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的图书馆需要打扫 ——知识体系管理

认知课6

大脑中的图书馆需要打扫

——知识体系管理

大脑中的图书馆需要打扫 ——知识体系管理_第1张图片

最后一节,有三点内容:知识管理总概、执行步骤、总结

#一个惊喜Serendipity #

开始学习认知科学方法论之前,看到介绍说音频8.5个小时,心想也没有多少,每天一节课,看我一周拿下!谁知道这打脸的节奏来得如此快,第一节反复听,三天写了两篇文章这才感觉到把里面的概念弄明白了。第一天黑线之后,我就在考虑要不要拉长我所谓的6天完成计划?行动总是走在意识之前,等我反应上来的时候已经在计划里把时间放长到10天,9月26日-10月5日,恰好十天。

这是我第一次模拟成功!在做事情之前,现在脑子预演一遍中间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确认一个更优方案再执行,这是最小MVP,在课程本身学习上我居然得到了一次相对成功的预演。为自己开心!

制定计划是线性的,但是完成计划是需要曲线前进的,虽然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是人生有时候就非要经历一下曲线的波折最后才能到达终点,而这中间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意外成本都需要计算进去,就算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要预留空间。否则,只会不断压榨自己,最后最低效完成甚至草草了事。

#知识管理总概#

1知识管理为什么这么重要?

刷新了知识分类的概念。知识应该如何分类?这个问题放在以前问我,我一定一记白眼觉得问问题的人脑袋是不是被门挤了,从小到大一路学到现在居然还问怎么分类,自然是按照语数外史地生啊!谁知道这样的“学科分类”只是符合了人的直观印象,对人的记忆和内化却起不到效果呢?

“School”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闲暇,过去上学都是贵族教育,普通人要填饱肚子,哪有时间读书?这我知道啊!所以那时候更多的是哲学、文学方面内容的输出啊!

后来的教育变成了工业化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参与社会化分工获得工作。这个我知道啊!正因为这样才细分了各种工种,有了所谓的技术专业啊,在过去的这些年就是这样的呀!

所以,现在社会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做知识管理,提高现有知识的利用率,也就是流行的“斜杠青年”,也是未来对人的一个要求,不再是过去那样有一技之长就能走遍天下,而是对人的整体有了更高的要求!人在确保了温饱之后,追求的是更有品味的生活和一体化审美,只是现在还有大面积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醒的人已经走在这条路上,沉睡的人依然抱着过去的观念。

做自己的知识管理就变得越来越迫切了,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正在到来的现实!

要走出现在的误区,就要去追究教育的根源和发展过程,看到过去的优劣势和一路走来的演进,才能更好的预知未来,作现下的改变,甚至发挥更大的作用。

#执行步骤#

两张思维导图:1知识体系,2万物疑问。

执行阶段:分类-剔除-固化-融通

【分类】

知识管理本身是为了提高我们在应用知识到现实中的效率,处理现实和思想的关系,这中间的操作是三重心智加工。所以,如果我们在输入阶段或者在管理知识体系的时候,采用符合三重心智加工的流程,那岂不就是能够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上一节科学学习方法的时候,学习环节:读取-编码-应用-迭代,看到这个流程我就在感慨,这真的很像是电脑在编码程序,或者说程序员在重组程序和代码时候的流程,没想到真正在应用的时候还真是选择了这样的模式。

三重心智加工之中,自主心智只有刻意训练,没有捷径,看起来好说话作用大的算法心智中,有两元大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可以有这样的迁移:

晶体智力-陈述性知识-心理表征-数据结构-知识

流体智力-程序性知识-计算-算法-思维

看起来也是蛮不错的!而搭建知识框架基础就有了:

知识(陈述性知识)、技能(自动化技能)、思维(程序性知识)

【剔除】

简单、预测的原则

【固化】

刻意练习,MVP+根据地策略

【融通】

提问式融合,其实就是前面讲的自我生成。

不过关于提问,有个关键技巧——批量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好的问题是能够带来解决多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现象层面的问题做不到这点,但是规律性的问题可以。怎么提出规律型问题,这是个值得思考的事情。


