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鸟朝凤》成为绝唱,离开我们的不仅仅是唢呐

《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大哀之曲,是一首不能轻易拿来给人送葬的曲子。整部电影下来只出现了两次,就成了绝唱——21世纪了,没有人再请唢呐艺人来为红白喜事助兴了。在这个到处都是话筒、音响、流行歌曲的现代世界,“嘀嘀哒哒”的唢呐、竽、喇叭都成了老古董。唢呐班主天鸣在西安的古城墙上最后一次听人吹唢呐,却看到了唢呐前摆着收钱用的搪瓷茶缸。

影片结尾,天鸣在师傅坟前吹起那哀婉高亢的《百鸟朝凤》,看着师傅的幻影一步步走远。我想如果不在此结尾,接下来就该让天鸣放下唢呐,像其他师兄一样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去了——毕竟面临是和面包的选择,最后肯定是肯定是面包占上风。

如果没有出品人方励老师在直播平台下跪恳请各影院为《百鸟朝凤》排片,这部电影的票房肯定不会达到最后定格的8690万。说实话,让我在电影院花费三十块钱加两个小时,我更愿意选择《美国队长3》之类的大场面大制作,充满情怀的《百鸟朝凤》还是在电影频道看吧。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感觉:面对逝去的传统艺术,我们一边听着摇滚一边惋惜。原著作者肖江虹也说:文艺片注定是孤独的。

想起几年前姥爷过世十周年时,家里人为他大办葬礼。当时我见到了四姨在灵堂前繁复的“二十四拜”,这是我们这片土地上作为子女对逝者最高级的礼仪。那也是从小在学校学习“四个现代化”的我不曾见过的。那种仪式感给了我极大震撼,但之后的好多年里都没有再见到过,也许它也渐渐失传了吧。

同样失传的肯定不仅是唢呐,还有磨剪子戗菜刀,补缸箍瓷、编筐织篓。这些农耕文明世代相传的古老技艺,面对着物产大丰富到处充满科技的新时代,一个个都躲在了老屋的角落里,失去了传人。当然年轻人也不会对这些技艺(现在改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感兴趣,他们就像相声里说的“BP机维修技术”一样早已成为过去式,现在更流行的是“挖掘机技术”。

最后两点意见。1、这部电影如果用陕西方言来演绎会不会更好一点,可能那样会影响票房。2、焦三爷最后一次在窦村长的葬礼上吹奏《百鸟朝凤》时,围观群众们的表情很到位,因为我在现实里见到过这样的场面。如果再在屋顶上加上百鸟鸣和,是不是更能使这视觉上更精彩些?但这些都是马后炮了,因为导演吴天明老师已经在2014年3月像焦三爷一样伴着《百鸟朝凤》的曲子离去了。

评分我原本给8.5,因为窦村长和西安的鼓楼,9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百鸟朝凤》成为绝唱,离开我们的不仅仅是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