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 〈论语〉学习笔记277卫灵公第十五32》

《金文诚 〈论语〉学习笔记277卫灵公第十五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丙寅日,三月初八,2016年4月14日星期四。

一,馁,音内的第三声,nei3,是饥饿的意思;它是多义词,还有两个意思分别是:一,没有勇气,如气馁,自馁,馁怯;二,鱼腐烂,如鱼馁而肉败。

二,孔子说:"君子只一心谋求于道,不谋求于食。耕田,也难免有饿肚皮时,学习也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着急自己学道之不明不行,不会焦虑于得不到财。"

三,忙什么?为什么忙?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实现这个问题的方法,决定人生格局。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大部分人之所以终日营营而忙个不停,只为谋图口食,追求利禄而已。君子不同于他的地方在于,君子一心谋道,念兹在兹,至于口食方面的追求,则没时间多想,为什么呢?因为,食之得与不得,不系于谋与不谋,也就是说,跟人们谋与不谋不相干。

为什么说,养家糊口的事与谋与不谋不相干呢?这与大部分人的观念和感受不一样啊!

孔子说,农夫耕田,目的单纯,做法彻底,一心谋食,但是,如果遇到荒年,五谷不登,就没有收成,也是要勒紧裤腰带,只好挨饿硬扛了。也就是说,"一心谋食就能谋得好",这个假设是错的。

同样的道理,孔子主张君子为学,放下功利心,心思放到一心谋求真理上,这是学问有成的唯一办法。在这个基础上,学问还能带来境界不同的机遇,最最简单的来说,学问有成而见用于时,而禄在其中。

这真是"求者未必得,而得者不必求",这样对照之后,还会继续把全部生命能量投入到孳孳以谋食的生活吗?

四,《大学》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使自身发展,也就是把机会资源机遇让给他人,使他们富足,这样做能使众人归心,而安处富贵崇高之位,这就是舍了那财货,去发达自己的身子。而没有仁德的人呢,用自身来发展财富。与人争利,不管他人贫苦,以至于众人离心,这是舍着自己的身子,一定要去发那个财,这么做,本来的目的是养身的,乃至于丧身之祸临头,捣腾来的钱财又用到哪里去呢?

不说平头百姓了,就是出身高贵的皇帝,也没有一定得富贵的啊!比如说明朝第三任皇帝朱允炆,就是被燕王朱棣打跑,隐姓埋名,学他爷爷朱元璋当了一辈子和尚。

五,再问:为什么要求"一定要赚很多钱"呢?焦虑。

担心经济周期,担心意外,担心这担心那⋯这些担心有一个共性,就是心神外越,盯着外面。这么一来,就不能往内里看,不能安下心来谋道。

师父讲过,外面的世界,特点就是不稳定,变来变去,请问,买房买股就保险吗?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给了人们这样的感觉,但是,惟有对自身素质的投资才是唯一可靠的保险。

六,最多不过一死。什么事情是一定要怎样的呢?

孔子教我们"毋必",意思是说,如果强求一定要得到什么结果,比如说一定要过上有权有势金玉满堂的日子,那么,难免要放弃准则以将就目标。放弃准绳,就是离开中道,这最终带来什么后果呢?

反过来说,谋道这件事,做起来也一样很难一帆风顺,为什么呢?

先要明确一点:谋道这事倒是一直不离中道,不离准绳。

其次,不变的中道,碰到不对的境遇,也折腾人。外面的环境有符合中道的时期,也有无道的时期,遇到的境遇有符合中道的治世,也有无道的治世,经过的地方也是一样,异地异俗,风气有正有邪。

所以,不是谋道就一定顺风顺水。可见,谋道就是谋道,不是谋顺风顺水。

所以,人终有一死,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最好不是"中道而废"。

王阳明那么大的学问、本事、智慧,落到龙场驿,造了一个石棺,静坐其中问:圣人于此境当如何?这一问,了脱生死,创了"致良知"的学说,引领后世心学,影响至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

有时候,苦,才是问道、学道的良师。遇到困苦之时,需要反躬自省的仍然是:我知道了吗?我行道了吗?

立心纯正,

念兹在兹,

心无旁骛,

安心大道。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 〈论语〉学习笔记277卫灵公第十五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