大脑中的图书馆需要打扫 ——知识体系管理_第2张图片
一点亮

#结语#

这系列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十天的学习,用了课程时长(8.5小时)的3.5倍时间(30小时),完成了从初次-理解-思考-内化-输出-应用-反思-迭代的过程,当然,最后三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刚走出一小步。

1刷新理解:误区和茫然感。

找到了自己的无知、盲目的根源:全知遮蔽。三年前关闭了所有对外接口,最近这几年很少更新甚至主动迭代自己已有的认知,关闭接口我是无意识的,但是我想重新打磨接口却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现在能在短时间突破,醍醐灌顶。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认知科学方法论的千丝万缕的内容也让我大开眼界。

还记得那个比喻,骑自行车和开车,不仅仅是工具升级,技能也随之大改变,所以不是外在变了我们随之改变,而是外在已经彻底变了,我应该启用新的应对方案、技能和工具,而非一直在考虑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更新,那是行不通的。这一点在我的工作上体现出来的效果会更明显,也是我一直很累却不见成效最重要的地方。

2意外解决了很多情绪上纠结的问题。

重新认识记忆、三重心智加工和大脑结构,对我意义重大。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容易陷在某种情绪中,然后用各种理由麻痹自己阻碍自己站起来,或者我应该把这些称为——成长的伤疤。因为不再对外开放接口、没有认知迭代,我觉得世界的大门都已经关闭了,就算我现在如何努力已经不能改变现有状态了,所以虽然一直在努力成长,但总有些消极懈怠的情绪。

但在真正意义上重新认识了大脑、大脑功能、尤其是记忆是如何发生并影响人、三重心智是如何在我们每一天改变我们的生命轨迹的,我意识到:大脑都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我不行?我开始重新感受到力量,那是一种不和别人比较,而知和昨天的自己作对的——这一长时间我想要让自己去完成却从未成功的事情。

尤其是看了《头脑特工队》,里面有一个细节,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了5种情绪,但是每一次只有一种情绪在操控台上控制情绪的发生和事情进展,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操作台被扩充了,每种情绪都有了自己的控制面板,而这时候开始主人公的情绪也变得复杂起来。我的眼泪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直在掉下来。大约是现在自己无比复杂,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形容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感觉,而存储的情绪记忆球是彩色的,不再是单一颜色了,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3明确了个人成长、职业发展方向。

因为对核心拼图上的概念模糊,导致核心概念周边拼图摇摇欲坠,每当有外界评判、异样的眼神,就开始怀疑核心板块,所以长时间以来都在不断重组核心拼图,以至于大多都是零散没有体系的认知,更没有形成个人知识网络,反而显得自己凌乱且没有方向。

受外界影响特别大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办法没有办法解决,但实际就是一个概念——工具主义。这个世界什么是对错真假呢?重力是假想的,是纸印的,对物质世界人是只能理解可以被自己理解的部分的,未知的太多了啊,怪不得乔布斯说:求知若渴,虚怀若愚。

了解世界越多,越觉得谦逊无知,原来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全是假的,只是用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自以为自己知道很多,这种感觉在知道以后甚至有点绝望。但却让我成功摆脱了曾经的束缚,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拼图,重组自己的知识体系。

4更理性客观看待问题

接触了曾经以为是各种“高冷”的词汇,原以为是天马行空的概念,现在回头看才知道不过是重新迭代后的组块,也就是升级。只是以前的升级是软件升级,这次竟然可以给自己硬件升级,我想说:这样的机会,人生多来一点吧!

因为能够把自己现在所了解的各领域知识做一个大融通,然后再单独把它们拿出来,已经是质的飞跃了,目前能够融合的领域:商业、认知、心理学、管理、古典音乐、写作,在未来的路上希望不断升级自己的CPU,以便能够带起更多的软件硬件。

因为拓展到了更多的领域,个人的包容性就变强。看待问题有了多角度之后,开始学者理解身边处在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人,看清对方没有逻辑之后考虑把自己摘出来还是开启虚拟机,大部分没有深交、甚至没有关系的人,还是直接从系统里“剔除”。想起笑来老师说,不要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我总是在自己还没跳出系统的时候就让情绪占上风。

以后要记得,系统之内是常识,跳出系统是见识,见识比常识重要!敲敲脑门,这是很重要!

这十天已经有一部分转化为行动了,在未来我想做更多的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脑中的图书馆需要打扫 ——知识体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