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

中国班主任研究学院第二期  NO.14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

——读《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帮助学生通过主动交往优化发展生态》读后感

第一稿

陈娥

      这篇文章是华东师范大学李伟胜教授所写。说实话,这篇文章我读了大概五六遍,一直到抄笔记的时候 ,还是似懂非懂。笔记抄完之后,又读了几遍,才终于弄明白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交往,从“所属群体”走向“属于自己的群体”。我先把这篇文章的脉络再次梳理一遍:

一、问题的提出

二、求解的方向:

在此环节中,作者提出需要逐层把握三个思维节点:1、关注“变量”;2、关注“我们”对变量的主动利用;3、关注班级的建设历程。

三、解决问题的案例——帮助 学生主动解决“亲子沟通问题”

(一)“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策划

(二)“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准备

(三)“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举行

(四)“主动沟通”主题班会的延伸

四、案例中蕴藏的教育智慧

(一)在文化生态中体会教师的文化使命

两点启发:1、我们不能简单地移植外国学校的教育系统和伦理、宗教生活;在借鉴优秀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时,应充分考虑我们自己的文化生态和独特使命;2、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应保持更为 自信的文化自觉,理智地辨析、自主地选择我们 必须坚守的文化使命。

(二 )从教育视角透视学生成长的天然生态

(三)用专业智慧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生态

五、研究的结论——让学生在主动交往中自主建设 “群体”

我把自己的阅读笔记附在下面: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2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3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4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5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6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7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8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9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0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1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2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3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4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5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6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7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8张图片
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_第19张图片

接下来我想以“做智慧班主任,建自然生态圈”为题,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做智慧班主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所属群体”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虽然明白作者所指的学生的两个“所属群体”指的是家庭和班级,但并未真正读懂,因为学生本来就一直生活在这两个群体中,或者说家庭和班级本来就是他们生活的群体,为什么还要帮他们去优化发展生态 ,引导他们从“所属群体”到“属于自己的群体”呢?通过反复阅读,才读懂李教授是希望我们做一名智慧班主任,引导学生通过主动交往,建立起两个良好的生态圈。

      作者认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更加开放,也更为复杂。所以在次背景中,学校教育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当然也就有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其中,站在个体角度,每个青少年正是通过与周围的每个具体个体的交往实现发展,而他所在的群体就成为展开各种交往、实现发展的具体生态。随着班级建设领域的改革,学生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新的问题也就得到了关注。作者最关心的是问题有两个:

1、在日常学习上火中交往最为紧密的群体中,学生该如何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建设所在的群体?

2、在此过程中,教师该发挥什么作用?

        作者在这个问题中补充说明到:面对中外交流中看到的外国经验、中国课改中尝试的“选课走班制”而产生的困惑:参照国际“先进”经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个性化的选择,推行用于“选课”的“教学班”;同时,将常规班级 狭隘地命名为“行政班”并予以取消,也取消了班主任的专业岗位。那么,常规班级究竟有何存在价值?班主任的专业工作该如何定位?李教授指出取消班主任的这项改革的思维漏洞,那就是忽视了班主任促进学生 深度交往的教育功能和精神家园、培养文化归属感的社会功能。

    李教授不仅阐明了他研究这个问题的背景,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引发我们去思考。在反复阅读中,我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

      班级和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两个紧密群体,学生该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我在叩问自己:我是一个老班主任,我是如何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我们身边的同事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我作为班主任,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我把时间倒退到九十年代,我是91年参加工作的,到现在已经是28个年头了,如果说我真正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似乎只在98年那一届学生身上。哪怕就是现在,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并不明显。98年那一届学生,感觉能力特别强:组建班干部,取消了传统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 、体育委员”等职务,而是让学生实行分组轮流值周, 具体如何操作 ,全由学生自己决定。 记得那时班级人数是56个,把全班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成员由组长自己挑选,男女搭配,学习成绩也按好中差搭配。这8个同学 谁负责管理什么事务,全由组长安排,有的是组员自主申请。同时,我还成立了专门的“调节委员会”,专门调节同学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我真的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班主任。黑板报、班级活动,全部是小组轮流制。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很多宝贵的资料没有保存。

