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妖精婆婆
最容易对褒贬不一,颇有争议的片子感兴趣。一口同声说好的,我也没勇气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它哪里差;众口一词说差的,一定有它的硬伤,想驳回,显得自己太LOW,没眼光。
有争议的片子给了大家各种话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会,不同的切入点,很自由。就像一个有缺点又有优点的人,很真实,很好相处。如果是特别完美的东西或者特别渣的,反而会让人不想靠近。
《冈仁波齐》不像一部电影,像一部记录片。
看完了,你问我主演是谁?都有哪些明星?
没有主演,没有明星。
整个色调灰蒙蒙的,蜿蜒曲折的道路,衣着粗陋朴素的藏民,没有造型设计,没有令人难忘的名言警句。
故事简单,语言表达简单,背景人设简单,就是简单真实地再现一群藏民历经风雨,磕着长头,匍匐前进,千辛万苦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经历。
在这个朝圣的队伍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终日喝得醉醺醺的屠夫,有身患残疾的少年,有盖房子遭遇家人死伤的中年夫妇,还有他们懵懂的9岁女儿。
在这个朝圣的队伍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众生祈福,祈求神山保佑所有人平安健康幸福!
在这个朝圣的队伍中,每个人又怀着每个人的心愿,孕妇希望在朝圣路上生育的孩子有更多的幸运;屠夫渴望虔诚的朝圣能免去杀戮的罪孽;失去亲人的中年夫妇希望通过朝圣减轻痛苦……
他们晴天磕头,雨天磕头,风和日丽中磕头,风雪交加中磕头,他们见山过山,遇水渡水,他们从大雪纷飞的冬日磕头到油菜花开的夏日……
他们风餐露宿,昼行夜伏,吃着自带的干粮,饮着山泉水,睡着临时搭起的帐篷,许多人挤在一起,和衣而卧,空气污浊……
他们把这样的苦,当着很平常的日子,孕妇要生了,拖拉机送去就近的医院生完孩子继续上路。
小女孩病了,头疼,同行的人建议她不要磕头,妈妈淡定地说,到前面买点药就好,女儿要磕头,磕头长见识。
盖房子的中年男子被泥石流砸伤了腿,朝圣的队伍就稍作停留,等他的腿伤稍微好转,再继续上路。
没钱了,打段时间的工,挣够了路费,继续上路。
老人去世了,就地埋下他,继续上路。
他们走过的几千公里的朝圣之路,历时四季,就彷佛我们完整的一生。走过春夏秋冬,看过花开花落,有喜悦,有悲伤,迎来一个新的生命,也会送走生命中最亲的人,甚至是你的领路人,而前方的路,还要摸索着继续前行。
我在今年看这部片子就多了和别人更不同的感想。
朝圣之路,其实就是苦行僧般的漫漫苦旅,老人,孩子,中年人,残疾人,所有的人,没有一丝怨言的忍耐,接受,身体力行,熬到终点,熬到圆满,熬到自己心愿达成,支撑他们的除了信仰,还有别的什么物事可以有如此的力量!
信仰是人生的一束光,可以是某种精神,某个目标,某个人。譬如:父亲!
剧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那位中年男人,他因家里修房,翻了车,失去了两位亲人,他很痛苦,他和朝圣的乡人们倾诉:我爷爷一辈子没干过坏事,我爸爸一辈子没干过坏事,我一辈子也没干过坏事,为什么这样对我,连泥石流都会砸伤我的腿?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多少人内心这样困惑过!我没干过什么,谦和低调可是痛苦降临,某某飞扬跋扈,作恶多端可是貌似并未受到惩罚?
譬如,我也想问,想呐喊,想痛哭:为什么,爸爸一生发奋图强,宽容乐观,爱护子女,为什么病魔会早早夺去他的生命?
这些伤心,痛苦,愤怒,内心的波涛汹涌,说于谁听?谁又能真正体谅和理解?
《冈仁波齐》通过朝圣这种方式,籍由经历的这些苦和熬,让人内心渐渐归于平静,让伤口渐渐愈合,让人放下苦痛,走出困境和心魔,重新开始新生!
朝圣者每晚的必修功课——诵经,也很吸引观众。我个人解读为:他们用统一的语言,整齐的步调,抒发着每个人不同的情感。有喜悦的,有感恩的,有思念的,有痛苦的,凡此种种,只有心中的神山可懂!他不一定能感动别人,但一定会感动到自己泪流满面!
昨晚参加一个读书会,主题之一就是分享电影《冈仁波齐》,有一位文友提出一个很犀利的问题:磕长头的朝圣毫无意义,他们放下生产,让孩子放下学业,去朝拜一个并不存在的神灵……
但是我想说,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无论富贵贫贱,所有人最后的结局都是灰飞烟灭,一场空,没有那种行为或者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人的一生就是个过程,就像朝圣者,他们朝拜了神山,最后也是虚无一场,但他们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内心安宁圆满!
这个问题,我想用《冈仁波齐》幕后花絮里说的回答他:“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湖并不是重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
在路上,朝着你我心中的“冈仁波齐”,经历着一切经历,或许这就是毫无意义的此生最大的意义。
《冈仁波齐》故事简单,制作简单,没有高潮,当大荧幕出现演员表,当影院灯光亮起,我惊异:咦!结束了?然后久久站立,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