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地里开出爱情的花

泥地里开出爱情的花_第1张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这本书是小冷推荐的,我们口味相似,我也笃信这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定好看。大半本看过来都是女主杨昭和男主陈铭生的日常,是杨昭的欲言又止,是陈铭生的沉默以对,是两个人似乎吝于交谈的心照不宣。但是故事到最后,却是击穿人心的力量在悲痛下的隐隐回响。

用言情小说定义这个故事恐怕是浅显了点儿,但也不能生搬硬套一些大仁大义的东西过来。大概是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扎根心扉的文字了,一时间有些无法自拔。结尾处不能免俗地瞬间泪崩。

看过这么多悲剧故事里,最让我无法释怀的,《曾爱》是其中之一,现在又多了《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截断肢里藏着没有结局的故事,一段被碾压的血肉模糊的过往。一切在杨昭那句“陈铭生,我来找你了”之前,戛然而止。

一个看起来最冷淡最漠然的女子,给出的却是最为炽烈的爱,不掩饰,不做作,来的时候能够欣然接受,走的时候能够潇洒转身。杨昭是这样的,你来你走,似乎都对她造不成影响,她固守自己的城池,有选择地接纳或者摒除人或事,她带着一种跟世界格格不入的淡然,看似宠辱不惊,理智冷静,却也是最唯心的。

所以她最后的选择不是承受不来漫漫余生的相思之苦,而是恐惧于遗忘,多年后那个故事的影子已经模糊不清。她要给故事一个绮丽壮观的结局,所以纵身一跳。仿佛平静的水面被投入一颗石子,泛起涟漪,又归于平静。留下的,只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爱故事的人与有故事的人,彼此有着相互吸引的磁场。杨昭出身于人情冷淡的家庭,受了艺术熏陶,她的爱情始于痴迷陈铭生的断肢,但她从不试图掩饰,不寻找共鸣,她勇于抬头面对任何诧异的、嘲讽的、不怀好意的目光。所以即便和陈铭生之间没有太多的纠葛,她的勇气足以叫人的心防一溃千里。而陈铭生,从一开始就带着故事而来,他的沉默寡言,他的窘迫,他的隐忍,是经年累月、风霜千里下的沉淀。陈铭生或许如作者所言,只是个小人物,在不知情的人眼中,他甚至是生存在泥地里的小人物,如果没有遇到杨昭,他可能会跟老徐一样,在缉毒路上走下去。可他遇到了爱情,对生命有了期盼。

杨昭问陈铭生,你后悔吗?他说不后悔,因为那是他不能否定的命运,不能否定的过去。他或许并没有怀着什么远大的抱负,也不是因为见多了深受毒品所害的人的痛苦折磨而嫉恶如仇。年纪越大,他越信命,从一开始生命里发生的所有事都在朝着一个方向牵引你。无论走多少崎岖弯道,最终都回到你的宿命之路上,所以渐渐习惯、接受。那么多艰难而危险的事,总得有人做。这种宿命感深入骨髓,溶于血液,早已经分不开了。

虽不后悔,却有遗憾。如果多努力一点,是不是就不会与幸福擦肩而过?

谁知道呢?这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我曾拥有一段时光

在那段时光里

我能用我贫瘠的词语描绘出每一分每一秒

我能用我枯竭的心灵记住所有的细节

但这段时光很短暂

就像一个故事刚刚有了开篇就戛然而止

我花费了很多时间

尝试着开启新的故事

但我没有成功

我开始恐惧那种只能用“很多年过去了”来形容的生命

所以支撑了这么久

最后我还是决定放弃

就算再索然无味的故事也要有一个结局

现在我很欣慰

因为这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终于完整了”

这恐怕是这段爱情里最好的回应。最后杨昭说,陈铭生,我来找你了。

小冷说,故事最巧妙的地方在于陈铭生死去之后的第四年,杨昭才选择自杀,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去冷静,去选择新的生活,然而她还是选择了死亡。这是爱到深处的选择,是她眼中最极致的爱情,不掺杂一丝物质。我深以为然,杨昭并不是伤心欲绝才选择死亡,她选择放弃生命是对爱情的成全。

作者Twentine 的文字简洁干脆,不拖泥带水,每一句话似乎都直切要点。文风就如同杨昭这个人,淡然到甚至没有味道,却迸发出最激荡人心的力量,实在是矛盾的存在。看了许多人的评价,说作者文字有毒,非常擅长写底层人物的故事。我想,书荒大概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泥地里开出爱情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