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文坛巨匠写中学生读物,多有高屋建瓴之感。譬如冰心的寄小读者,譬如夏丐尊和叶圣陶的这本《文心》。

南朝的文学家刘勰曾著有《文心雕龙》,高中时曾有耳闻,说是耳闻,其实是那时背了大量的文学常识,但到底《文心雕龙》写了什么,却是一无所知。后读到《文心》,好奇百度了一下《文心雕龙》,才知道是一本文学理论著作,想来应是十分枯燥的内容。

这本《文心》却大不一样,没有纯理论的宣导,全书竟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完成了文学的知识讲述,文学知识皆从故事人物的口中讲出,以至于在试读部分章节的时候,会有在读故事书的错觉。

《文心》全书三十二节,每节基本都涉及到一类文学知识,结合故事的场景,穿插入个人与社会的大小时事。知识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小说、诗词、日记、书信、习字、朗读、鉴赏,以及触类旁通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如果有时间,建议一口气读完全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书里故事的背景设在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却是一方净土。故事中的学生皆是积极好学的孩子,乐于与同学和老师讨论各种文学知识,且各自都颇有一番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让读者也不禁会受其感染,仿佛也置身于这样一个孜孜乐学的学习环境中,从中体味到乐趣而激起了学习语文的冲动。

书中虽涉及了各方面的文学知识,但毕竟不是一本教科书,所以各类知识点到即止或直述重点,像是由一个向导带领着逛了一圈文学的殿堂,各点皆可触及,但各自的体会却并不一样。以下两节,是个人体会最深之处。


1. 触发

这节谈的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关联。不少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上去学习,但书中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见解。“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中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

记得小时候学作文,总是让看优秀作文选、背好词好句,结果看了大量的优秀作文,文字水平却丝毫不见提高。回想起来,那时多半是把优秀作文当作故事书来看了,关注的不是那些写作技法,更多的是有趣的情节,就此罢了,所以最终无非是多看了些故事而已。而在教授上,也并未特别对于写作灵感或是写作技法的讲述,或只是零星几点。

“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所以阅读的所得、作文的好坏,首先得是感悟的深浅。没有触发,便没有感悟,那凭空又如何能写出好的文章。触发,源于生活的体验、源于接触的广度。见得多,且想得多,感情自然就丰富了,这样写作的材料也便能油然而生,而后,才可论到写作的技法云云。如若阅读的材料丝毫引不起触发,或读过而没有思考,读过就罢,这便会造成虽读书无数却不留痕迹的无用感,也是徒徒浪费了光阴。

2. 关于文学史

这一节的故事讲了学生周乐华打算读点文学史,但各种书单让他有些茫然,不知该如何切入,而向先生王仰之请教,但先生却并不建议他以当时的文学水平去阅读文学史的做法。

“如果丢开哲学和古史等,单就文学来说,便是先要接触了文学作品,然后阅读文学史才有用处。因为文学史上所讲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对于文学作品若还不曾认识,徒然知道一些‘作家’、‘派别’、‘源流’、‘演变’,便完全是隔靴搔痒的事情。而现在一般人似乎正在干这等隔靴搔痒的事情。”

回想自己在高考之前,不知花了多少工夫,背了大量的文学常识,以及各种支零破碎的诗句,却不知具体的意义是什么。于是就有了只知道刘勰写了《文心雕龙》、汤显祖是戏剧大师,但到底是什么内容,却完全不晓得,这些文学常识便成了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再说我们背过的那些唐诗宋词,实实是有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所致的,脱离了这些,这些唐诗宋词也便成了毫无意义的文字,仅仅只是会背诵而已。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如此读而不求甚解的收获又有多大呢?看《中华诗词大会》,并非会因那些人能背那许多诗词而敬佩,只是单纯的比拼记忆能力,更大的收益是各位导师对诗词的解读,这与诗词结合起来,融入具体的背景中,才是诗词正确的学习方式。


《文心》一书是中学读物,不禁于生,更于师。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得,真正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而并不只是停留在粗浅的记忆上,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对于父母,在下一代的语文教育或是文学素养的培养上,此书也大有裨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心》: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