    近期一直在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我发现李老师堪称真正智慧性的班主任。李老师82年参加工作,也就是说还在我们读书的年代,李老师就在努力帮学生找到自己的“所属群体”并让学生意识到这班级 是“属于自己的群体”。那时他所带的学生就已经开始在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如确定班名、提出班训等。李老师用这种文化把学生凝聚在一起,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投入到建设自己的班级中。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也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建设 ,而是在学生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也就是说把他的观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学生的愿望找到一个自然和谐的结合点。李老师在《我这样做班主任》一书中写到:“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确定班名、提出班训、创作班歌、构思班徽、绘制班旗的过程,变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 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相统一的过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有意识地引导。如何引导?我的理解就是帮忙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他们的班歌就是请的著名歌唱家谷建芬老师。有了这样一种文化 ,学生就很自然地投入到建设自己的群体了。

      学生的另一个群体就是他的家庭。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个群体中。但学生是否认识自己有这个群体?是否有主动建设家庭建设的意识?我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没有这种意识,家长也没有这种意识。在家长的眼中心中,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至于家务都是他们的事情。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也为了让学生 体会到家庭挣钱的辛苦,让学生感受父母为家庭的操劳,在今年暑假的作业改革中,布置了一项“必做作业——每天做家务 ”。虽然孩子学会了一些简单家务,但都不是主动完成的,没有一种主动做家务的意识,更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我就应该做家务。每次交流时,都说“老师 ,我今天帮妈妈扫地了”“我帮奶奶洗碗了”。他们都把这些家务活当成了父母、爷爷奶奶的任务。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自己也需要投入到家庭的建设中?于是我有意识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相信相爱一家人”,设计了以下环节:

    1、填一填:自己家里的成员;

  2、说一说:家庭成员各自为家庭做了什么;

  3、想一想:自己为家庭做了什么;

二、做智慧班主任,引导学生主动建设“所属群体”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属群体”是仅仅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是班级和家庭的一员,还需要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 建设“所属群体”中,发挥 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如何引导?特别是如何定位自己的“所属群体”?或者说是想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班级和家庭?在我们看来,家庭很好说,“幸福”“温馨”就可以;那么对于班级呢?当然这两个词语也可以,只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建设 这样的班集体?我想到了李镇西老师的班级,读过李老师书的老师都知道,李老师不管是对于老师个人还是班级,比较看重“幸福”。如他有一年的班级口号或 文化,就是“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那么接下来李老师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学生因为感受到自己 和因为有了李老师而幸福,学生自然受到李老师的影响,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并践行这一理念。“让每个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这样一个幸福的班集体就是李老师和学生 一起建设的。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建设“所属群体”,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这是“属于自己的群体”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李教授指出,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看,“认识主体”应该是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和与学生同属班级活动 “复合主体”的教师。他认为,班级究竟该如何存在,有什么样的形态和属性,是由班级成员选择的,而不仅仅是天然存在的或被其他人预先规定的。李老师继续讲到,沿着这个方向思考,这就需要超越社会学视角,将班级视为可由学生主动建设的因而属于自己的“群体”。我从李教授的这段话明白,如何建设班级,应该不是教师说了算,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那么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商量的,而不是教师 预先设定的生态。 班主任想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班级生态,作为小学老师的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还不具备那种主动建设班集体的能力,也不明白我们究竟想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班级,这时建设班级的重任,或者说基本上就是靠教师的“预先设定”了。只是教师的“预先设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到了高年级,甚至初中和高中,班级文化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建设了。

      我的这一届学生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带一年级,也是我自己申请带的一年级,想把一届学生从一年级带到小学毕业。我的初步想法只是每年为他们照一张生活照 ,一张集体照;每年为他们写一篇或几篇成长日记;每年把他们的好作文收集起来,毕业的时候做成一本纪念册送个他们。因为是一年级,我确实不敢,也不相信他们也能建设班集体,总觉得能认识自己是我们班级就算不错了。后来我在群里告诉各位家长,对于班级建设有好的建议可以在群里提出来,或者说想开展哪些活动,也可以直接在群里提出来。看到家长们对活动还比较感兴趣,于是成立家委会后,由家委会 一起,综合各位家长的意见,我们进行权衡,拟定每个学期的活动,然后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年级,所以我们的活动基本上就属于一种亲子活动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累计开展活动达五十多次。

    古希腊某位哲人曾说过:感情是由交流堆积而成的。 我们的亲子活动,目的不单单是玩,而是在玩得过程中,促进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如我们的亲子游戏 ,就是需要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的,如“夹气球”,“拔河”“端乒乓球”“放风筝 ”“绑腿走”等。再如我们的亲子阅读,亲子手工等。还有一些活动是促进生生交往的,如我们刚举办的“十岁生日集体庆典”,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我为孩子赠送礼物,并送祝福。其实这祝福就是一种是师生交往。

      下面我重点讲讲刚刚为学生举办的“十岁生日集体庆典”活动。在由学生主动申报后,活动前一周,学生、家长和我一起商定本次活动议程。主要确定了以下活动议程:

