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满清的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

摘要:满清王朝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明代的绝对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残酷而病态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这二者的综合,构成了清代专制政体的基本特征,由此产生的文化政策,是以扼杀民主和民族思潮、巩固清廷在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为目标。

公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国历史上进入最后一个封建历史王朝大清。自然入关后的满清贵族要采用新政来治理满清,但在封建王朝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下,满清王朝的统治依旧是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

从明朝开始,中央集权就不断往前发展,皇帝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清朝,则天下仅为皇帝一人耳。明朝集权的突出表现为从朱元璋开始废除了丞相制度,当然这与朱元璋本人有着直接的关系。丞相制度自战国设立,一直到被废除,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作为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一位好的丞相对于王朝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李斯、诸葛亮、曹操。但其中也不乏有滥竽充数之辈,宋朝的秦桧误国误民,世后遭人唾弃。但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最后三位丞相及其有关的几万人,最后却以悲剧收尾。原丞相李善长,公元1390年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丞相制度废除之后,权分六部,由皇帝来亲自掌管六部。这样权力就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但集权后的皇帝却处理不完每天的事务,于是朱元璋设立了内阁大学士,到永乐时改制内阁。从永乐时候开始,内阁成为了实际上全国最大的权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内阁权力上升,能够依靠皇帝的诏令处理国政,拥有“票拟”权;另一方面,内容上也能够驳回皇帝不合理的决策。

满清建立之后,满人的八旗制度与汉人的官员体制并不相同,但其本质上是一样的,所有权力的最终归属只有皇帝一人。入关之前,为了对抗明朝,满清贵族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商讨决定满清的事务。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雍正年间,对于满清早年的政权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多尔衮摄政期间,议政王大臣会议沦为了多尔衮的附庸,但因其成员多为满洲贵族,所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清初的最高权力机构的组成由满清贵族转移到朝中官员。虽军机处有处理紧急军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职能,但其实所谓军机大臣,不过只是跪奏笔录,传达圣谕,并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军机处的设立,使满清的皇帝成为真正独裁的统治者,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达到顶峰。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中,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往往密切相关。古语传“盛世修书”,所以“修书”也就成了统治者彰显功绩的壮举。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也是中国封建历史最后一个稳定的时段。极端皇权的背景驱使下,统治者自然会用修书来整顿全国文化统治,加强文化统一,以此巩固自己的中央集权。明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便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明成祖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时,“敕遣群臣,博采四方之籍;礼招儒彦,广绸中秘之储。事迹务在于周详,义例必令其明白。于是自上古初,暨于昭代,考索累朝之逸典,汇罗百式之遗言。各出所藏,金匮所纪,人间之所未睹,海内之所罕闻,莫不具其实而陈其辞,参于万而会于一。”在中国文化史上,《永乐大典》确乎是一部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位时编纂的一套类书。其内容丰富,规模之浩大,超过了《古今图书集成》和《永乐大典》。其中,收书3503种,计79337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全书共缮写七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七阁。《四库全书》虽种类齐全,卷帙浩繁,但在修书期间也损毁了众多名著书籍,包括各种孤本。书中内容也多有改动。更有甚者,修书所用书籍皆为各地捐赠,使用之后直接被定为禁书,其捐赠者也受其牵连。据不完全统计,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全毁的书2545种,抽毁的书403种。狂暴的焚毁及肆意的篡改,是中国文化典籍遭到秦始皇焚书之后的一次空前浩劫。《四库全书》的修订,既显示了乾隆王朝统治下的盛世繁荣,又使乾隆达到了文化专制的目的。

与修书一起出现的还有文字狱,同时文字狱也是满清专制皇权统一下的另一产物。自秦统一六国开创封建帝国以来,文字狱便一直存在,只不过满清王朝将文字狱的严苛发挥到了极致。秦朝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北宋的乌台诗案便是这一政策的典型案例。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君王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由是派生出文化专制主义的泛滥。明代的文字狱由朱元璋始,自成组诛方孝孺时达到顶峰。当然明代的文字狱大多与朱元璋本人有关。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大臣及文人的猜忌日益严重,从而引发了朱元璋的大开杀戒。至明成祖时因方孝孺一案牵连众多。

朱明王朝的文字狱已然如此的阴森恐怖,但与满清相比,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满清王朝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明代的绝对君主专制,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残酷而病态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这二者的综合,构成了清代专制政体的基本特征,由此产生的文化政策,是以扼杀民主和民族思潮、巩固清廷在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为目标。显然这是由于身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对于数量巨大、文化悠久的汉民族的恐惧。满清王朝的文字狱自顺治始,至乾隆为盛。乾隆年间,文字狱多达130余起。

明代虽有文字狱,但其多为帝王之因,并非文化统一与传承之中的问题。因此,明代的文化发展成为封建历史王朝时期最后一个高峰,各种领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才,萌发了具有启蒙精神的社会思潮和带有若干近代色彩的自然科学,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也随之产生。但随着满清王朝的建立,文化专制达到空前的高度,中国的文化发展停滞下来,启蒙思潮的发展也被割断。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民主独立国家。

伴随极端皇权发展的另一重要表现便是八股取士制度。隋唐时设立科举制度,为的是能让寒门子弟能够有机会入朝为官,享受与富家子弟同等的待遇,同时也让统治者能够发现更多的人才。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至清朝时,为维护封建统治,达到统治者控制文人思想的目的,科举发展为畸形,成为八股取士制度。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均为八股文。以此达到束缚文人的目的,维护自己的文化统治。

明清时期虽为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高潮阶段,但以清朝最为严重。满清统治者种种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体现,是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也是封建王朝没落的先兆。文化的专制统治虽然加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清朝极端皇权统治下的文字狱、八股取士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和发展。这些文化专制制度,不过是外来民族入侵时面对汉民族文化的一种畏惧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满清的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