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假读书札记:《教育的分野》摘录与感悟

署假读书札记:《教育的分野》摘录与感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红顺视点]:署假读书札记:《教育的分野》摘录与感悟

《南风窗》资深主笔石勇在2017年15期杂志上撰写、统筹的《教育的分野》一组文章,读后颇受启迪,现摘录分享如下:

1、知识的更新换代加剧,而且呈现出马太效应式的积累和衰减规律:从小就有知识触感和氛围的人,越来越适应对知识的学习,他们既是应试教育中的成功人士,也是素质教育的佼佼者;而从小就没有知识触感的人则无论是应试还是素质都已经处于劣势。事实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样的二分法已经终结。

  个人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影响和支撑。个人自我教育虽然归于天赋,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激活这一潜能;而家庭教育的良好资源和氛围可以让一个人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优势;学校教育中的优胜者则又为以后的社会教育提供了素质基础。这个相互影响的规律,背后闪烁着父母的社会位置所能提供的教育红利的身影。

教育已经告别了拼努力、拼时间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努力和时间只是必要条件。资源、禀赋、氛围成为重要的筹码。这种教育的“转型升级”正在建构并且可能会稳固一个新的利益结构。

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有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家长只是尽量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陪伴,陪伴他们慢慢长大……而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反而是孩子教给成人的。

3、成长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如何被塑造,有时会对教育理念形成沿袭,有时会形成反弹。

4、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往往欲速则不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格,才是保障孩子学习取得不断进步的保障。

5、一个人的成长—哪怕他后来所从事的行业和他学习的专业没有联系,但很难把他现在的作为和他过去的努力与付出割裂开来,因为这是比外在招牌更为重要的东西。

6、对知识有没有触感非常重要,决定了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反应和兴趣。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父母天天在家打麻将的家庭,一个天天为生计操劳而在知识上毫无示范作用的家庭,一个除了谈“挣钱”好像就没有别的语言的家庭,一个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的家庭,能让一个小孩有多少知识的触感。尽管从阶层上来说,没有知识触感的家庭更多分布于社会底层,但有些具有“暴发户”性质的中产家庭同样如此。

而从小就给孩子知识触感的家庭,或者父母总会在用知识去理解世界上作出示范,或者鼓励孩子去思维,去实践。他们并不会让孩子盲目地用经验、周围人的看法去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图景。

7、人们是需要触感来激发求知欲的,如果我们能够在现实中感知到知识的存在,以及它对解决实际问题或内心困惑的效果,我们的求知欲就会不断良性循环。一个人如果从某次知识汲取中获得了快感,就会激发他寻求更多同类型的快感,相对于不能体验这种快感的人,他就会获得一种加速度的优势积累。这一激发机制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而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动的社会,知识以极快的速度更新,对这一机制的依赖就更甚。

  坦率地说,人们越是身处底层,就越是无法获得这种触感。比如,一个农村孩子,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飞机的气动力知识,但他对真实的飞机一无所知,而一个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如果他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他就可以在不断的乘坐体验中一步步内化,甚至可以通过制作航模来对知识加以验证。折射到教育领域,这就是对知识是生硬记忆还是条件反射的区别。

8、经济条件更好的孩子,拥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更高水平的老师,更先进而齐全的设备,还可以获得一些额外的辅导或兴趣培训,同样的时间但事半功倍。

9、你的孩子在唱什么歌、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爱情买卖》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贝多芬、莫扎特?

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情况下会暴露你的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

一方面歌曲、音乐本身是一种阶层文化,它们总能和最合适的受众精准匹配,另一方面从中可以观察出一个家庭受到变动中的文化泡沫所左右的程度。那些对智力提升有着非常清醒、理性的意识的人群,往往更偏向于有恒久魅力的经典,这样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掌握的每部分知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会失效。这种审美取向的差异将会延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最后就区分出两种人来,一种淡定、自信、优雅,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广博,一种踟蹰、惶惑、浮浅,总是对未来充满顾虑。当这两种人碰到一起,后者就会发现,对于前者而言是一种直觉的东西,对于自己却是苦学而不得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出身底层的年轻人会慨叹:“我们努力想实现的目标,原来只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10、赫钦斯说到一种可能性:“闲暇这份礼物,可能会被那些从来没有经历过闲暇的人所糟蹋。”放到今天,仍然有判断力。中国人通过工业化之路历史性地全面解决了温饱问题,闲暇尽管分配极度不均,但也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均沾福利,但底层所获得的份额,很大程度上被消耗在无意义的消遣(如遍地开花的麻将馆)上。

11、知识,是你带着什么行走;价值观、思维、逻辑,是你走哪一条路;原理、规律,是你根据什么可以看到什么;方法、心法,是你碰到什么你知道怎么做。

12、社会上层最清楚自己是谁,中产阶层困扰自己到底是谁,社会下层已经害怕知道自己是谁。

阅读感悟

1、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终身教育完整链条。由于家庭教育资源、时间、重视重度差异,导致学校教育甚至教育出口一一高招严重分化,拼家庭教育环境己成新常态。

2、通过教育只能获得进入社会时的个人初始社会位置。一个人不能继承他父母所处的社会位置。一个人最终在社会上所处位置是完整教育综合作用结果。3、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大小与其参加工作后续性学习尤其是对人生清晰规划、社会运作规则了解、社会变化中出现机会的反应等社会教育水平呈正相关。

4、中产阶级的家长赞成、愿意投入时间、金线成本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而处于社会低层的家长赞成搞应试教育,欲借此改变孩子所处阶层。

5、现在高中招中,应试成绩高、素质也高,应试成绩差、素质也低,己成为常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合二为一己成为大趋势。

6、教育竞争正在“转型升级”。教育已经告别了拼努力、拼时间的“资本原始积累”竞争阶段。努力和时间只是必要条件。资源、禀赋、氛围己成为重要的筹码。

7、文中知识的触感我理解为多元感知。感知的丰富性决定认知水平、效率。农村孩子对实物感知机会多,城市孩子对符号、文字感知机会多,要建立互补的感知体系。一个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困难,也许是感知空白、残缺引发的。

8、中产阶级的家长对孩子继承自己所处社会阶层或攀上更高阶层意识非常强烈,他们是教育培训主要买单者。

9、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学,仅为阶层上升而学;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动手、创新能力弱;人生终极目标模糊,是中国中小学生短板,也是课改急需破解的主要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署假读书札记:《教育的分野》摘录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