样,赵括率领的45万赵国大军,一头钻进了白起率领的50万秦军的埋伏圈,并将引诱的数万秦国大军尽数歼灭。

就在这时,白起早已部署就位的2.5万秦军,已然迅速出动,将冤谷的唯一进出口堵死。

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黑锅,赵括纸上谈兵的黑锅,应该由谁来背_第1张图片

赵括见此,自知突围是唯一的生路,便立即令大军进行突围。然而,秦军当然明白歼灭赵军的机会就在当下。所以,赵军死命突围,秦军严防死守,四五番冲锋之下,虽然秦、赵两国军队皆死伤惨重,奏军却将赵军死死地堵在了谷内。

无奈之下,赵括只好命令军队在谷中安营扎寨,转攻为守。

期间,白起又令五千精骑游走于赵军营垒与冤谷之间的要道,拦截赵国的运粮部队。同时,秦昭王嬴稷接到军报当下大喜,亲自来到河内,立即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投入长平战场,全力阻截赵国的运粮部队和后续援军。

这一举措,造成冤谷内的数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

很快,到了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冤谷内的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饿极的将士已发展到相互攻伐杀而食之的恶劣地步。

最终,赵括只好将谷内所有军队,分成四组,并亲自带队,发动了轮番突围。但是,在突围中赵括又被乱箭射死,剩余的20万军队也投降了秦军。

当时,白起接受赵军投降时,承诺不会杀害投降的20万赵军。谁知,结果却是20万投降的赵军尽皆被白起坑杀。

这里为什么不说是坑杀40万赵军,而是20万呢?

其实,在长达半年之久的长平之战中,先后累计投入精锐兵力45万,而不是赵括所率领的就是45万大军。

此外,投降的20万赵军并非被坑杀(活埋),而是先杀害后掩埋。因为,1995年10月,据山西省文物专家在长平古战场(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永录村一带),通过分析坑道埋骨发现,所有尸骸相互叠压,形态各异。其中,一具完整的尸骨的头骨和腿骨上,均有一枚生锈的箭头深深地嵌入其中。同时,多数骸骨上都有武器刺砍留下的痕迹。所以,投降的20万赵军是被白起令人杀害后就地掩埋的。

但是,这一过程有个最大的疑惑就是,白起坑杀20万降卒,是个人自作主张的行为吗?

答案:不是。

因为,在古代领军主将无权处理敌军的降将以及大量降卒。反之,将会引起国君的猜忌。同时,秦昭王本就在靠近前线的河内,白起能不汇报战况吗?能不请示下步的作战计划吗?

答案:必定会向秦昭王报告。

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但是,根据之后的一系列发展分析。当时,秦昭王接到汇报后,自然同意大将白起提出的乘胜进军的提议。

这时,摆在白起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降卒的处理。

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黑锅,赵括纸上谈兵的黑锅,应该由谁来背_第2张图片

一是,秦国在长平之战时投入总兵力约为50万,一战后所剩不足半数。而此时,降卒数量已接近秦国攻赵的总兵力。如果放还,必然以资敌;如果用之,万一其临阵倒戈,秦军必遭灭顶之灾。

二是,如果看管,不但需要占用足够的兵力,还需要足够的粮食供养。经此一战下来,秦国的国力也已基本耗尽,既没有余粮供养降卒,且粮草又是千里转运。

三是,如果暂停用军,或许看管降卒的军队便有了。但是,秦昭王会放过如此大好良机吗?

所以,投降的20万降卒,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坑杀20万降卒的千古骂名,秦昭王会承担吗?当然不会,红脸只能留给领导,黑脸只能由下属来唱。所以,只有领军主将白起执行 “坑杀降卒”这样的命令,才会更加的合情合理。

如果,白起真是个杀人魔王,就不会怜悯240个年纪尚小的士兵,将其放归。毕竟20万人都杀了,还会在乎240个降卒吗。如果,白起真是自作主张坑杀20万降卒,秦王能不处理白起吗?毕竟,坑杀20万降卒可不是个小事情。

同时,根据兵贵神速的用兵之道。名将白起以大胜之军,为何在次年的十月,也就是一年后,才能再次平定上党郡呢?答案无外乎三种:一是粮草的问题;二是冬季来临;三是降卒的处理问题。

其实,前两个问题应当比较容易解决。对于粮草问题,毕竟以大胜之师,平定一地后,粮草还是问题吗;对于冬季来临的问题,毕竟仅是农历九月,仅是深秋,还未进入初冬,时间上应该非常充足;唯有降卒的处理问题比较棘手,才会迟滞出兵时机。

所以,如果白起当时想杀降卒的话,用得着等这么久才会攻打上党郡吗?

最后,白起遭受应侯陷害,秦王赐剑令其自杀时,他曾悔恨交加,仰天长叹一声:“上天报应,才会落个如此下场。”

由此可知,白起对坑杀的20万降卒,到死的那一刻,都一直耿耿于怀。如果,白起真是个杀人魔头,又何必如此悔恨呢?

二、赵括一战折损45万大军,是“纸上谈兵”的坐而论道吗?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丹之所以撤换廉颇。理由有二:一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廉颇受命防御上党以来,赵军连连失利,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先后被秦军攻占,直到七月份廉颇才在长平之地严防死守,与秦军形成对峙局面。二是,赵国国力损耗极其巨大,赵丹迫切想要结束战争。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的战绩很是不满,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替换人选。

所以,当秦国使用离间计时,赵孝成王便信以为真,并将“临阵换将,兵家大忌”弃于脑后,坚持启用赵括替换廉颇。

当时,赵括临出征时,其母亲自面见赵孝成王,详陈赵括之父赵奢曾经对赵括的评价,认为赵括无法胜任这样的重担,但是赵孝成王却铁了心要重用赵括。

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黑锅,赵括纸上谈兵的黑锅,应该由谁来背_第3张图片

此时的赵括可谓意气风发,自然也对重用自己的赵孝成王心存感激。既然赵孝成王对廉颇一味坚守不满,那么自己就不能再继续沿用其防御的一套,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建功立业,也才能令赵王高兴。

所以,当赵括走马上任后,便将廉颇的防御之策弃之不用,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最终造成了45万大军尽皆覆灭的败局。

由此可见:一非赵括主要请缨;二非家人相求。反而是赵孝成王中了秦人离间之计,坚持使用赵括。同时,其又不顾赵括母亲的再三劝谏,依然坚持要重要赵括。

所以,造成这一切的后果,应当由赵孝成王承担,而非赵括也。

图片来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黑锅,赵括纸上谈兵的黑锅,应该由谁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