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位题主发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写作的水平会随着读书变多而有明显的进步吗?截至12月30日20点,包括张佳玮在内的众多知乎大V们,贡献了452个回答。
身为一名写作爱好者,我也去答了一下,以下是我的拙见。
▼
上面几位大神都回答得很圆满了,作为素人实在不敢班门弄斧。就谈一点点个人想法。
单就题主这个问题来说,一定要回答一个“能”或者“不能”,我的选择是“不能”。
就好比说:
自己的讲话水平,会随着听多了别人讲话,而获得明显进步吗?
写剧本/导演能力,会随着看多了电视剧和电影,获得明显进步吗?
换成这两种比喻可能不算很恰当,但在我看来是差不多的提问方式。
其实,无论是讲话、看剧、写作,都存在两类人:
一类,是外行人看热闹,看一是一,看二是二,或者看到二点五;一类,是内行人看门道,从一能看到六七八,体会的是说话的分寸,是剧本结构/运镜的能力,是写作的技法。
要提高写作能力,阅读仅仅是开始“看”而已,后头才是关键。要力争做一个“内行人”,拼的是脑力(思考能力)。
阅读时,大脑会接触到大量信息,相当于输入;接着,大脑开始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把处理好的信息化成文字,作为输出。
大脑对于信息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输入时的所有信息全部储存起来,所以这部分处理就很复杂:压缩、甄别、归纳、总结、再存储。当需要输出时,又要进行一番调取、整理。
通俗来讲,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这八个字,阿法狗可能只要花几秒钟,我们的大脑却需要花好几倍时间。
可能在阅读量少的情况下,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不高;但经过大量阅读后,激活大脑分析、判断、思考的能力,那最终输出信息/文字的能力就有可能加强。
所以我个人感觉啊,阅读是一种方式,一种单纯的字面上的行为,但阅读背后,需要我们不惜脑力。就像上面几位大神说的,这一系列过程,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刻意地去琢磨、研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句子的节奏,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境,问问自己为何喜欢这个作品,它好在哪里,提升自己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最近在看汪曾祺先生的书,其中一篇《晚饭花》(晚饭花就是野茉莉),有这样一句句子:
『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哎写得多妙!汪先生并未直接描写王玉英有多美丽,而是把晚饭花拟人化,用词简单有力,朴素,不浮夸,动中有静。明明不知道王玉英的长相,我却觉得王玉英特别娇丽。
对于喜欢的句子,我会放慢速度,反复读上好几遍,或抄在本子上,或记在印象笔记里。
之后的事情,那就是写作了。大量地写,反复地写,坚持不懈地写。
写的事情又很复杂。一般来说,我们这种普通的写作爱好者,写出来的东西,是没人帮助修改的。最多给亲朋好友看看,但他们未必有时间仔细点评。那只能写作者自己改。
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又是门学问了,但尽可能地多改总是没错。一句句子反复琢磨:逻辑是不是成立,句子是不是通顺,字词有没有重复、含糊的地方,形容词是否太多,动词是否恰当,主语是否颠三倒四,这里是否过度煽情,那里又是否不够饱满……
正如张佳玮张公子所言,写作能力有没有提高,去对比一下自己以前写的作品就知道了——我就是这么做的。早些年写的一个话题,如今重写,再拿出来做对比,会很震惊,简直不相信这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如果有这样的体悟,那我想,我还是有所提高的吧。
以上见笑。/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