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对于普娃家庭,“神童”一词似乎遥不可及。他们天资聪慧,总是轻轻松松便能夺得奖项,获取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而普娃要想逆袭成神童,似乎总要经历痛苦的狼性教育。对此,在法国热门节目中以卓越的钢琴能力夺冠;荣获法国丹枫白露市“荣誉市民勋章”;即将前往英国顶尖私校伊顿公学就读的华裔少年季恩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除却狼性教育,普娃逆袭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法。
文丨张凌锋 编丨Travis
一谈起“神童”,我们似乎都能在脑海中出现一个大致相似的描述:
学习与记忆能力强,
天赋异禀,资质优越,
轻轻松松便能在某些领域获得普通孩子远不能达成的成就。
这样看来,华裔少年季恩显(Paul Ji)似乎十分符合“神童”的定义。
年初,季恩显就在法国热门电视节目“神童达人秀”中,击败了诸多天才少年,以其出色的钢琴能力夺冠。
此外他也获得了法国丹枫白露市市长颁发的“荣誉市民勋章”,同期获奖的还有法国长跑冠军与知名大学教授。
不止如此,今年刚满16岁的季恩显,成功通过了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的入学测试,即将入读这所以“精英摇篮”著称的顶尖私校。
不过这位“神童”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还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世界上最卓越的音乐学院之一,为全世界培养过诸多音乐名家,有着2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深造。
季恩显
无论是节目夺冠、荣膺勋章,抑或就读名校,看起来都像是只有神童才能有的操作。
但就季恩显本人来说,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普娃”,虽然以卓越的钢琴能力夺冠,但他曾经也是一个厌倦学琴的普通儿童。
从厌琴少年到钢琴神童,季恩显是如何进行涅槃的,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又有着哪些独特的育儿法则?
神童达人秀
季恩显作为“神童”被大众所知,首先归功于他在法国电视节目“神童达人秀”(Prodige)中夺冠。
由法国电视二台举办的综艺节目神童达人秀(下称神童节目),是一档广受欢迎的才艺比拼节目,收视率最高达到16.6%,即有320万观众进行观看。
这档成功举办了六季的节目,集结了法国7-16岁的舞蹈、歌曲与乐器爱好者同台竞技,每季都有权威评委对参赛者进行评分。选手们要经过层层选拔与多次的角逐较量之后,才能最终走上决赛的舞台。
最新一季中,节目组还邀请到国际著名钢琴家朗朗亲临决赛现场。
可以说,在神童节目中以卓越的钢琴演奏能力拿下乐器组冠军,同时夺得大赛总冠军。作为节目开播以来首位夺冠的钢琴家,也是唯一一位夺冠的华裔少年,对季恩显来说,其钢琴能力得到了毋庸置疑的赞许。
获奖的季恩显
当然,这位神童的“抛光”之路并不顺利。
他曾于2016、2017、2019年分别申请过当年的神童节目,但由于同期申请的钢琴家太多而被拒绝。幸而他坚持不懈继续报名,最终夺得冠军。
季恩显表示:“对任何人而言,报名去参与一场比赛都是很大的压力,那些灯光、观众与裁判无一不带给我压力;在这过程中也可能被拒绝、会遭受失败,但正如古典音乐表演是我的梦想,为梦想努力从不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
在大赛落幕前,他从朗朗的手中接过奖杯时发表了获奖感言:“其实得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了,将美好的音乐与观众分享。”
与朗朗合影
恨琴“神童”
1.“指腹为婚”的钢琴缘
虽然夺得神童节目冠军,也被冠以“天才钢琴少年”的头衔,但美国出生、法国长大的季恩显并非出生于钢琴世家,爸爸妈妈其实都是大学教授。
现在的季恩显如痴如醉地热爱钢琴,但他与钢琴的缘分,可以说是典型的“指腹为婚”。
爸爸季波从小就钟情于古典音乐,但小时候家庭条件不能支持自己去追求梦想。因此,爸爸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为此,在季恩显三岁时,虽然家境并不富裕,爸爸还是坚持购入施坦威三角钢琴,作为儿子与女儿的学习用具。
由于年幼,爸爸一开始只安排姐姐学习钢琴演奏,奈何弟弟好奇心太重,心想:既然姐姐能弹,那我也要一起学习。
就这样,姐弟俩一起迈入了钢琴殿堂。
施坦威钢琴受许多国际顶级演奏家的喜爱
2. 叛逆少年与狼性父亲
最初的钢琴学习十分快乐,只用手指敲击黑白色的按键便能发出独特的声音,这让年幼的季恩显乐此不疲。
一开始的钢琴课其实并未占据太多时间,考虑到男孩子多动的天性,一周15分钟的课程,被细分到了不同的基本功训练中,如乐感与手指练习。
对孩子来说,这种充满重复性的练习显然是无趣的。时间一长,季恩显就对钢琴进入了纠结阶段,开始觉得枯燥,“这样一点也没有意思!”
与此同时,父亲对儿女的高音乐期望,让他每天都会督促甚至监督孩子准时去练习钢琴。
父亲的严苛让年幼的季恩显感到委屈。并且这种长辈压迫与乏味练习交融的状态,一度导致家庭争吵的出现。
“那段被逼着练琴的时期,有和爸爸妈妈吵过,说自己不喜欢钢琴,不想再练习了。但说这些没用,我还是被逼着练了”
自己发出的声音不被父母重视,爸爸只因为自己年轻时没能完成的夙愿,就强迫自己学琴,可想而知。那时的季恩显内心无比“恨琴”。
接受采访的季恩显
对此,父亲季波也有着自己的苦恼:
我给儿子买了最好的钢琴;
请了最好的钢琴老师;
儿子也挺聪慧的;
可他为什么就是弹不好钢琴呢?
