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响应了远方的召唤

screenshot.png

周末看了电影《布鲁克林》,讲述爱尔兰小镇的艾莉丝离开母亲和姐姐,只身前往美国布鲁克林寻求更好的发展。姐姐说,在故乡我可以为你买一辈子的衣服,我愿意这样做的。但是在故乡我却买不起一个你想要的未来,这是我送你离开的原因。

经历晕船腹泻最终到达的小镇姑娘与这城市的一切格格不入,被一同租房住的小姐妹们冷嘲热讽,在百货商店做导购不知如何和顾客寒暄,举手投足都透露着不自信。思乡情绪泛滥,一封家书反复阅读,上班不在状态,抑制不住的想哭。

转机出现在神父来到,不仅安慰她离开家会难过,但终究这段儿会过去。还帮她报名了夜校上会计班,她也明白一辈子做百货公司售货员不是一个好选择。希望未来从记账员开始,最终成为一个坐在办公室和数字打交道的会计文职人员。托尼的出现也是一大因素,去一起吃晚餐,去看电影,去海边,去托尼家拜访他的兄弟们和妈妈。艾莉丝终于和这个城市有了交集,同时工作出色,考出了会计证,获得认可。这是一个初来乍到姑娘的朴素愿望,希望能在这个城市有归属感,有一份职业,有一个落脚处。

和所有远离家乡的人一样,和亲人的距离会导致错过一些重要的场合。姐姐去世不能亲历现场,好朋友生日无法即时收到请帖。艾莉丝回家乡了一段时间,她成了有故事的女同学,大家都想问她海的那边美利坚到底长什么样子。她带了些城市的烙印和行事方式——比如去海边事先把泳衣穿在里面。在家乡,忙季被叫去帮忙记账,因工作出色希望她留下,成为一个她梦想的会计。同时,当地即将继承酒馆的高富帅也向她抛出橄榄枝,所有街坊邻居都对他们的关系指手画脚,闲闲碎语,一如很多小城那样。妈妈殷切希望她留在家乡,一如很多母亲一样。她有些摇摆,托尼的信都放在抽屉不敢看。

一切在面包店老板娘仗着知道内幕消息,阴阳怪气质问她之后爆发——这事和她本来也没什么关系。作为尖酸刻薄的家乡人物代表,仗着年事已高依老卖老。当初听闻艾莉丝要去美国就是一顿冷嘲热讽,「呵,你也要去远方?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这个国家追逐“美国梦”的人越来越多,被“丢下”的总是母亲……」

说回老板娘找她的原因吧,家乡某亲戚的小孩也在布鲁克林,好巧不巧撞见艾莉丝和托尼登记结婚,暗示你现在和高富帅「暧昧」的不正当关系,我说出去你在镇子里就身败名裂啦云云。艾莉丝打断她欲说还休,冷冷道:「我忘记了。」「喔唷,你是说你忘记了和人结过婚了?」「我是说我竟然忘记了这个镇子原本的模样。」

当我们回归故里希望找到从前的感觉,常有陌生碰壁之感,殊不知故乡没有改变,是我们自己变了,变得再也无法和故乡融合。曾经拼了命挣扎融入一个新环境,最终它也会成为你血液里的一部分。

最终还是响应了远方的召唤,艾莉丝打电话订了回布鲁克林的船票,向母亲坦言自己已经结婚,他是个好人。母亲说她要去睡了,说不想告别。她明白,女儿这一走就是她的永远。

回布鲁克林的船上,一个青涩的女孩想她询问布鲁克林是什么样子:「听说那里有好多爱尔兰人,像家一样。」沉默许久,艾莉丝转身告知她:不许在船上吃东西,晚上锁门先,等对面敲门后进行使用厕所的谈判,下船前化妆,即便你没有方向,也要装的自信,假装知道你要去哪里……」

绝妙的轮回隐喻,这个小女孩正是当年的艾莉丝,小女孩也会经历那一切,最终在布鲁克林漂亮的站住脚跟吧。

从影片拉回现实,无知如我,出生生长在一线城市,从小对其他地方不慎了解。渐渐大了后有能力去到一些地方,感受不同的城市脉动。在目前两个人生转折点,我都没有选择留在家乡——那个所有人都趋之若鹜的一线城市。我的心情有些像那个当地酒馆的儿子,他从来没有离开过爱尔兰,他顺风顺水,他的一切都在爱尔兰。不同的是,我选择暂时脱离老天爷给的福利,只身闯荡一番。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你得更努力,更敏锐,更包容,更坚韧。若是没有观过世界,世界观总是不那么客观。不论是在家乡打拼到出人头地,还是相信「北上广没有眼泪」。为了寻找理想的生活状态,你我大概都躲不过一番折腾。

不论你从哪里来,最终我们还是响应了远方的召唤。这个远方,由你来定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终还是响应了远方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