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尔寺白塔。塔尔寺位于西宁市湟中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立者宗喀巴大师诞生的佛寺,也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之一。摄影/张欣桐
青藏高原第一大城,一定是拉萨。
许多人对此笃信不疑,然而事实却是:青海省会西宁才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
从人口来说,西宁市有207万人,是拉萨的3.6倍;从经济上来说,2018年,西宁市生产总值为1286.41亿元,是拉萨的2.4倍;从城市规模来说,西宁市建成面积129平方千米,是拉萨的1.65倍……
拉萨固然是青藏高原上最享盛誉的明珠,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西宁在青藏高原上第一大城的地位,都不容置疑。
▲西宁与拉萨在青藏高原上的位置。制图/Paprika
为什么“大佬”是西宁?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碰到了亚欧板块,剧烈相撞的过程中,地球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便诞生了。随着青藏高原的“强势崛起”,哺育了华夏文明的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也由此开始了自西而东数百万年的奔腾不息。
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青海的母亲河——湟水,也自今青海海晏县发源,一路向东,以374千米的浩瀚之躯,滋养出32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使其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湟水谷地,这里养育了青海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
西宁,就在这里。
湟水河谷,赋予了她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农业种植区;南山、北山“两山夹峙”,及绵延于四周的山脉丘陵,又保证了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特殊的地理地形,除了使她成为享誉中国的“夏都”,还使她成为了“青藏高原的东大门”。
天赋异禀,是西宁走上历史舞台、成为“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先天优势,而成长为“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则是无数人在此一年年、一辈辈开发建设的成果。
成为“大佬”,总共需要几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青藏高原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要想在这偌大的高原上立足,并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城”,不可能一蹴而就,西宁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许多到过西宁的人,总以为她是一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城市,好吃好玩,既有现代城市的繁华,又有高原城市的风情,但实际上,为了成为今天的样子,她已经默默厚积了2000多年。
那么,要成为赫赫有名的“青藏高原第一大城”,需要分几步?
最早将目光投向西宁这块宝地的,是羌人。
羌,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早在殷商时期,羌人就与中原地区有着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被秦国俘虏的羌人,逃到今湟中一带,并在此繁衍生息,成为西宁地区最早的开发者,因此湟中也曾被称为“羌中”。
远离中原的动荡与战乱,羌人自以为便可以在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小月氏人的到来,打破了他们的安宁。小月氏人比羌人更先进,他们不但在此生活,还在这里筑造了西宁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城——“湟中城”。
小月氏人以为,这里将成为他们躲避匈奴人的“世外桃源”,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比匈奴人更强大的政权——西汉。
公元前121年,注定是要写入中国历史的一年。这一年,17岁的霍去病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带领大汉将士一路挥师西进,终将河西地区纳入西汉疆域。十年之后,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建置著名的河西四郡。
▲ 湟源峡秋色。湟源有三峡,西宁历史上最早的湟中城,就在其中的巴燕峡以西。图/图虫·创意
世人皆知河西四郡,却鲜有人知,同一年,西汉政府还在青藏高原上设置了西平亭。也是,亭不过是一个军事据点而已,与郡相比,实在是有些微不足道。但对西宁来说,这微不足道的“亭”,却是她“白手起家”的开始。那一年,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将湟水河谷纳入版图后,西汉从中原地区移来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农工,为这里带来了农具、铁器,也带来了丝绸等珍贵物品。这些人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一辈辈人在此埋骨,一代代人又在此生长,在漫长的岁月更替中,他们改变了西宁的模样。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西汉转眼成为历史云烟,继之而起的东汉,也被魏、蜀、吴三分天下。公元222年,魏国在此建置西平郡,终于使得西宁“名正言顺”。但中国古代历史,也由此进入“城头变换大王旗”的长期纷乱之中,群雄并起,谁都想建功立业,谁都想一统天下。
长期战乱之中,西晋再次统一了西宁所在的湟水河谷地区,虽“民安其生,百代一时”,但西晋政权很快倾覆,中国又进入了南北朝的纷乱之中,前凉在此经营,南凉在此建都。兵荒马乱中,青海境内的吐谷浑格局高远,对境内的商业采取保护措施,东西之间的商贾往来,改走经由西宁的“青海道”(也叫羌中道),后人为区分河西走廊通道,称之为“丝绸南路”。
经过长期发展的西宁,在政治、经济、交通方面,也凸显出她的重要性,再加上她“顶在河西走廊腰眼上”,“西通西域,东接秦、陇,北护甘、凉,南交川、藏”——可以说,得西宁者,距离得天下,只差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扩张那一步了。
▲ 西宁南川河,是湟水的支流。图/图虫·创意
北宋时,青藏高原北部的枭雄唃(gū)厮啰,于1033年,将都城迁往西宁,并在此筑青唐城,城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商城,西为王城。西宁因此成为高原上的商旅云集之地,也成为东西向与南北向的货物中转之地。青藏高原第一大城的基础,在那时就奠定了。
70余年后,北宋收复河湟之地,西宁再一次回归中原政权。为了这里能够永远安宁,北宋以“西陲安宁”之意,为她取名“西宁”,掐指算来,这个名字,已经沿用1000多年了。
如何成为青藏高原上最靓的仔?