季波表示,“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对学琴不感兴趣,我也没招,总觉得是孩子自己不努力。”
季波现为长江商学院欧洲首席代表,欧洲院长。
不过,他后来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狼性育儿是否太过冷酷。
“对孩子来讲,钢琴是一种学习范围较窄的兴趣爱好。你坐在钢琴边上,需要手指不停地按键。时间长了,孩子的手指会累、会痛;而且长时间面对黑白按键,没有变化,孩子内心难免会觉得枯燥。”
季波认为,练琴的主体是孩子,父母自身往往缺少这种疼痛与无聊感的认知。“对子女的学习需要严格的态度,但是,更多的,是需要去了解,到底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要帮助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
真正的“神童”培养秘诀
通过多年对子女练琴的陪伴,季波总结出了自家的“神童培养秘诀”。谈及秘诀,他强调了一个对家长而言十分熟悉的词汇——“兴趣”。
季波说道:“作为家长来说,一定要激发孩子对事情的喜爱与兴趣,千万不能自以为是,最后成为孩子的敌人,”
季爸爸对儿子的兴趣培养法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即分日常和分阶段。
日常中: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完成这件事。
因此,为了培养儿子对音乐的热爱,季爸爸把家中的闹铃声用古典音乐替代。这样,孩子起床时,刷牙时都会听到熟悉的、正在学习的曲子。
每天生活在音乐当中,给孩子创造出音乐的氛围,并且这个音乐是他正在学习的曲子。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其产生兴趣,内心想弹奏优美音乐的渴望就被激发了出来。
阶段上:
从6岁左右开始,爸爸就带着儿子参与各类比赛,利用每次演出,让孩子觉得自己弹的不错,以催化兴趣。(这个习惯可以一直保留)
从小到大,季恩显参加的比赛数不胜数,也获得了很多冠军荣誉,还在诸多世界知名的音乐厅与音乐会上进行演出,这些都是他向钢琴神童迈进的宝贵经历。
6-12岁期间,虽然对音乐的领悟尚未深入,但通过不断的得奖,孩子会产生我很不错、我很优秀的想法,进而内在激励。
12岁之后,对古典音乐了解更全面,便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欣赏与了解。这个时候,爸爸就会鼓励儿子去研究作曲家谱曲的背景:这首曲子创作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创作背景?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愫?
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曲子的风格、情绪、速度与力度,便会对它的美产生兴趣,最终爱上学琴。
受益于父亲育儿方式的变化,季恩显也改变了自己对钢琴以及古典音乐的看法,“虽然每天练基本功很辛苦,但辛苦是必须的,这不仅仅是在钢琴学习上,也是在所有的活动上,幸而我还有美妙的音乐自我激励。”
练琴对季恩显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周末6个小时、平时3个小时,成为印在他骨子里的举动。
父亲季波也惊讶于儿子被激活的专注力。
季波讲到,自己有一次下午4点离家时季恩显正在弹琴,晚上7点多钟夜幕低垂,回到家的他发现儿子仍坐在钢琴前,忘情地演奏着钢琴曲,不仅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遭的环境变化。
季波对孩子培养方式的转变,在缓解前期存在的亲子矛盾的同时,更是让儿子对练琴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种熏陶式的培养,优势主要有3点:
1.细水长流。刨去练琴,家中随着生活动线而存在的音乐氛围,会缓慢浸润孩子的内心,培养音乐素养与熟悉度。
2.亲子平等,而非父母单方面压迫孩子学习,不易激起孩子反抗心理。
3.多渠道培育。对钢琴兴趣的培养不再只局限于敲击键盘,家长更是能通过带孩子参加音乐会、欣赏知名电影的配乐,去感受音乐的张力,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共鸣。
相较而言,多数已被工作叨扰的无比烦心的家长,往往会采取短平快的逼迫模式。
这就导致亲子之间的关系,总会因为学琴(或者其他事情)变得极度紧张,甚至矛盾重重,以至于孩子拗不过,就跟父母达成协议,让后者被迫签字:即我去考级是为你们,而不是为了我自己。考到10级,我就再也不练了,如果你们同意我就继续学,如果你们不同意,我现在就自暴自弃。
面对这一境况,急躁的家长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
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琴?
孩子真的爱弹琴吗,还是我觉得他爱琴?
是平日哪些举动,致使了今天这一局面,是否有着改善的方法?
当然,神童的诞生并不只靠对音乐的痴迷。对于如何平衡孩子的音乐与学习,父亲季波心中有着自己的一杆秤:实现自己与孩子音乐梦想的同时,也不能放弃高等教育。
“很多音乐家从小就在音乐的路上奔波,甚至为此放弃了高中与大学教育。但我觉得音乐是不能离开生活的。一个人要对普世的价值有着深厚的了解,才能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如果一味埋头苦练,只会脱离现实。”
在父亲的帮助下,练琴学习两不误,季恩显对钢琴愈加喜爱,这种喜爱促使着正面反馈的产生,对练琴沉迷、学业提升、在比赛中崭露头角、通过诸多奖项塑造出强烈的自我成就感。
正是这样循环的正向反馈,帮助季恩显一步一步走向“神童”的舞台。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