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西游记》

自从看了周星驰的《西游记伏妖篇》之后,我一直怀疑自己以前看的86版《西游记》是假西游。为了确认哪个才是真正的西游,我就翻开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一次读,难免会因为想知道全貌,因此加快速度读。结果用了一周的时间,有点审美疲劳。主角光环太强大,加上各路神仙帮助,这一路虽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是毫无悬念,只是说要找哪位神仙帮忙而已,胜利永远站在师徒那边。妖怪们也没有毁天灭地的大智慧,无论男女,只求蒸煮唐僧以求长生不死。

故事读起来,记忆被调动,很多场面历历在目,非常亲切。也印证了86电视版《西游记》的成功。真正让我又兴趣的倒不是妖怪的情节,而是师徒们的性格描写。特别是猴王的性格,我不喜欢称他为孙悟空,是因为猴王本来在花果山快乐逍遥,只是有一天领悟到生老病死,命运才发生了变化。苏格拉底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而他选择了后一种。

小说读到一半,心里曾一度鄙视唐僧的懦弱胆小,听信谗言,害人害己。但是后来在女儿国、盘丝洞、玉兔的情节中,义正词严地声明自己对佛的坚贞不移,的确让人也恨不起来。其实书中的唐僧除了对佛的执念外,除了“师傅”一个称号,他也是一个凡胎肉眼,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行者道:“且休抱怨,打便先打我,你又不曾吃打,倒转嗟呀怎的?”唐僧道:“虽然不曾打,却也绑得身上疼哩。”

猴王与唐僧一路上是经常拌嘴的,但是无论如何,猴王也是尽心尽力地帮助这位师傅,在正本书里,我倒是觉得他是一只挺纯粹的猴子,对妖怪的毫不留情,对唐僧的忠诚。他的自傲,直率多少我欣赏的。对于他的恶,多数自生命的好奇与探索,不是怀着仇恨,而是真。猴王日常除了除妖斩魔外,还要负责师傅的心灵导师,时不时安慰他。唐僧的最大魅力莫过于对于佛的信念坚定不移,有时让人觉得实在愚钝至极。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闻香,舌不尝味,身不止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袪褪六贼。你如今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食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如果说猴王与唐僧的性格有很多值得探讨深究的话,那么小透明沙僧与奸诈的猪八戒存在感的确不强。说起猪八戒,应该是师徒四人中最反面的人物。常在唐僧与猴王之间挑拨离间,对色欲、食欲的纵情,对猴子的嫉妒,而又因为自身的不足,只能一直被猴子压制,他自觉是最冤屈的人。

我想《西游记》里,吴承恩没有要塑造一个真善美之人。即使是观音,也会因为仇恨而对乌鸡国国王下圈套。师徒四人更不是完美的化身,他们不但要对抗妖魔与自身的执念,还有内部的互相角力,再多的过度解读,其实都是每个读者心中的执。如把猴王变成反叛英雄,赋予悲壮的色彩;创造一个紫霞仙子,爱欲交织;把佛教与道教的对比,说成帮派之争…….而我看到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吴承恩,他通过九九八一难,各种妖魔的轮番出场,讲述一个遥远的传说故事,让读者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