历史选择了西宁,给了她成为“青藏高原第一大城”的基础,但上苍却刻意用地形限制了她的发展,从羌人到汉人,从先秦到清末,无数人在西宁来来往往、粉墨登场,他们经营西宁、建设西宁,却始终未能将西宁打扮成“青藏高原上最靓的仔”。
三川一水,使西宁的城市扩展空间,只能沿着河谷呈单中心、放射状蔓延,再怎么发展,也只是一座典型的十字交叉型河谷城市。她的经营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00多年来,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为她在周边布局了湟中、大通、平安、湟源、乐都、互助、贵德等卫星城镇,但这些城镇普遍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西宁的经济辐射作用。
如何成为“青藏高原上最靓的仔”?这是摆在西宁面前的一大难题。
细数西宁的辉煌,都是一条条路为她带来的。从上文提到的“丝绸南路”,到后来的唐蕃古道,再到青藏铁路、兰青铁路等,路是西宁这座高原城市对外沟通、交流的渠道,也是她“走出”高原,放眼世界的途径。如今,有3条铁路、4条国道过境的西宁,虽然交通依然不够便利,但也是她融入世界的通道。
丝绸南路,在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对峙的大混乱中,由于河西地区混乱尤甚,商旅不通,便成为河西走廊的重要辅线。那时的西宁,也从沟通江南与西域、塞北的交通枢纽,摇身一变,成为青海道上重要的商贸中心和中转站,也是一座沟通东西的文化桥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纷乱结束以后,丝绸南路发展为唐蕃古道,让西宁的繁华从6世纪一直持续到11世纪。经由这条路,可以从中原地区,直达今日的西藏、尼泊尔乃至印度地区。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走得就是这条路。她是汉藏之间的友好见证,被誉为“千年平安路”。
此后,西宁再一次因为“路”进入人们的视线,要等到1958年。
那一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动工,26年后,一条全长814千米的铁路,连通了西宁与青海省最南边的格尔木,又17年后,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动工,2006年,这条被誉为“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将1956千米的铁轨直铺到“日光之城”拉萨,将青藏高原上最大的两座城市紧紧连在一起。
▲ 青藏铁路上的列车通过拉萨大桥。拉萨大桥是西藏的第一座立交桥。摄影/刘慎库
同时,修筑于1958年的兰青铁路,也将西宁和距她最近的省会城市——兰州,连接在了一起,这条铁路的对西宁来说,更是一条216千米的“希望与发展之路”。
苏南地区抱着上海,发展成了江苏省第一大经济体,西宁虽“高冷”,也想要抱抱,放眼四顾,最近的大城市,似乎只有兰州,虽然兰州并没有上海那样的带动作用,但俗话说:兄弟同心,黄土成金。几乎毫不迟疑,西宁张开双臂,和兰州紧紧抱在了一起。
要发展,光抱在一起组团还不够,必须有个响亮的名头,于是就有了“兰州—西宁城市圈”的名字。当然,私下里,这个并不红的组合,被称为“兰州—西宁城镇带”。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笑去吧”,这是“兰西组合”的座右铭。为了更好地发展,她们还将海东、白银、定西、临夏、海北、海南、黄南等市(州)也拉进群里来,共商大事。截至2017年,这个组合内的铁路运营里程约有1700千米,虽然连甘青两省运营总里程的25%都不到,但却创造了占两省GDP一半多的佳绩,着实让人感叹。
虽如是,但就目前来看,“兰州—西宁城镇带”的发育,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完善和发展空间,如果能够增大路网辐射范围,增加各自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之间的路网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都市圈,让西宁这座城市也由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发展,那西宁一定会成为青藏高原上最靓的仔。
西宁能和兰州抱在一起,当然也不单单是因为经济,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近,且都是西北重镇、省会城市,说起来也是“禀性相近,趣味相投”,当然,对于一些老饕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到底有多好吃。
▲ 西宁昆仑桥,横跨南川河两岸,全长1132米,分上下两层,是西宁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图/图虫·创意
春暖花开,青海也成了继西藏之后,全国第二个“病例清零”的省份,等这场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再去青海,感受西宁与众不同的“大佬”魅力。
- END -
文丨十四
《西宁史话》
张青民 《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西宁及其历史地位》
高玉祥等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群轨道交通空间布局分析 ——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例》
袁韩等 《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西宁为例》
—点击下方图片,跟风物君一起看看西宁的邻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