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幼升小

不忘初心的幼升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孩子幼儿园是全国最出名的幼儿园,每次家长会我都会感慨幼儿教育真的是需要家长用心思考的问题。

转眼孩子已升至大班,很多家长已经迫不及待地将孩子送进了学前班的课堂。没有人知道就应该这样,还是不应该这样,我其实也一直很迷惑,孩子真的需要这样的成长吗?

1

我有一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她和我讲过一个关于学前班的现象。

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有的进入小学后,因为他已经学过一年级的很多课程,导致上课时发现老师所讲内容自己已经会了,于是不再认真听讲。一二年级因为学前班的底子成绩还不错,可是到了三年级由于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课堂内容又增加了难度,成绩反会突然下降。

但是,也有的孩子因为上过学前班,在一年级成绩优秀,成就了他自信、要强的性格,他不允许自己比别人落后,成绩会一直非常靠前。

同样,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孩子,有的一二年级学的有点吃力,但是他努力、认真,等到三年级时成绩会突然飞跃式地提高。还有一些则因为最初成绩不佳,一直跟不上进度,成绩始终无法提高。

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学前班并不是保证孩子进入小学成绩优异的法宝,需要因人而异。最关键的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一种学科思维。

2

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我们要不忘初心,要时刻想想孩子出生前你对他的期望,而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断在他身上加上的各种愿景。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对他的期望是什么,大概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健康、快乐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希望他自信、有礼貌、能力强、愿意学知识等等,最初的健康、快乐反而不再被我们提起。

健康的定义其实很宽泛,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如果我们能实现初心,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已经足够了。

那么家长在孩子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阶段到底该做些什么?不是着急的、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给孩子做各种知识的储备,而应该是激发孩子良好的入学愿景,对小学生活充满自信和期待。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就完全可以了。

这种准备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让孩子学知识,而是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培养孩子。

3

北京有个不为很多人知的少年班每年会到各大幼儿园去选孩子,并不是像大多数家长以为的那样选择的是数学特别好,英语特别好,或者拼音全都会的孩子。不是说少年班就一定是对的,但是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他们需要什么素养的孩子。那么他们都考些什么呢?举几个例子。

第一题:一架飞机运送6只羊,三架飞机共运送多少只羊?

第二题:观察一幅图,说说这幅图里有多少立方体?

不忘初心的幼升小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三题:听音源游戏,你是如何猜出是他发出的声音的?

第四题:下棋输了会怎样?

第五题: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的家庭。

第五题:说一说你的好朋友。

第六题:来扮演一只你熟悉的小动物。

第一题似乎考的是数学,但是这道题这样回答的孩子录取了:“要用6+6+6的方法,但是我没学过算不出来。”

还有一个孩子说:“这道题有点难,我没听清楚,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个孩子也录取了。

第二题考的是孩子的空间思维和观察能力,不是纯粹的数学题目。后面几道题更不是知识类的题目。介绍自己和家庭的题目,有的小朋友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而有的小朋友单单爸爸喜欢做什么事就能讲两分钟。扮演小动物这道题,学小兔子用竖耳朵方法的孩子没有被录取,而模仿小兔子三瓣嘴的孩子录取了。

由此看出,少年班选择孩子时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各种能力而不是知识储备。

还有的小学考的题目是这样的:“你家楼上有两层,楼下有三层,请问你家住几楼?”

这个题目其实就是简单的一道数数的题,大班毕业的小朋友几乎都会数数,那为什么却有很多小朋友不会这道题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数楼层应该从哪里数,好多小朋友以为应该从上往下数。这就是一个常识问题,排队的题目也和这个类似。

所以说,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生活中。

比如带着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教会他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不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等等。

4

除此以外,能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也尤为重要。但同样是培养专注力,也需要因人而异。

老师讲到了一个例子。幼儿园有活动区,活动区里有很多项目,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游戏。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在这种很嘈杂的环境中给一片树叶样的画涂了色,她涂得非常均匀、非常认真,颜色没有丝毫涂出轮廓。这是一个自我要求、自我控制和专注力都非常高的孩子,但是她的脾气却非常着急,说话的速度异常快,常常因为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而难过。

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那么作为家长可能更应该引导孩子做的是学会放松,而不是让她紧张,让她更加严格地做自我要求。

另外还有一个孩子也在涂色,他涂的很随意,很多颜色都涂到了轮廓以外,但是他的配色很棒,有一点渐变色的意思。中途他想放弃涂色转玩其他项目,当老师夸赞他涂出了渐变色后,他眼睛一亮愿意继续把作品完成。

这样的孩子可能更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并且是能够抓住他真正优点的鼓励,而不是泛泛地夸赞他很棒。逐渐引导他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这对他以后一生的学习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这些工作只有家长在日常的陪伴中才能一点一滴的做到,并不是随便将孩子送去什么课堂能够学到的。家庭的氛围才是影响孩子最深的课堂,这种氛围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小学入学很多学校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做一份简历。有的孩子的简历内容是孩子得过什么奖,参加过什么比赛,特长考到了第几级。而有的孩子的简历却是孩子跟着父母去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风景,做过几次义工,照顾过几个爷爷奶奶或者残障儿童。这两种简历所反应出的家庭氛围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大家觉得哪种更能培养出一个全面的孩子呢?

5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社交的愿望和自我评价能力。小学生活除了学习以外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社交。这也是我们说的健康的另一层含义,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中的一项。那么我们要不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正确的评价能力呢?

老师说很必要,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分群在一起玩耍了。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和女孩一起玩,能力强的孩子愿意凑在一起,能力达不到的孩子很难融进能力强的孩子的群体里。

比如跳绳。一次可以跳十几二十个的孩子会在一起跳,你帮我数,我帮你数。而那些只能跳一个半个的孩子肯定是无法和他们在一起玩的。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评判能力,他自己对自己和别人在内心都会有一个初步评价。如果孩子的能力始终落后于同年龄段的孩子,难免会慢慢被孤立。

家长应该帮助他具备应该有的能力,该放手的事情,该让他明白应该是自己做的事情,不要包揽代替。但是也不要拔苗助长,要学会等待他成熟,在这条等待成熟的路上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就告诉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

“双生子”实验是让两个双胞胎兄弟一个从48周开始练习爬楼梯,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能力时不应该选择拉扯的方式,而应该选择引导的方式。比如帮助他制定计划,监督他完成计划,鼓励他再进步一点,循序渐进的在生活中影响他。

另外一个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评价他人和团队合作。老师说,比如某个小朋友画了一幅画,让其他小朋友评价。一开始其他小朋友对他的评价可能完全就是挑毛病,多数孩子不会说优点,这也许和家长评价自己孩子时爱说问题有关。那么老师做的是引导孩子说出这幅画的优点。

在团队合作中,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老师采用的不是立即批评哪一方的办法,而是让双方都冷静思考,过后再互相说出对方的问题。孩子很快就能够认识到对方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互相道歉后和好。

家长在家里也应该培养孩子说出别人优点的能力,比如让他说出妈妈哪件事做的好,爸爸哪个东西买的好。在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学会让孩子避开情绪失控的点,冷静后思考问题。这会在将来的人际交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培养孩子的习惯、能力、情感、态度,是授之以渔的方法。而单纯地教授知识仅仅是授之以鱼而已。

家长所要做的是为孩子种下一颗影响一生的种子,培养受益终身的品质。期待孩子在这个时候能够学会合作、能够自我保护、有包容之心、悦纳自己和他人、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乐观向上的心境、对学习抱有热忱。


以上内容系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无戒365天极限写作训练营 第16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忘初心的幼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