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关于慈禧的影视作品不断增加,慈禧已经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人物了,随着《那年花开月正圆》大结局,慈禧作为最后的“大人物”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你印象中的慈禧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吗?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年洪秀全从金田起义,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开始了,1852年慈禧入宫,赐号兰贵人;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定都于此,改名南京。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同年,慈禧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为后来的同治帝);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一、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慈禧
在慈禧1861年夺取清王朝最高权力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农民起义暴动不断,内忧外患之下,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慈禧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如湘军、淮军等;又在列强支持下,于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后又镇压了捻军、苗民、回民等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史称同治中兴。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在慈禧主政的前30年,对外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内控制了人民的起义,维持了王朝的稳定。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也有了初步发展。
1865年—1870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虽然使法国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但是在政治让法国陷于被动,在军事上,让各国看到了清政府当时的实力。
可以说,从慈禧1861年主政清王朝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慈禧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最少给清王朝带来了3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但是,慈禧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从而使洋务运动停留在“器物”层面,也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慈禧
几乎和中国洋务运动同时起步的日本,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历经三十年变法图强,于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因为,此时的慈禧没有跟上当时世界的潮流,认为区区日本不足为惧。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而此时的慈禧正直60岁寿辰,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次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陆两个战场均遭失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强干涉下,后以白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慈禧所表现出的是封建王朝最落后,最愚昧的一面,统治阶层为贪图自己的享乐,挪用军费为自己做庆典,大搞铺张浪费,对世界的局势没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没有提防这个邻边小国的发展,固步自封。将洋务运动三十年的积累全部葬送。
三、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慈禧
甲午战争失败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根本不堪一击,充分暴露出清王朝军事实力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对于变法,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持,当听说光绪帝企图让袁世凯派兵围园杀后,杀死荣禄时,慈禧等人发动戊戌政变,拘禁光绪皇帝,并处死了谭嗣同等六人。可以看出,甲午海战后,慈禧也是疲于应对时局,有心推动变法,又不想亲力亲为,于是想还政光绪,又想把持大局,最后戊戌变法没能按着预想的方向发展,于是慈禧迅速将变法扼杀在摇篮里,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民众以为愚昧的清王朝拒绝变法
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想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对列强宣战。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在签订完中国历史上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慈禧大摇大摆从西安回到北京,为了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宣布实行“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然而,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内忧外患,无力与西方列强抗争,也无力镇压国内的起义运动。
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在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清政府选择了“中立”,最终日本战胜了沙俄。为了应对国内革命运动高涨的态势,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1908年,慈禧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可笑的是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在慈禧死后的第三年即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的清王朝的统治。
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慈禧为了延续清王朝的统治,想要谋求变法,但是又不愿意交出权力,想要镇压义和团,又屡屡失败,想要抵抗列强,却无力抵抗,最终为了清王朝的统治延续,竟然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卖国求荣的话!可见,无论慈禧做出怎样的改革,怎样的变法,依然摆脱不了是封建专制统治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