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皇帝位没过多久,李寿就在病中离开了人世,太子李势即位。李势骄奢淫逸,从不操心国家大事,常常身居宫中,很少与公卿大臣接触,刑罚即苛刻又泛滥,因此宫廷内外的人全都与他离心离德。
李势的弟弟李广,因为李势没有儿子,请求让自己当皇太弟,李势不同意。马当、解思明劝谏说:“陛下兄弟不多,如果再有所废免,将会陷入更加孤弱危险的境地。”一再请求答应李广的请求。
李势怀疑他们和李广有预谋,拘捕了马当、解思明并将他们斩首、夷灭三族,又贬黜李广为临邛侯,李广随即也自杀了。解思明被捕时,叹息着说:“国家之所以还没有灭亡,是因为有我们这几个人在,现在危险了!”谈笑自若赴死。解思明有智慧谋略,敢于直言进谏,马当一向很得人心,他们死后,士兵、百姓们无不为之哀悼。
蜀地以前没有獠族人,到这时他们开始从山中出来,从巴西到犍为、梓潼,十多万个布满了山谷,完全无法控制,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祸患,再加上临逢荒年,国境之内,终于变得一片萧条。
东晋安西将军桓温准备讨伐成汉,将领们全都认为不可行。只有袁乔说:“攻取天下这样的大事,本来就不是按常理所能预测的,智慧高超的人自己在心中决定就可以了,不必非要等众人意见全都统一。如今作为天下祸患的,只有胡、蜀二敌而已,蜀国虽然地势险固,但力量比胡人软弱,如果准备除掉他们,应该先攻打容易攻取的一方。”
“李势毫无道义,臣属百姓与他离心离德,而且他凭借着自己的天险与偏远,没有做什么交战的准备。我们可以派一万名精锐的士兵轻装迅速开进,等到他察觉以后,我们已经穿越过了他的险要之地,一次交战就可以擒获他。蜀地物产富饶,人口众多,诸葛亮当年用它与中原抗衡,如果我们得到了此地,这对国家大有好处。”
“反对此事的人是唯恐大军西进以后,胡人会乘虚图谋,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胡人听说我们万里远征,会认为国内设有严密的防备,一定不敢轻举妄动,纵然有所侵扰,沿长江布防的各路军队也足以抵御防守,肯定没有什么忧患。”
桓温听从了袁乔的意见,率领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讨伐成汉,将留守事务委托给范汪,让袁乔率领二千人作为前锋。
朝廷因为蜀道艰险遥远,桓温的兵力又不足以深入敌后,都为此担心,只有刘惔认为一定能够取胜。有人问他为什么,刘惔说:“我是通过博戏知道的,桓温是善于博戏的人,如果没有十足把握他就不干,只是恐怕攻克蜀地之后,他就要在朝廷专权罢了。”
二月,桓温的军队抵达青衣,李势大举出兵抵抗,派叔父右卫将军李福、堂兄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zan)坚等人率领兵众,从山阳开赴合水。众将领想要在长江以南设下埋伏以等待东晋的军队,昝坚没有听从,带领军队从长江以北的鸳鸯渡过长江,奔赴犍为。
三月,桓温抵达了彭模,有人提议应该兵分两路,分头并进,用以削弱成汉军的威势。袁乔则说:“如今孤军深入万里之外,胜利可以建立大功,失败则尽死无遗,应当聚在一起,齐心协力,以争取一战成功。如果兵分两路,则众心不一,万一有一方失败,讨伐蜀汉的大事就完了。不如以完整的军队前进,扔掉做饭的炊具,只带三天的军粮,以显示义无反顾的决心,肯定可以取胜。”
桓温听从了他的意见,留下参军孙盛,周抚的儿子周楚带领瘦弱的士兵守卫轻重装备,桓温自己亲自统率步兵直接开赴成都。
李福的军队攻打彭模,孙盛等人奋力反击,赶跑了他。桓温进军,遇上了李权,三战三胜,成汉的军队溃散逃回了成都,镇军将军李位都到桓温那里去投降。
昝坚到了犍为后,才知道和桓温走的不是一条路,掉头返回,从沙头津渡过长江,等到他抵达成都,桓温已经驻扎在成都的十里陌,昝坚的兵众自己就四处溃散了。
李势把全部兵众都调往成都的筰桥迎战,当时战况惨烈,桓温的前锋部队出师不利,参军龚护战死,成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众将十分害怕,想要撤退,而负责击鼓的官吏却误击了前进的鼓声。袁乔拔出战剑督促士兵奋力攻占,终于大败李势的军队。桓温乘胜长驱直入抵达成都,放火焚烧了城门。成汉人惊慌恐惧,没有继续抵抗的斗志了。
李势连夜打开东门逃跑,到了蒹葭后,又让散骑常侍王幼给桓温送去了请求投降的文书。不久便拉着棺材,双手反绑于身后来到桓温的军营前投降,桓温为他松开了双手,焚烧了棺材,把李势及宗室亲属十多人送到了建康。
成汉过去的尚书仆射王誓、镇东将军邓定、平南将军隗文等人全部起兵反叛,桓温亲自攻打邓定,让袁乔攻打隗文,全都打败了他们,周抚镇守彭模,斩杀了王誓等人。桓温担心后方荆州的安危,只在成都逗留了三十天,整顿部队后就立即返回了江陵。
在桓温离开成都后,邓定、隗文等人又一次进占成都,征虏将军杨谦放弃了涪城,退守到德阳。邓定、隗文立前国师范长生的儿子范贲(bi)为帝,蜀人又大多归附他们。益州刺史周抚率兵攻打范贲,将其斩杀,益州终于得到平定。
朝廷评议平定蜀地的功劳,本想把豫章郡作为封地赐给桓温,尚书荀蕤(rui)说:“桓温将来如果再平定了黄河、洛水一带,那么用什么来赏赐他呢?”于是让桓温担任征西大将军,封为临贺郡公。
桓温平定了蜀地之后,权威日盛,名声大振,连朝廷对他也惧怕三分。会稽王司马昱认为扬州刺史殷浩素有盛名,便以他作为心腹,让他参与朝廷权力,想以此来和桓温抗衡。从此殷浩和桓温便开始互相猜忌,进而彼此产生了异心。