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李雪莲

最近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热映,各种宣传声势浩大、扑面而来;我当然也被冯小刚的金字招牌吸引、被范冰冰颠覆的人物演绎吸引,然而当我看到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时,我决定好好坐下来,先读一读这本小说。

初读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第一次读刘震云的书,是在高中的图书馆借阅的一本《我叫刘跃进》。虽然当时年纪不大,可能无法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意思,但是刘震云的写作风格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语言平实,善于刻画小人物的生活细节和心理写照,文章的讽刺意味很强,却从不论理,只是叙事,从叙事中体现作者的情感、立场和倾向。

刘震云对于生活、人物的真实刻画也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或是感同身受的去体验与你完全不同的人生的酸甜苦辣。我的印象中刘震云的书很少去绑架读者的思想,不同的人读他的书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或是认知,但这正是一本好书应该做到的——陪伴读者去思考、去体会,而不是将作者自己的价值观强行加诸于读者。

再读刘震云,我们都是李雪莲

花了三个小时左右,一口气读完了《我不是潘金莲》。书中李雪莲告状的种种从我脑海中一一掠过,一件芝麻、蚂蚁大小的事情最后竟变成了西瓜、大象般的大事,这中间李雪莲耗费了20年的时光、历届的官员们也为了每年一次的人民代表大会做了李雪莲20年的工作,这其中劝说的、围追堵截的,软硬兼施各种方法用尽,却最终也不过是以李雪莲前夫的死而告终。

在这个过程中各路人马的嘴脸尽现:李雪莲身边贪慕她姿色的男人们,只想着与她做那当子事儿;李雪莲一路告状遇到的各路官员们,他们的官场套路也都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也最有感触的还是李雪莲这个人本身。我不禁问自己,李雪莲用了20年来告状,她到底图什么?我想,她图的也不过就是争这一口气。李雪莲是一个活的明白的人、活的清楚的人,前夫与她假离婚后又瞒着她和别人再婚,李雪莲想要证明自己离婚是假的,至少让他的丈夫承认离婚是假的,因为“假的怎么能成了真的?真的怎么就被认为是假的呢?”,她不能容忍一件事情在众目睽睽之下、无知无觉之中就在所有人的眼里颠倒了黑白,所以她要告状。而她也确实这么做了,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

其实这件事情放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我们都咽不下这口气,我们都可能如李雪莲一般,在最开始想要杀了她前夫秦玉河,又或是在冷静之后想到要去告状为自己讨回公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雪莲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也许表达方式和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我们在情感上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我们都是李雪莲。

但我们又都不是李雪莲,也许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最初都是李雪莲,但是解决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又变成了各式各样的人。我们可能会抱着事已至此的想法选择忍气吞声、继续生活;可能会在告状上诉无果之后最终妥协,并将“已经尽力、适时放手”八字箴言作为给自己最后的交代;也可能努力说服自己将這中的苦水遗忘,如同喝了孟婆汤一般走向新的生活,选择性的忘记这段伤痛、耻辱,然后继续游走在人世间。

虽然事实上人们大多会在世事的洗礼中变成我所说的三类人,而不是李雪莲;但我衷心的盼望有一天我们都能活成李雪莲。活成李雪莲不是让人们诸事计较,非黑即白,也不是让人们沉湎过去,事事执着,而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做一个有底线的人,这条底线不容侵犯、神圣庄严。

对于李雪莲来说,她可以接受前夫背叛她的结果,但她不能接受前夫顶着他们已经离婚的帽子,光明正大的背叛他们的婚姻。因此她要证明离婚是假的,证明之后再与前夫结婚再离婚,好对他们的婚姻做一个交代,因为“假的变不成真的”,这是她的底线,无关乎法律或是利益,只关乎人心的道德底线。

正是因为想要坚守自己的底线,李雪莲告状20年,始终一往直前。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李雪莲为何坚持,又是什么样的信念陪伴她走过这悠长的岁月。

我盼望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活成李雪莲,没有底线的人类是可怕的、可悲的。他们或许会变成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每天只是活着而已;或许会事事忍气吞声、一让再让,最后完全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或许会变的十恶不赦、不择手段。我们所有人在接受法律的制裁前,还有一道屏障就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如果连这个都消失,那么人类将会变行尸走肉,人类社会也将会变成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毫无人情、毫无信仰、毫无底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是李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