1、看学生成长纪录片,猜猜我是谁

2、寿星和寿星家长代表分别发言

3、学生表演节目

4、家长赠送礼物

5、教师赠送礼物并送祝福

6、分享蛋糕

7、谈感受

在这个活动中,看自己的成长纪录片(照片由家长提前发给负责的家长),感受自己 成长中的喜悦和快乐,都是家庭带来的;寿星代表讲话,通过讲述父母如何爱自己,来感恩父母;寿星家长代表讲话,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是家长的骄傲,也是家长的牵挂,进一步感受到父母的爱;学生表演节目,也是一种生生交往,彼此通过节目的形式来表达祝福;家长赠送礼物表达的是家长对孩子的祝福和爱;老师赠送礼物和送祝福,其实也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最后的分享蛋糕 ,既有生生交往,也有亲子交往 ,还有师生交往。在这三种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主动投入到班级建设的愿望。

  (二)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除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在带前几届学生中,我还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如上面提到的“相亲相爱一家人”主题班会。这节课分为前期准备,活动开展,后期延伸三个部分。

    1、前期准备:

    (1)准备一张全家福,介绍家庭成员;(2)交流父母爱你的故事;(3)我陪父母上班,了解父母工作的情景,在全班交流。

2、活动开展:

  (1)晒一晒:在电脑上出示全家福,为大家介绍家庭成员。

  (2)说一说:

      A..家庭成员各自为家庭做了什么;

    B.讲述父母爱你的故事;

    C.交流你陪父母上班后了解到的父母工作情景

    D.谈感想: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说一说:自己为家庭做了什么;

(4)想一想:自己以后该怎样做?

后期活动:

(1)一篇作文,内容可以是父母爱你的故事;可以是这节班会后的感受;可以是像学校作息表一样的,列出父母上班工作的作息时间表。

(2)列出你可以承担的家庭责任并努力承担。

  (三)借助假期作业转型

    其实,我工作 28年,感觉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班级建设,因为有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意识稍微强一点。对于投入到家庭的建设中,意识稍微薄弱一点。但是我们的家长,素质、能力可能相对来说都比较欠缺,这时就需要我们班主任的引领了。我们每个假期的作业都在努力转型,由知识向能力,由学校向家庭、向社区等公共场合转变。我们也在极力引导学生真正把自己当做家庭的一员,主动投入到家庭建设中。如我今年布置的“每天做家务”“今天我当家”等,让学生从被动体验到主动投入,家长普遍反映这个假期孩子长大了许多,听话了许多,肯主动帮助做家务了。

(四)借助网络力量

        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一批90后,00后已经由之前的独享父母之爱变成两人平分父母之爱。但他们之前都是独生子女,已经独自享受了十几年或几年的专属他们的父母之爱,突然之间有个人要和他“争夺”父母之爱了,他们的内心是不好受的,很多都是接受不了的。我暑假听到一个校长讲到自己班级的孩子,因为母亲怀了二宝,对母亲“怀恨在心”,最后求助与校长。校长考虑再三,决定从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生病后,因为无人照顾,无形中给独生子女增添了负担讲起,引出父母的话“要是他有个弟弟或 妹妹,他就不会这么累了”,孩子终 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终于接纳了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我觉得这个校长就是智慧性的校长,巧妙地帮助学生接纳了家庭未来的成员。

三、做智慧班主任,呵护学生成长的生态圈

      李教授在第四部分中,总结了第三部分案例中蕴藏的教育智慧,概括为三点:一是在文化生态中体会教师的文化使命;二是从教育视角透视学生成长的天然生态;三是用专业智慧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生态。也就是说当我们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有群体的,回归到自己的“所属群体”后,再通过系列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投入到两个生态的建设中。当两个生态建成后,我们还要呵护他们成长的生态圈。李教授在这个部分,指出了班主任工作的三层境界 ,对应于班级发展的三层境界:管制型班级、自主型班级、民主型班级。对照这个我仔细反观自己的班级管理,目前虽然想建设一种民主型班级的愿望,但感觉离民主型班级还差很远,还停留在自主型班级这个层面。我又想到了李镇西老师的班级,应该算的上是民主型班级了。李老师在多本书中提到他和学生一起建设民主班级的故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学生成长的生态圈,所以他们的班级凝聚力才非常强,以至于毕业这么多年,依然如当初一样的团结、友好、亲密。

    我也要努力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为他们的成长建一个自然生态圈,并努力呵护学生成长的生态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15 做智慧班主任 建自然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