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8-社会心理学0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描述了我们怎样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 创始人:海德,“常识心理学”

* 内部原因:性格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

* 外部原因:情境性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

* 外部因素通常会影响个体内部的改变,(个体的性格也会影响到环境的选择)

•  琼斯和戴维斯,“对应推论理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

* 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判断目的和意图;个体背后的特质

•  常识性归因

* 哈罗德·凯利,“常识性归因”:三种因素会影响我们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因还是外因

    * 共同反应: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吗?

    * 区别性:在不同情境下个体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是→外部归因;否→内部归因)

    * 一致性: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是→外部归因;否→内部归因)

    * 附:在对日常行为的解释中,如果出现了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会对已经做出的归因大打折扣。

2.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李·罗斯

对于社会心理学家而言,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 内容: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等内部特点的直接反映。

* 聪明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更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

3.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1)认知和情景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

    * 斯托姆斯实验(摄像机拍摄被试和观察者的谈话,做出归因,观看录像后再做归因)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 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如果观看聚焦于嫌疑犯的录像,人们倾向于认定其认罪是真诚的;如果观看聚焦于审讯者的录像,人们倾向于认定嫌犯认罪是被迫的。聚焦理论会影响陪审团审讯。

  观点在随时变化

    * 当观察者回顾自己的记忆内容时,通常会分配给情景更多的权重。环境的影响随时间愈发受到重视。而当要求在行为发生后做出立即的判断时,人们通常更关注行为者本身。

    * 对于未来的预期。预期某人最近几天的行为会侧重于情境;预期某人很远的将来行为侧重于人的性格。

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威克伦德和杜瓦尔(Wicklund & Duval )

    * 当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但当人们经历了失败之后,自我意识会激活防御机制)

• 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 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他人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使然。

    * 二手的印象通常很极端,其原因可能在于个体多次将注意集中在人而不是环境上。

    * 对于一个我们很熟悉且在多种环境下相处过的人,在归因时我们会对其所处的特定环境更加敏感;只有当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才会更稳固地贴上内在特质的标签。

2)文化差异

* 西方文化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情的发生,东亚文化则恰恰相反。

* 某些语言也有利于作出外部归因。“我迟到了”/“闹钟使我起晚了”。

*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几乎不会根据个人的人格倾向来进行归因。

4.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  琼斯,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征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此外,我们的特质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事物的解释。同样面对穷人和失业人员,有的人习惯于进行特质归因,有的人习惯情境归因。

* 我们对他人消极行为的解释决定了我们对这种消极行为的感受。归因于特质可能会产生厌恶,归因于情境,更多可能产生同情和理解。

•  意识到基本归因错误,并不一定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归因行为带来帮助。归因常常可以在无意中影响到我们。

5. 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

•  考察我们的思维模式的适应性

•  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更愿意承认失败、残疾和不幸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后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18-社会心理学03-归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