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你的优先权?

谁有你的优先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个礼拜六,丹尼尔组织了一场“沙龙照”聚会。邀请了5位好友参加,我也有幸被包括在丹尼尔君的“想要一起拍沙龙照的好友”之列,荣幸之至。我们很认真,提前两周开始构思,在当天非常有诚意的准备了休闲和正式两套服装。

拍沙龙照,也能算个聚会?

是的,在都市里,任何形式,都可能成为聚会的理由。沙龙照、去图书馆、上瑜伽课、一起去买一个眉笔、学画油画、学做菜、去教堂礼拜、钓虾、远足、拜观音、去夜店……

在一起做什么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和什么人在一起。

沙龙照之后,丹尼尔说,一起晚餐如何?碧姬小姐要陪男友,先行离开。SY说,好,我叫我女友一起。G小姐纠结着,到底是去见男友,还是留下来。

“工作之余的时间太有限,我想和大家在一起,又想和男友一起。但又不觉得和男友的感情进展到可以把他介绍给朋友的程度。如何是好?”G小姐很是为难。虽然我们对G小姐说,叫你男友一起来呀。但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不容易做到。

礼拜六故事的结局是,G小姐将男朋友介绍给大家,然后一起去吃川菜。G小姐隆重推荐鲶鱼加冒菜,牛肉饺子,手撕包菜,凉拌皮蛋……都是不吃辣的微君不曾尝试过的充满新鲜感的G小姐的“家常菜”。

日子过得风驰电掣的,好朋友如我们,一起吃对方家常菜的机会都少之又少。

1994年公开播映,2004年大结局的经典美剧《 老友记 Friends 》也许是大部分都市人心中对于“友情”的最好写照:一群朋友住得很近,工作之余可以抱团,几乎天天在一起,见识过各自所有值得人嫌弃的缺点之后,还决定要和对方日日相处下去,甚至住在同一间公寓里,互相扶持互相安慰,小圈子里恋爱分手各种狗血。

影视作品作为生活的浓缩,只会告诉我们友谊的美好,却不会告诉我们,为了获得美好的友谊而要克服的重重困难,以及那里面所付出的时间和坚持。

《老友记》10季,播了10年。平均每季只有23.6集。如果按每集2-3次聚会来看,其实朋友聚会,最多也不过一周一次。其它时间里,他们各自对付自己的工作,进行各自的约会,做自己该做的事,见自己该见的人。

对于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中国80后来说,离家后建立的友谊,可以像亲情一样重要。没有兄弟姐妹可以沟通,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会帮着搬家,听你抱怨,教你谈恋爱,和你互相交换夫妻相处之道,甚至在父母出现问题时为你出谋划策打点上下。所以不怪G小姐心里纠结是否要把现任男友介绍给好友,因为那也许是像见家长一样重要的程序。

丹尼尔和我相约一周见一次,努力的坚持,一起上一个健身课程。和SY也许一个月见个1-2次。还有许多要好的朋友,也许两三个月才能见一次。更别提突然被公司派驻海外,或者决心出国深造的好朋友,也许一两年才能见上一次面。

当生存已经不再是问题,我们就会开始转向思考“生活方式 Lifestyle”。今时今日,可以选择的东西愈来愈多,我们渐渐会迷茫于到底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生活着。

“我想要尽可能多的和朋友约见面,又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运动、比如写日志……总觉得时间不够用。”G小姐惆怅的说。

该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太贪心,希望拥有的太多?想要摆脱“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状态,希望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件过分贪心的事情么?

追求真正快乐的生活,从来都不能算是过分贪欲这件事。当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应当乐观的积极以对,争取更多。

可是,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要先从哪一样开始争取?私以为,对事物取舍的“优先权Priority”是关键。而这个关键,又取决于我们使用怎样的衡量坐标。从理性的角度出发,“重要程度”必然是一个坐标。另一个坐标是什么?

公司有一位印尼华裔女同事,一直坚持少吃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以求控制体重。这样一来,真的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我问她,这样不觉得难受么?

她说,取决于心里是否快乐;如果我胖了我会不快乐,如果我节食瘦下来,我会很快乐。

当然,作为吃货的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要讨论胖瘦美学,而是想说,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纠结的复杂,从感性的角度以“快乐程度”来做为优先权坐标,就很好。

以理性的“重要程度”和感性的“快乐程度”作为衡量坐标,“很重要很快乐”的事情就因该排在第一位,花大部分的时间和大部分的精力来追求。

对于吃货如我来说,“吃”永远是一件很重要很快乐的事情,甚至是一件最重要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一切跟吃有关的活动,我都会挤出时间参加。

不同情境,似乎都可以简单的通过两个坐标,就能大概把一系列人和事的优先权来个由前向后的排列。生活好似一下子豁然开朗不少。谁说方法论不可靠呢?


原创作品

2015年7月10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并非关于吃的一切】

微信搜索:chilechilechile (谐音:吃了吃了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有你的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